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光溢彩——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金属工艺作品

包邮流光溢彩——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金属工艺作品

¥64.2 (8.0折) ?
1星价 ¥64.2
2星价¥64.2 定价¥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60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92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696045 ; 978-7-03-069604-5

内容简介

中国金属工艺制作技艺蜚声海外,河北地区花丝镶嵌、蒙镶、景泰蓝艺术是中国金属器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通过花丝镶嵌、蒙镶及景泰蓝这三种工艺品类,系统地梳理了金属工艺的历史起源、发展传承、风格特色、制作技艺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特别是赏析部分的馆藏作品,配以诗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目录

目录/CONTENTS
i 今天的工艺珍品明天的文物精华/王加林
iii 中华手艺民族瑰宝/常素霞
1 熠熠生辉的金属工艺
2 一璀璨的河北金银工艺
18 二绚丽的河北景泰蓝
29 金属工艺作品赏析
82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熠熠生辉的金属工艺 中国金属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有众多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留存于世。河北当代金属工艺涵盖金银花丝镶嵌、景泰蓝、蒙镶、锻铜、铁画等多个品类,经不断传承、发展、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中花丝镶嵌作品,构思巧妙,富贵高雅,制作技艺精益求精;景泰蓝工艺繁复精细、造型别致典雅、纹饰精美绚丽、色彩斑斓夺目。 璀璨的河北金银工艺 黄金和白银是自然界中*古老的金属元素之一,稀少且珍贵,因其硬度适中,延展性优良,易锤打成型,且色彩和光泽亮丽,从古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中国人历来将金银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用金银变幻出的艺术珍品,富贵高雅,美轮美奂,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寄托着人们对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其价值绝非其自身材质所能衡量。河北的金银工艺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融汇包容的气度,荟萃四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燕赵文化风貌的艺术特色。 (一)河北古代金银工艺 中国幅员广阔,自然条件复杂,金银器早期发展情况呈现出多元性和不平衡性。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南北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错聚居的地带。自商代起,河北开始使用金银,三千多年来传世的金银器,不仅有着金属的本色,还渗透着历史与人文的时代气息。 河北使用黄金作为装饰的历史悠久。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金箔片是河北目前发现*早的金器。当时第14号墓漆盒出土时木胎已不见,但残留有半圆形的金饰片,显然是贴在漆盒上的金箔,厚仅0.1厘米,朱红的漆器上贴着刻有云雷纹的金箔片,富丽华美,这是河北*早使用黄金的例证,也是目前发现*早的镶嵌在漆器上的金箔实物。 商周时期,河北廊坊、张家口、秦皇岛等地区的商代墓葬,以及唐山迁安地区的西周早期墓等均出土有金耳环、金臂钏等,这与河北北部地域多方国和部族,而少数民族喜爱金饰有一定关系。这些金饰的材料都是自然黄金,采用锤揲方法制作,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金的延展性,并在装饰工艺中广泛利用。 商/金耳环 (河北省迁安市出土 迁安博物馆藏) 商/金臂钏 (河北省迁安市出土 迁安博物馆藏) 春秋/金丝圈 (河北省怀来县出土 张家口市博物馆藏) 战国/神兽噬马纹金牌饰 战国/嵌绿松石熊羊纹金饰件 战国/胡人头像金饰件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辛庄头30号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艺术的活跃,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一不影响到艺术创作上。河北地域的燕国、赵国和中山国的遗址及墓葬中有大量金银器物出土,有装饰品、饰件、车马器、兵器、钱币等,种类丰富,制作精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诸侯国国君日常生活的奢华,以及当时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作水平。 1977年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辛庄头30号墓出土了109件金银器,数量令人瞩目。这些金银器大多为某物上的饰件,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桃形、伞形等,大部分雕饰牛、马、羊、骆驼、鹿、熊和怪兽等图案,形神兼备,熠熠生辉。 银在古代文献中多被称为“白金”,一般以化合物状态存在于较深的矿脉中,由于难于开采和提取,所以银的发现和利用都比金晚。战国时期银制品开始出现,河北邯郸钢铁总厂西区战国墓葬中出土的蹲兽银带钩、河北平山三汲乡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镶金凤银带钩等,将金银与图形巧妙结合,运用包、镶、嵌等技法制作器物,尽显金银富丽,别具一格。 战国/龙首形金衡帽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战国/金戈鐏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战国/透雕夔龙纹金牌饰 (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紫山东麓赵王陵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金银逐渐摆脱作为铜器或漆器上的附属装饰地位,独立制作的器件增多。金银工艺诸如铸造、锤揲、包金、贴金、平脱、掐丝、錾刻、鎏金、金银错、镶嵌等制作工艺被熟练掌握,纹饰的精美和繁复程度前所未见,说明人们对金银认识开始深化,并为后来金银工艺形成独立体系奠定了基础。而多样的器物类型和华美的纹饰也反映出当时河北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作水平。 据《管子 地数》中记载“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战国时人们对金属矿产埋藏的地貌已有所了解,对金银的认识也开始深化。1984年河北兴隆县兴隆镇东北西沟庄东南发现2处战国金矿遗址,这是目前所知*早的战国金矿,说明当时的黄金生产扩大了规模,不再只采淘沙金,岩金的采选业已开始,为研究中国早期的矿产业和金属冶炼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河北保定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国**代诸侯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同茔异穴合葬墓,墓内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仅出土的各类金银器总计达89件,有金带銙、金箔、银箸、银带銙、银盾饰、银镞、银祖等。其中用金、银制作的医疗器械,是我国首次发现,尤为引人注目。 汉代金银器的品类丰富,除饰件、首饰、器皿数量增加外,黄金被大量用于制造货币。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42块金饼,以及1件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麟趾金和4件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马蹄金,它们不同于实用的金饼,而是象征吉祥的工艺品。鎏金、错金银、贴金、包金、镶嵌等金银工艺在汉代亦被广泛应用,掐丝、焊缀技艺发展成熟,作品精美绝伦。河北省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掐丝镶嵌金龙、掐丝镶嵌金羊群及掐丝嵌宝石金辟邪、金天禄尤为精美,反映出汉代华丽张扬、恢宏大气的时代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以鲜卑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借鉴,金银首饰、金银容器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交相辉映,为隋唐时期金银器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河北地域处北朝统治中心。东魏、北齐建都邺城,即今河北临漳县一带。长时期各民族杂处,文化逐渐走向融合,佛教也于此时走向繁荣。当时邺城和定州成为北方佛教发展中心,佛事隆盛,用于佛事供器的金银器数量众多,品类丰富,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制作技术也更加娴熟。随着交流交往的频繁,从中亚、西亚输入的金银器也随之增多。 1976年河北赞皇县南邢郭村东魏李希宗及其妻崔氏合葬墓出土文物200件,其中仰莲水波纹银杯、鎏金银戒指、拜占庭金币尤为珍贵。仰莲水波纹银杯口沿装饰一周连珠纹,杯底高雕六 东魏/仰莲水波纹银杯(河北省赞皇县李希宗墓出土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