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688630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06886307 ; 978-7-5068-8630-7
本书特色
1.本书以史料为依据,以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笔记为线索,从人性的角度还原历史,讲述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曲折;读者犹如跟随英国使团,回到二百多年前的乾隆时代,身临其境般经历了访华的全过程。 2.作品还展现了乾隆时期中国的山川风物、社会风貌,以及那时中国人的形象。 3.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期间中英双方产生了种种摩擦,今人宜反思:那时的中国人普遍轻视西方文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当今世界,是否又在经历一次兴衰交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料为依据,以时代为背景,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全程展现了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精彩与曲折。
目录
节选
《等待千年》 中华与西方,谁更仰慕谁? 如果只看近一二百年,那是中国更仰慕西方。如果审视两千年的历史,就不一定了。 自从古罗马贵族初次穿上柔软华丽的中国丝绸起,对于遥远东方那个神秘的大国,贫困的欧洲就无限憧憬与向往。他们无法想象,那个大国的子民究竟有多么高的智慧,国家富裕到了何种程度。 历经汉、唐的辉煌强盛与开放,两宋的文明与教化,到了元朝,哪怕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朝代,其富裕程度也让西方人羡慕得五体投地。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足以证明。 今天,尽管不少中国人很“谦虚”(其实是自卑,盲目自卑),自己承认说,唐朝以后,中国就落后于西方。然而真实情况是,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西方世界仍在渴求东方大国巨大的财富。许多学者、旅行者、政治家仍然赞美中华文明。哪怕有西方人朦胧意识到,这个富甲全球的帝国正滋生着危机。 对中华大国的仰慕、憧憬、向往,实在漫长,漫长得让人失去耐心。明知追赶无望,在强烈自卑心和嫉妒心的驱使下,也有西方人刻意歪曲、贬低、丑化、误解不可超越的中华文明,试图以此获得一点自信。阅读西方人的旅行记、游记、考察记,就能清楚看到这一点。 那么,想分享那个大国的财富,怎么办呢?好办,那个大国不是从不拒绝外来文明吗,不是乐于接纳外来的人才吗,不是愿意与外国通商吗?那就与其通商贸易,那就让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传教士到中国去学习,去传教,去做官。如果可能,也不妨试一下武力。 两千年中,西方国家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上,有绵绵不绝的商船与商队;历朝历代,有跟随游牧民族南侵的白色人种;长安、北京有来自各国的使者,以及胡人官员、匠人、商贩等;明清两朝有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骚扰我国沿海,侵占台湾,租借澳门。其目的,就是要分享一点东方大国源源不竭、令人垂涎的财富。 交往也好,和平也好,武力也好,西方对中国一直都是仰视,从未幻想过要与这个庞大的帝国平起平坐。 而中国呢,对那些远渡重洋来经商的夷人,都交由沿海的地方政府去管理。只要他们不作奸犯科,也予以包容,并不驱赶。只是朝廷难得正眼瞧一瞧这些洋夷。 历经两千年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一天,西方国家试图与中华大国平起平坐的时机到来了。 这个时候,18世纪快结束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整体超越了中国(还不是全部)。当然,这还不够,许多科技成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这还不够,这些应用于生产的科技成果与资本主义结合,从而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革命——工业革命;这还不够,工业革命的成果还可以生产坚船利炮。 到这时,西方就有国家觉得,应该可以去试探一下,看那个高傲的东方帝国能不能以平等之心对待西方国家。 这些国家中*急切的,就是偏处欧洲大陆之外的一个岛国,叫作英吉利王国。 那时的英国,曾经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海外殖民地数量多于其他任何国家,建立了强大的东印度公司,打赢了英葡战争,号称西方**。 不过,要说那时的英国有多么了不起,也不尽然,其本土面积不过23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过九百余万。虽经一二百年的海外殖民,可是那些殖民地也都穷得很,既没有多少令人称奇的出产,也难以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好市场。*有价值的海外殖民地,北美十三州,也于1776年独立,变成了美国。 而中国呢,仍处于乾隆盛世。本土面积1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三亿。出产取之不尽,有品质优良的茶叶、蚕丝、绸缎、瓷器、漆器,以及无数的其他物产,在外人看来确是国富民殷。全世界一大半财富都在中国。这还不算许许多多自愿归附的附属国的财富,如越南、琉球(冲绳)、哈萨克斯坦,等等。 中华大国富得流油,对于英国生产的呢绒、钟表、机械、火枪大炮,也许还有舰船,应该也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好市场。只要扩大贸易,就再也不必用宝贵的白银去换取中国取之不尽的财富了,中英贸易逆差自然消除。继而凭借强大的国力,垄断对华贸易,转手把中国的产品销往全世界,那能赚多少钱呀,英国人想想就兴奋不已。 果真那样,英国的国力将再一次飞速提升,说不定可以实现统一欧洲的大业。这有什么不可能呢,历史上又不是缺少先例。 那时的英国太需要中国了。 对中国的情况,英国政府也知道一些,都是从商人、旅行者那里听来的。那些信息支离破碎、驳杂混乱、真假难辨,不能作为对华政策的依据。 应该直接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 这就必须派遣各种专业人员,全面、直接、深入地考察中国的历史文化、山川风物、民风民情,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尽量详尽收集中国的情报。 特别是要详尽收集中国的军事情报,以衡量中国的国防实力。 再依据这些情报,制定对华政策。到底是争取自由程度更大的贸易,还是采取武力征服,就像征服印度那样。 由此,1792年,经过极为充分的准备,由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团,终于成行。 其实,早在这次之前,英国王室曾有过两次派遣使臣的努力。 **次非常早,早至159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给明朝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只是,这封信没有交到万历皇帝手中。原因是,女王使臣约翰·纽伯莱搭乘的航船遭遇了大西洋的风暴,船沉人亡。 所幸,到了1978年,这封信被意外打捞出水,居然密封保存得很好,作为中英交往的见证,终于在将近四百年后,交给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 那封信的内容大意是,恳请中国大皇帝陛下允许女王的使臣到中国旅行,希望与中国通商贸易,互通有无。 第二次则是在1787年的乾隆年间。此时,中英两国已有稳定的贸易往来,且贸易额年年增长。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英国的胃口。于是,英王乔治三世于这一年派遣卡思卡特率领一个使团前往中国访问,力求扩大贸易。 这次又遇不幸,航行大半年,中国快到了,卡思卡特却患病死了,使团只好返回。
作者简介
艾苠,本名艾国胜,湖北武汉市人。农民出身,曾任职某国企高管。喜阅读,爱思考。
-
汪曾祺小说集:鸡鸭名家(精装)
¥19.4¥45.0 -
若非此时,何时?
¥8.8¥42.0 -
萨宁
¥20.1¥59.0 -
高能预警
¥16.3¥48.0 -
生死场
¥11.0¥36.0 -
鼠疫
¥12.4¥38.8 -
坟墓的闯入者-企鹅经典
¥11.7¥39.0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13.8¥46.0 -
茵梦湖
¥14.7¥49.0 -
山海经
¥17.0¥68.0 -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15.9¥37.0 -
舞姬
¥16.8¥43.0 -
月亮与六便士
¥12.7¥38.0 -
夜的女采摘员
¥18.7¥48.0 -
死魂灵
¥13.0¥48.0 -
窄门
¥13.4¥28.0 -
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16.8¥56.0 -
比利战争
¥9.8¥39.0 -
企鹅经典:纯真年代
¥13.7¥39.0 -
希区柯克悬疑故事
¥8.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