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研究

1星价 ¥29.2 (4.3折)
2星价¥28.6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5040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2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22504018 ; 978-7-5225-0401-8

本书特色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研究的学术专著。研究内容从县域经济到五化统筹,从新型城镇化到绿色城镇化,从绿色小城镇到特色小城镇,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一直在追逐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发展的技术选择研究,学术界多从各专业领域的硬技术视角进行研究,而《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研究》从社会建构论中的价值论出发,研究小城镇发展的技术选择,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研究》从社会建构论中的价值论路径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进行研究,认为“和谐”是社会价值标准,“绿色”是生态价值标准,“适度”是功效价值标准。基于此系列评价标准,小城镇发展应选择综合规划技术、绿色技术、智能技术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技术。

目录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 1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 1
第二节

五化统筹
/ 6
第三节

绿色城镇化
/ 26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
/ 29
第二章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现实矛盾与技术选择路径
/ 41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技术选择研究的基本范畴
/ 42
第二节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 46
第三节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面临的现实矛盾
/ 67
第四节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技术选择路径分析
/ 82
第三章

国外小城镇发展实践与经验
/ 88


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模式
/ 88
第二节

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经验
/ 105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原则
/ 110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建设价值主体扩展
/ 110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的客体价值目标
/ 119
第三节

基于实现小城镇建设目标的价值评价标准
/ 128
第五章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技术选择
——
以辽阳县为例
/ 138


利用规划技术加快城乡一体化
/ 139
第二节

利用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 144
第三节

通过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

构建现代新型
工业体系
/ 149
第四节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 154
第六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的技术选择路径
/ 159


实现社会和谐价值,需要综合规划技术
/ 159
第二节

实现自然生态价值,需要绿色技术
/ 169
第三节

实现经济发展功效,需要智能化技术
/ 176
第四节
5G
技术赋予小城镇建设新机遇
/ 186
参考文献
/ 201
后记
/ 221
展开全部

节选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技术选择研究》:  3.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化在发展中国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化的概念,是指利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历史过程,即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此过程指先进生产要素不断应用于传统农业中引发的包括物质、人力、技术、制度等一系列要素的变革和更新,表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依靠工业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创新技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外农业现代化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土地资源丰富,工业化水平高,机械价格低廉,因而农业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明显。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农业现代化是为了提高产量,走资源高效节约的道路。早期农业现代化,无论是依托科技投入,还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管理水平,*终目的都集中在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和提高农业产量水平上。而新型农业现代化在关注农业产出的同时,更加关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在生产环节,实行组织化、专业化、合作化生产,积极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深度,不仅注重农用机械的使用和新技术推广,而且对于生产辅助材料,如肥料、农药的选择等更加规范科学;在销售环节,实行市场化、多元化销售,加强市场调节力度,提高信息引导水平,拓展销售路径,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在整个产销流程中,突出农业组织管理,提高对农作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做到污染小、效益高、可持续。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如下: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较高,其特点是现代农业科技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标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气象方面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农业基础还包括畅通的流通销售渠道,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农业教育,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较高,整个农业产业化进程都应用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四是土地产出率高,表现为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单位土地面积产量高;五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纵向一体化管理和横向一体化管理的绩效不断深化,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专业化、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六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农村的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分配都享受同样的待遇;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农业化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为原始农业,距今12000年前,将野生的动物和植物进行驯化和培育是迈进原始农业的一项技术突破,标志是人类开始使用火并不再过茹毛饮血的生活;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大约的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末到6世纪初直至20世纪初,在农具上不再使用原始的石器农具换成了金属和木制农具,随后铁器的使用得到了推广;第三阶段是现代农业阶段,时间上来讲是从20世纪初至今,主要表现是机械化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替换了手工劳动,其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化学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到达了现代化水平,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高效率高,城乡差距也小,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发展阶段,生产水平一般,生产效率一般,城乡差距大。  4.信息化  信息化*早是1963年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随后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论述。在我国,信息化的提出比城镇化早但晚于工业化。国内学者钟义信提出,信息化是指在每个经济领域和绝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中广泛、有效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全面地、极大地扩展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管理、教育和创新效率,以及生活的质量的一个历史过程。王振宇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大于物质存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明确指出了信息化的作用强调了信息化的地位,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衡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软件、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应用的发展也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服务。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关联程度不同,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城镇化建设而言,信息化体现在*终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结果中,表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否融人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或者说信息化的产物是否真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显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

作者简介

张晶,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技创造方法论。承担过包括省部级的各项课题三十余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多部。 刘炜,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沈阳建筑大学讲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