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法治论衡(第28辑):法律与革命

清华法治论衡(第28辑):法律与革命

1星价 ¥63.2 (5.8折)
2星价¥63.2 定价¥10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8442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04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302584421 ; 978-7-302-58442-1

本书特色

《法律与革命》中译本出版二十五年之际,重新审视经典、催生新知、完善相关领域研究。

内容简介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其名著《法律与革命》中,对西方法治传统的十大特征及其源流进行了详细考察,其叙述既包含对现代法治的历史追溯,也涉及对现代法治未来愿景的审慎分析。  《清华法治论衡(第28辑):法律与革命》是“现代法治的理性与信仰”专号,围绕伯尔曼的论述,研究并讨论其作品中法治的信仰与理性、神圣与凡俗、不变与可变、同一与差异等主题的法律史、法理学和社会理论问题。  《清华法治论衡(第28辑):法律与革命》不仅适合于从事法律史、法理学专业的学者阅读,而且适合宗教学、社会理论、历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专家参考。

目录

CONTENTS







FOREWORD



Kang Ning(1)





MAIN TOPIC





Rethinking of Law and RevolutionSun Huailiang(5)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ngland Urban Law in Papal Revolution: The Question Unsaid by Harold J. BermanKang Ning(32)



Rethinking Harold J. Berman: Several Fallacies in Law and RevolutionGuo Yihao(52)



The Status of Roman Law in West Legal Tradition:On Berman and MaineMin Zhenhai(70)



Tensions in Harold J. Bermans Theory of Organic Legal DevelopmentWang Yongxiang(106)



Is Max Weber a Positivist?: Bermans Critique

Miao Wenlong(135)



Beyond Weber: On Berman Against WeberYao Libo(145)



The Revolutionaries: Two Images of Mercha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gal TraditionLi Qiancheng(161)



The Division of Common Law and Continental Judicial Traditions in the 12\|13CenturyLi Peifeng(184)





ARTICLES



Regulations on the Resource Property Rights in Outer Space

Sun Xueyan(195)



Environmental Law in India: Transposition and Tuning

Li Zhao(210)



Auctioneers Responsibility to Client in Art Auction: Take the Example of Swiss LawZheng Zhen(233)





COMMENTS AND REVIEWS



The Dual\|Revolution in American Constitution:On Harold J. Bermans the Impact of the Enlightenment o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Han Chengfang(260)



The Great Gene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Review on A World Made New: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Hua Guoyu(274)



Changes in Famil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oice:Introduction on Lawrence M. Friedmans Private LivesZhao Caifeng(288)



Could Law Change Social Perceptions?:Review on Because of SexPan Mengqi(307)





CULTURAL TALK AND LEGAL SPIRIT



Revisiting Law and Revolution: Summaries of the Memorial Forum of the 30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Law and Revolution in Rechtsgeschichte Wang Jing(317)





The Classic to Reread: Law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Wang Dong(328)



The “Materialities” on Cannon Law:Summa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eval Congress 2019Su La(339)



Review on Montesquieus Persian LettersLv Yaping(349)





FOREIGN INFORMATION



The Impact of The Enlightenment o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Harold J. Berman, Trans.

By Han Chengfang(356)



The Origins of The General Eyre in The Reign of Henry I.

William T. Reedy, Jr, Trans. By Li Yang(381)



Overview of State Institutions Researches in Legal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Fu Ningxing(433)





EDITORS NOTESYao Libo(441)




展开全部

节选

《清华法治论衡(第28辑):法律与革命》:  所谓普通法婚姻,也称秘密婚、非正式婚姻,婚姻关系依男女双方协议而缔结,只要一男一女彼此承诺永结同心,婚姻即告成立,无需任何见证人、任何宗教或世俗的仪式。双方权利义务等同于其他任何根据法定要件结合的夫妻,他们的孩子完全是合法子女。从法律性质而言,普通法婚姻实际是一种依双方意思表示而签订的非要式民事契约,当然该契约极为特殊,当事人仅在缔结方面意思自治,具体权利义务、履行期限和解除方式等均由法律强制规定。普通法婚姻之所以在美国长期存续,作者指出了三个层面的原因。其一,19世纪美国若干州神职人员严重短缺,无法满足人们通过教会举行婚礼的需求。其二,婚礼耗资巨大,对于当时平民是不堪承受的负担。无仪式或仪式简单的结婚方式遂成为习惯法。其三,司法实践显示,普通法婚姻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普通法婚姻是解决财产权尤其继承权纠纷的有效机制。美国是世界上中产阶级国家,大量普通人身后遗下资产(农场、土地、房子等),产生了若干继承纠纷。有效的婚姻关系是夫妻及其子女合法继承彼此遗产的逻辑起点,于是认定婚姻效力成为继承诉讼法官的首要职责。法官通常以推定婚姻有效的方式,保护孤儿寡妇的继承利益。同时,普通法婚姻是保护妇女体面声誉的重要机制,也保护其子女免于“私生子”的污名。  普通法婚姻似乎蕴含了“个人选择”的因子。它将婚姻作为一种特殊契约的观念,触及到了某些关于选择的实质内容:婚姻依赖于一对男女个体的合意选择和决定,家庭、国家、教会均是局外旁观者。在自由选择的层面,普通法婚姻不经意间契合了上帝对人类婚姻的理想预设:婚姻的基础是爱,而不是任何其它。  另一方面,离婚法与个人选择的勾连经历了一番艰辛的争战,制度文本和生活实践步调不一,陷入四重悖论之境。**,世俗民事法与深受宗教律法影响之悖。美国对英格兰婚姻法做了倾向自由化的发展,婚姻的性质乃民事契约,文本法许可公民依法定程序离婚;但离婚法仍受到新教的强烈左右。该时期各州离婚的法律途径有二:经由立法机构审批或向法院起诉;立法者和司法者大多对离婚案件进行实质审查,事实上大部分离婚申请被驳回。第二,男女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之悖。纸面上,男女拥有同等的离婚权利;但实践中女性提出离婚受到更多限制和歧视。如因一方背叛而离婚的情形,妻子只要有通奸行为,丈夫即可提出并获准离婚;妻子若以同类理由申请离婚,必须举证丈夫有“严重的”通奸罪(乱伦、重婚、强奸或鸡奸等)。第三,表面的法定离婚理由与背后的真实原因之悖。19世纪各州均有一份关于离婚的“过错列表”,相当于法定离婚理由,通常包括通奸和遗弃,有的州还列入虐待、酗酒、犯重罪或宗教禁欲等。决意分手的夫妻为了快捷摆脱婚姻,呈堂理由往往选择*易获准离婚的“过错”项目;这却未必是分离的真实原因。大量“串通”离婚发生,法律屡禁不止。第四,书本法抑制离婚与活法绕道促成离婚之悖。文本层面,因保守势力抵制任何使离婚宽松化的改革企图,“法律的时空被冻结了”,整个世纪各州离婚法仅略有修补,无甚实质变动。实践层面,离婚需求激增,离婚率持续攀升,大量平民加入了离婚队伍。这些离婚的实现途径,一面有赖于“串通”合谋,另一面得益于部分州为迁徙离婚敞开的方便之门。鉴于宪法要求各州相互“信任”的规定,对允许“宽松”离婚的州所做的有效判决,其他州应予认可。一些州趁机做起“离婚工厂”生意,罗列长串宽松的离婚“理由”,准许有短暂居留权的人申请离婚,从而吸引了大批他州居民前来办理有偿闪速离婚,这些州与过客们互惠互利,前者大发横财,后者如愿摆脱了空壳婚姻。这种官方法与活法双重制度各行其道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在上述悖论的背后,存在两种对待离婚的观念和社会势力的交锋。保守的社会精英和宗教领袖坚持认为婚姻应当是终生结合,允许宽松离婚是社会窳坏的征兆。自由派则主张,离婚是一种现实需求,允许离婚可避免更大的败坏(如通奸、同居)发生。弗里德曼显然倾向于后者观点。在他看来,离婚需求上升的根源在于婚姻理念的变化。传统婚姻遵循基督教设定的模式,丈夫是家庭的带领者,负责爱、供应和保护妻子儿女;妻子的角色是丈夫的帮助者,主要职责乃相夫教子,尊重和顺服丈夫。这样的婚姻对夫妻职能角色分工明确,双方对婚姻的期待尤精神层面要求很少,故罕有离婚者。但现代复杂化社会婚姻的职能负担发生变更,人们对婚姻的预设和期望日趋繁复,增加了若干情感和心理需求:丈夫不再满足于给他“补袜子”的贤妻良母,妻子也不再满足于挣钱养家的“赚面包者”,男女均开始追求一种地位平等、能分享彼此精神生活的伴侣型婚姻。离婚透露了人们对婚姻既往期望的落空和对新期望、新法律身份的渴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非但不是对婚姻的威胁,反而是对婚姻高度珍视的标志,因为离婚的主要法律功能不是结束婚姻,而是为再婚打开门户。这两种势力的较量,实质是两种法律文化的抗衡:重视家庭、义务和道德声誉、讲求私人生活节制的传统法律文化,以及注重自我、权利和个人自由、强调私人生活选择的现代法律文化。  可见,19世纪美国的婚姻家庭制度不只表面有了裂痕,且向着新的方向裂变:婚姻(尤其离婚)日益摆脱传统捆绑,开始成为个人选择的事务。但该时期的选择呈现不完全性:普通法婚姻仅仅显示了结婚自由选择的一面;婚姻解除则不是任由个人决定,须受国家法律的严格限制,由此导致离婚的双重制度和多重悖论之境。这种选择的不完全性表明,美国的表现型现代法律文化尚处黎明。  ……

作者简介

鲁楠,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法与法律文化,法学理论、法社会学。康宁,中国公安大学讲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