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张奎良文集第八卷

张奎良文集第八卷

¥22.1 (3.6折) ?
1星价 ¥31.6
2星价¥31.6 定价¥6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6037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68603751 ; 978-7-5686-0375-1

内容简介

张奎良,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哲学会名誉会长。出版《马克思的哲学历程》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鉴于张奎良教授突出的学术研究贡献和在国内学界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在张先生80华诞和从教56周年之际,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决定把张先生的多年研究成果,以比较全面系统的形式展现出来,满足哲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学习和阅读之需,以便更好地了解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风格和学术贡献,把先生的研究在哲学领域传承下去,为此推出《张奎良文集》十卷。 文集为张奎良先生自1982年至今取得的各项成果,包括著作、已发表文章、讲义、生活四个部分,各卷按照年代予以编辑。文集力图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再现张先生的学术研究轨迹和思想原貌。

目录

张奎良,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哲学会名誉会长。出版《马克思的哲学历程》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鉴于张奎良教授突出的学术研究贡献和在国内学界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在张先生80华诞和从教56周年之际,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决定把张先生的多年研究成果,以比较全面系统的形式展现出来,满足哲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学习和阅读之需,以便更好地了解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风格和学术贡献,把先生的研究在哲学领域传承下去,为此推出《张奎良文集》十卷。 文集为张奎良先生自1982年至今取得的各项成果,包括著作、已发表文章、讲义、生活四个部分,各卷按照年代予以编辑。文集力图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再现张先生的学术研究轨迹和思想原貌。
展开全部

节选

  《张奎良文集第八卷》:  人类社会原生形态是唯物史观的源头,科学地探明史前社会的生活样态,对揭示唯物史观深层意蕴具有重要的意义。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已经确立,但对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的认识仍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由于史前社会年代久远,既没有文字资料,又缺乏考古的新发现,在适应填补唯物史观起点空白的需求下,马克思不得不用“部落所有制”和“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去替代。但这只是对远古社会的逻辑把握,还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只有在当代还处于史前蛮荒状态的落后民族中才能找到人类原生形态的活化石。19世纪70年代,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出版了划时代巨著《古代社会》一书,给了马克思思考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以新的资料和启示。  万事开头难,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开端更难。人类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难免“当局者迷”,很难做到旁观者那样清醒、客观、公正。所以,我们看到,阶级和阶级斗争虽然在人们身边存在了一两千年,但是直到19世纪才被发现。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是早已逝去的历史,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没有文字资料,探索这段历史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不管怎样难,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唯物史观必须要有自己的科学源头。在1846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起点问题仍处于朦胧无序的状态,急需打开局面,揭示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秘密。马克思面对历史开端的难题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和耐心,他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进行了艰难的、执着的也是*成功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厘清这段历史对我们将是极大的启示和教益。  一、马克思的“部落所有制”的谜题  任何事物的开端都具有决定意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被看作是开端的延伸和持续。人类实践开头难,理论起点也同样难,一切研究只要做好了开篇宏文,演好了开台大戏,往往被认作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任何体系都特别重视认识和阐述的研究起点与逻辑起点。黑格尔体系就是以绝对精神为阐发对象,以世界的“纯有”或“纯存在”为阐述的逻辑起点,绝对精神的内涵和秘密就包含在“纯有”的逻辑展示中。但是,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唯物史观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宣告了唯物史观的诞生,这《张奎良文集第八卷》以确凿无疑的史事和论据揭示了奴隶社会以来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及其规律,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也根据资本主义的现实做出了合理的预测。但是,这《张奎良文集第八卷》唯独对人类社会的开端和起点即原始社会史着墨不多,基本上重复了当时流行的俗见。  19世纪40年代,原始社会史基本上是一片荒漠,由于缺乏文字材料,仅靠遥远世代口口相传留下的记忆和传说,史学界才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以文明社会为参照系的,不外是奴隶社会的前身或对立物的复制或再版。当时*为流行的观念是部落是原始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与此相适应的就是生产不发达,分工不细密,血缘亲属关系占主导等等。这些看法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只能作为无法避开的观念而使人无奈。  马克思也跳不出时代的窠臼,为了叙述刚刚诞生的唯物史观,他不能不从人类的史前史说起。当时马克思还没有形成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马克思晚年致查苏利奇的信中提出来的,其意是指人类社会也像地质断层一样,可以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原生形态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次生形态是指包括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各形态,次生形态都是由原生形态派生出来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沿用了部落一词,但是,他超越了部落共同体的局限,把部落与所有制挂钩,提出了部落所有制的崭新概念。  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和一切社会一样,*突出的特征反映在所有制上,所有制一方面与生产相连接,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另一方面又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所有制也如同生产力和工具水平一样,是不同社会形态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为此,马克思从所有制人手描绘原始社会的基本面貌,他认为:“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而能够支配他人的劳动力,又和分工密切相关。马克思说分工“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初的所有制”。  马克思心目中的部落所有制不仅生产力低下,分工不发达,“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多靠耕作为生”,而且家庭中隐蔽的奴隶制还扩展到整个社会,他说:“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后是奴隶。潜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战争和交易这种外部交往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

作者简介

张奎良,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哲学会名誉会长。出版《马克思的哲学历程》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