×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马占山将军传

马占山将军传

1星价 ¥42.9 (5.5折)
2星价¥42.9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5288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3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20528801 ; 978-7-5205-2880-1

本书特色

贫苦的牧马少年,凭着智慧和勇敢,成为东北军的一员骁将,在嫩江桥畔,他率先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枪;西安事变时,他斡旋各方,皆为平定纷争;八年抗战,守卫黄河,在延安,他受到毛泽东的赞扬;1949年,他为和平解放北平而喷走;生命终结了,但历史却留下来了......

内容简介

  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日民族英雄。他出身贫苦,不堪忍受屈辱与不平,历经磨练,成为奉军中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九一八”事变后,出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将军亲赴前线,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领导了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1枪。江桥抗战震惊中外,马占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七七事变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的马占山,率部在晋绥抗击日本侵略军。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  马占山将军的后人马志伟先生为其祖父收集了大量史料和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事迹,精写成传。  本书详尽地描述了马占山将军的家世和不平凡的戎马生涯,以马占山将军曲折而富有传奇的人生轨迹,勾勒了一代抗日民族英雄爱国而向往光明与追求的一生。

目录



**章 苦难的家世
落荒怀德
苦蒂姻缘
逼上黑虎山

第二章 叱咤风云的奉军铁骑
走在刀锋上
镇守黑河

第三章 中国抗战**枪
一夜之变
“双十”赴任
战降之争
血战江桥
恶战三间房
援马声浪
撤离省垣

第四章 艰难的抉择
夜见板垣
举棋难定
独闯敌穴
“四巨头”真相

第五章 忍辱“降日”40天
“俯首”返省
“开国”丑剧
反设圈套
背敌潜出

第六章 揭竿再起的抗日壮举
黑河通电
挥泪誓师
再攻哈尔滨
侃谈海米斯
松嫩胶战
罗圈甸子突围

第七章 远游欧亚的沉思
难民“方秀然”
不同寻常的会见
浦江闲客

第八章 寓居津门
同心救国
未得逞的阴谋

第九章 在西安事变的日子里
洛阳待命
张、杨“兵谏”
斡旋“和”“战”之争

第十章 西北坚持八年抗战
受命整军
保卫绥远
鏖战阴山
与中国共产党的交往
接受共产党员
守卫黄河

第十一章 为和平解放北平而奔走
心愿依旧何处去
为和平解放北平而努力
*后的日子

马占山生平年表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占山将军传》:  嘉庆初年,赤地千里。  近百万人被迫背井离乡,走上了逃荒之路。漫漫逃荒路上,随处可见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群,一路血泪,一路悲伤,一路无奈,遥远的目的地,只是一个虚幻的期待和美好的向往。谁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和命运。  河北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的一户马姓人家就夹裹在逃荒的人群中,一路向着东北盲目地颠簸而来……  *终,这家人来到了吉林省怀德县(今公主岭市)毛家城子村西炭窑屯。  这户人家就是马占山的祖父马万龙和他的妻子黄氏。  祖国的东北边疆,土地肥沃辽阔,盛产木材、人参、兽皮、山货、珍珠等特产,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汉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多民族共同居住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黑龙江流域是满族的故乡,在清王朝统治的时代,被视作“龙兴之地”。明清之际,辽东地区由于战祸频仍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大片的土地荒芜,人口大量减少。清政府为了田赋收入,掠夺劳动力,从顺治元年到康熙六年(1644-1667年)的23年间,曾颁发辽东招垦条例,奖励移民开垦,使辽河流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但这项有利于东北农业发展的政策旋即被废止。从康熙七年(1668年)开始,对东北实行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禁止关内的汉族人民出关谋生。康熙七年下令“辽东授官永着停止”,并对出关的汉族人,实行“事先起票,过关记档”的限制手续。自乾隆朝开始,对东北的封禁日益强化。乾隆五年(1740年)谕:“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山海关、喜峰口及九处边门,皆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对已迁入奉天境内的汉人,迫令取保入境,不愿者限十年内勒令回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颁布《宁古塔等处禁止流民条例》,对柳条边外的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实行严厉的封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申禁令:“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驱逐,以致中失生计,出以设立州县管理。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接,不便令流民居住,今闻流窜渐多。着传谕傅森,查明边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柳条边以西以北的蒙古王公领地,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严行封禁,“违者照私开牧场例治罪”。自此,清王朝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全面的封禁,吉林和黑龙江成为封禁的重点区。  清王朝在东北实行封禁的政策,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是为了保持“龙兴之地”固有的风俗习惯。清朝以马背得天下,特别重视尚武精神和骑射本领,而东北旗民正是清王朝赖以统治全国的军力所在。乾隆四十一年上谕明确指出:“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因此,“永行禁止”流民入境。道光十三年(1833年),吉林绅士奏请建立考棚,令满族子弟应试。道光皇帝阅后斥道:“朕恭阅列祖实录,俱以我满洲根本骑射为先。”“况吉林为发祥之地,非各省驻防可比,尤应以骑射为重,何得专以应试为能,转致抛荒弓马旧业。”“非朕教育族人之意也。保昌等率为此奏,殊属忘本,关系不小。保昌、倭楞泰,礼中堂官俱着传旨申饬,所奏俱不准行。”  其二是为了独占东北的特产。人参、珍珠是东北官员向清朝进贡的主要贡品,向来为皇室所独占。长白山以产参著称,更被列为禁区。对禁区内的“紧要隘口,或安设卡伦”,或“设立封堆,按时遣官巡查。一切采捕事项,均由专员办理,送达朝廷”。  其三则是为了维护满洲八旗的生计。为了保证满洲八旗兵力的来源,清政府在奉吉等地保留一部分上等土地或熟地,“仍留作本地官兵及京旗官兵随缺地亩之用”“或以备退革兵丁恒产之用”。嘉庆八年(1803年)的上谕也指出:“东三省为满洲之根基,若许移民杂居,私垦土地,势必危及旗人生计。”  以汉族为主的劳动人民,不顾清政府的禁令,纷纷偷越,翻长城,渡渤海,扶老携幼,担子偕妻,长途跋涉,源源不断地涌进东北移垦。东北的土地由此得到开发。随着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在广大农民长期反封禁斗争的推动下,清政府被迫作出了一些让步。这首先是因为,山东、直隶等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顾清政府的禁令,从古北口、喜峰口进入东北,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盛京、吉林的柳条边墙,已阻挡不住流民涌入东北的洪流。乾隆九年(1744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均援例允许关内饥民无业贫民出关谋食,实际上否定了封禁政策。其二则是东北旗人庄主,需要招徕更多的劳动力,地方官吏也希望招民垦地,以增加税收。各庄园主渴望人工,非但不加拒绝,反极尽招徕之能事,于是供垫牛粮籽种,白住房屋,能下田的去下田,能伐木的去伐木,能种菜的去种菜,能放羊的放羊,能喂猪的喂猪,铁匠送到铁匠炉,木匠送到木匠铺,各尽所能。并且“地方官吏亦与之有同一的希望,默认流民私垦,以时借词收其土地,地方既承认租佃权,增益官府收入,复以种种名目,清丈私垦土地,大事搜刮”。他们对清政府的禁令阳奉阴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越封禁人越多,辟地越广,*后清政府不得不承认:“查办流民一节,竟成悬文。”  ……

作者简介

  马志伟,男,满族,吉林怀德人,1952年10月生。历任第十、十一届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民革青海省委第五届至第七届主委,系著名爱国抗战将领马占山将军嫡孙。  担任政协委员三十多年,积极建言献策,所提出的关于抗战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国家公园建设、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等关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关系国家重大战略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积极参与祖统联谊和对外交流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多次率团到台湾参访和接待来访的台湾政界人士,广泛交流,彼此结下深厚友谊,积极发挥民革对台工作的优势和作用。先后为玉树“4·14”地震灾后重建争取捐款4000多万元,并于2012年牵头成立青海省政协汇爱公益基金会,累计募集3000多万元用于扶贫助学活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至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