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

1星价 ¥66.0 (7.5折)
2星价¥66.0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62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6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696243 ; 978-7-03-069624-3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康复系列丛书》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分册,是一部消化系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专著。全书分八章,包括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小肠结直肠疾病、肝脏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和消化内镜手术等内容。各章节涵盖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病证,介绍了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相关检查、诊断、西医治疗、中医辩证论治、辩证要点、证治分型及康复治疗;以及消化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本书注重西医的诊断治疗和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传统的针灸、中医中药、外治等治法,内容丰富、翔实,是一部具有实用性、系统性、优选性、科学性的消化病学专著。

目录

目录
**章 总论 1
**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 1
第二节 中医脾胃学说概述 6
第三节 消化内镜常规诊断与治疗 10
第二章 食管疾病 17
**节 胃食管反流病 17
第二节 贲门失弛缓症 23
第三节 食管癌 28
第三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36
**节 胃炎 36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43
第三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48
第四节 胃癌 53
第五节 上消化道出血 61
第四章 小肠及结直肠疾病 68
**节 炎性肠病 68
第二节 缺血性肠病 77
第三节 肠易激综合征 82
第四节 结直肠癌 89
第五节 肠结核 95
第五章 肝脏疾病 100
**节 病毒性肝炎 100
第二节 药物性肝损伤 106
第三节 酒精性肝病 110
第四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16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肝病 122
第六节 肝硬化 135
第七节 原发性肝癌 146
第八节 肝脓肿 156
第六章 胆道疾病 162
**节 胆石症 162
第二节 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 174
第三节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 177
第七章 胰腺疾病 185
**节 急性胰腺炎 185
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 195
第三节 胰腺癌 202
第八章 消化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处理 210
**节 早期胃癌ESD围手术期处理 210
第二节 治疗性ERCP围手术期处理 214
第三节 EUS-FNA围手术期处理 218
第四节 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围手术期处理 219
第五节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切除围手术期处理 221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总论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肛门、肝脏、胆囊、胆管及胰腺构成。这些脏器的疾病相互关联,使得消化系统疾病复杂多变,常出现危、重、急症,需要消化专业医生将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生理、药理等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然而,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弘扬与发展,中医中药在疾病的诊治、预防与康复方面,为西医学带来有力的补充与强化,中西医结合将是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且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技术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更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本章内容首先简单总结、归纳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内镜应用进展,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章节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内容。 **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 一、食管抗反流的生理功能 食管是长约25cm的肌性管道,管径*宽处为2.2cm,上端在环状软骨与咽部相接,下端穿过膈肌约1.5cm与胃贲门相接。食管有上、下两个括约肌,静止压力高于胃或食管体部压力。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在咽与食管连接处,由食管环行肌(横纹肌)特别增厚所构成,产生一个高压带(5~16kPa)。静止时关闭,以防止空气经口腔进入食管及食管内容物反流到咽内;吞咽时开放,食团通过括约肌进入食管。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食管下端近贲门处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此处有一段长3~5cm的高压区,此处的压力比胃内压高。在正常情况下,这一高压区能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起类似括约肌的作用,故将其称为食管下括约肌(LES)。当食物进入食管后,刺激食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下括约肌舒张,允许食物进入胃内。 生理状况下,吞咽时LES松弛,食物得以进入胃内;非吞咽情况下,也可发生一过性 LES松弛,出现少量、短暂的胃食管反流。由于下述抗反流机制的存在,避免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一)抗反流屏障 抗反流屏障是食管和胃交接的解剖结构,包括LES、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等。LES是食管末端3~4cm长的环形肌束,其收缩产生的食管与胃连接处的高压带,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二)食管的清除作用 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大部分反流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和继发的蠕动性收缩将反流物排入胃内,即食管廓清。剩余反流物则由唾液冲洗及中和。 (三)食管黏膜屏障 反流物进入食管后,食管黏膜屏障凭借唾液、复层扁平上皮以及黏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抵抗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 二、胃酸的分泌和调节 (一)胃分泌腺 胃黏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①贲门腺,为黏液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宽1~4cm的环状区;②泌酸腺,为混合腺,存在于胃底大部及胃体全部,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③幽门腺,分泌碱性黏液,分布于幽门部。另外,胃黏膜内还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胃肠激素来调节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活动。 (二)分泌细胞 常见的内分泌细胞有:①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又称胃泌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样物质,分布于胃窦;②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起调节作用,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③肠嗜铬样细胞,合成和释放组胺,分布于胃泌酸区内。 (三)胃酸分泌的调节 胃窦从食物感受到的信息促使幽门腺的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大部分促胃液素经循环以内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胃体的肠嗜铬细胞,刺激其分泌组胺,组胺及少量促胃液素通过组胺 H2受体或缩胆囊素受体共同促进胃体壁细胞合成及分泌盐酸。胃窦 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对上述过程中涉及的3种细胞均有负性调控作用。 (四)胃酸分泌过程 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主要步骤:①组胺、乙酰胆碱和促胃液素刺激壁细胞上的各自受体;②壁细胞内,在环磷酸腺苷(cAMP)或钙离子介导下生成氢离子;③位于壁细胞分泌小管和囊泡内的 H+-K+-ATP酶(又称质子泵)将 H+从壁细胞逆浓度梯度泵入胃腔。此外,来自肠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方式影响壁细胞、G细胞和 D细胞的功能状态,其对胃酸分泌的综合调节作用变化甚大。 三、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 肝脏具有分泌胆汁,吞噬和防御,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产生热量等多种功能。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有造血功能。 (一)胆汁合成与分泌 肝细胞能不断地生成和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每天有800~1000ml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若无胆汁的作用,摄入的脂肪将有40%从粪便中丢失,且伴有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胆汁还有排泄有害物质的作用。肝脏合成胆汁酸是一个具有反馈控制的连续过程,合成的量取决于胆汁酸在肠肝循环中返回肝脏的量。如果绝大部分的分泌量又返回肝脏,则肝细胞只需合成少量(0.5g)的胆汁酸以补充在粪便中的损失;反之,则合成量将增加。 (二)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功能 1.肝与糖代谢 单糖经小肠黏膜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储存。一般成人肝内约含100g肝糖原,仅够维持机体禁食24小时之用。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循环血液。慢性肝病患者血糖会出现异常。 2.肝与蛋白质代谢 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脱氨、转氨等,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循环血液供全身器官组织之需要。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由于血浆蛋白可作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的更新之用,所以肝脏合成血浆蛋白的作用对维持机体蛋白质代谢有重要意义。肝脏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患肝病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氨升高。 3.肝与脂肪代谢 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为体脂而储存。饥饿时,储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在肝内,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此反应可被肝脂肪酶加速,甘油可通过糖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则可完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多余的胆固醇随胆汁排出。人体内血脂的各种成分是相对恒定的,其比例靠肝细胞调节。当脂肪代谢紊乱时,可使脂肪堆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4.肝与维生素代谢 肝脏可储存脂溶性维生素,人体95%的维生素 A都储存在肝内,肝脏是维生素 C、D、E、 K、B1、B6、B12,烟酸,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储存和代谢的场所。 5.肝与激素代谢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含量,多余的则经肝脏处理而被灭活。当患肝病时,可出现雌激素灭活障碍,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及性征改变等。如果出现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灭活障碍,则可引起钠、水潴留而发生水肿。 (三)肝脏的解毒功能 在机体代谢过程中,门静脉收集来自腹腔的血液,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抗原性物质将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能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比较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肝脏解毒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即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四)肝脏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肝脏是*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肝静脉窦内皮层含有大量的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库普弗细胞能吞噬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在肠黏膜因感染而受损伤等情况下,致病性抗原物质便可穿过肠黏膜(称之为肠道免疫系统的**道防线)而进入肠壁内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因此,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便成为肠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实验证明,来自肠道的大分子抗原可经淋巴液至肠系膜淋巴结,而小分子抗原则主要经过门脉微血管至肝脏。肝脏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这些抗原物质,经过处理的抗原物质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健康的肝脏可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五)肝脏的其他功能 除上述功能外,肝脏还能调节循环血量。肝脏也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肝病时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而造成凝血时间延长及有出血倾向。此外,机体热量的产生、水及电解质的平衡等,都需要肝脏的参与。 四、肠道的免疫与屏障功能 (一)肠道免疫 人体是一个共生微生物的载体,有超过人体细胞总数十倍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人体表面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部位,其编码的基因在数量上远超乎人类自身编码的基因,达150倍以上。在肠道中就有上千种微生物定植或路过,消化道居住的大量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 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其所处的宿主——人的微环境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人与肠道微生物通过协同进化形成互相依赖的共生复合体,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人体和其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也是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的重要根源之一;肠道微生态能影响脂肪的储存、改善线粒体活性调节能量代谢,可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对其调控,影响宿主的脑行为,促进血管生成,参与骨密度调节。同时,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对人类保持肠道上皮的完整性、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 肠道在接触大量的食物和肠腔内微生物共生的过程中,其屏障防御体系起了重大的作用,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500多种浓度高达约1011/ml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移位,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 (二)屏障功能 肠黏膜屏障是将肠腔内物质与机体内环境相隔离,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与肠蠕动共同构成。 机械屏障指由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与菌膜三者构成的完整屏障,在执行肠屏障功能中*为重要。化学屏障由胃酸、胆盐以及肠黏膜上皮分泌的黏液、消化液及肠腔内正常寄生菌产生的抑菌物质构成,可灭活经口进入肠道的大量细菌。免疫屏障由肠相关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肝脏库普弗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sIgA)及免疫细胞分泌的防御素等构成,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生物屏障是指对外来菌株有定植抵抗作用的肠内正常寄生菌群。肠道蠕动如同肠道的清道夫。肠黏膜屏障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双向调节的作用。肠道微生态影响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发育及衰老等,与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免疫相关病、肿瘤等许多慢性疾病有关。肠道微生物具备如下功能,即代谢功能、营养功能、宿主免疫功能、肠道防御功能。 五、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胰腺是分泌器官,具有外分泌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主要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人体血糖的调节有很重要的作用;外分泌功能主要指分泌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 (一)胰腺的内分泌功能 胰腺体积小,但含有多种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如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促胃液素、胃动素等的细胞,这些细胞分泌激素除参与消化吸收物质之外,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功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其中*为重要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五种内分泌细胞包括 A细胞、B细胞、D细胞、F细胞、D1细胞。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F细胞分泌胰多糖,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促进机体生长。 2.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 胰高血糖素的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