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讲义(第4版/本科中医药类/配增值)

包邮伤寒论讲义(第4版/本科中医药类/配增值)

¥56.3 (8.7折) ?
1星价 ¥56.3
2星价¥56.3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154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117315470 ; 978-7-117-31547-0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教材之一。本教材在上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教材内容注重思想性、科学性、优选性、启发性和适用性,重点突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发展为宗旨,同时紧密结合本学科知识能力评价需求和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此次修订还增加数字资源内容,做到纸数融合、医教协同,学生好用,老师好教,临床好用。本教材供全国各高等学校中医药类专业使用。

目录

伤寒卒病论集(原序)

绪论
一、《伤寒论》的成书与沿革
(一)作者生平
(二)《伤寒论》成书时代背景
(三)《伤寒论》版本及流传
(四)《伤寒论》篇目与体例
(五)《伤寒论》学术发展
二、伤寒的含义
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四、《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
(二)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三)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四)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五、《伤寒论》的治则治法与用方
六、《伤寒论》现代运用思路与指导价值
七、《伤寒论》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方案
八、《伤寒论》学术流派
(一)伤寒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1.准备阶段(东汉末年-宋金)
2.形成阶段(明、清)
3.发展阶段(清末民初迄今)
(二)当代医家对《伤寒论》的学术传承
1.刘渡舟
2.陈亦人
3.李培生
4.李克绍
5.柯雪帆
九、《伤寒论》学习方法
(一)理解原意
(二)掌握经旨
(三)熟读原文
(四)重视实践
(五)融会贯通

**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五、太阳病欲解时
附:其余五经欲解时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病表证
(一)中风表虚证
1.桂枝汤证
2.桂枝汤禁例
3.桂枝汤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桂枝加附子汤证
(4)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5)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二)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2.麻黄汤禁例
3.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证
(2)葛根加半夏汤证
(3)大青龙汤证
(4)小青龙汤证
(三)表都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二、太阳病里证
(一)蓄水证(五苓散证)
(二)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2.抵当汤证
……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展开全部

节选

  《伤寒论讲义(第4版/本科中医药类/配增值)》:  【词解】  ①熨:火热疗法之一,将药物炙热,或以砖瓦烧热,外用布包以熨体表,有驱寒镇痛作用。  ②卓然:突然发生。  ③谷气:水谷之气。  ④两阳:风邪与误用火法产生的火邪。  ⑤哕:呃逆。  ⑥捻衣摸床:患者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手不自觉地摸弄衣被或床边。  ⑦形作伤寒:病形类似伤寒证。  ⑧到经:六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至七日“到经”则是太阳到经之日。  ⑨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⑩焦骨伤筋:阴血被火熏灼,筋骨失养而形成痿废的病变。  【解析】110条论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及自愈的机转,可分两段理解。**段:“太阳病,二日……此为欲解也”,论述了太阳病误治的经过和自愈的病机。太阳病二日,邪尚在表,不应烦躁而见烦躁,故日“反躁”。既见烦躁,表明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当解散表邪,清里透热,切忌用辛温及火攻发汗。若医者误施火法熨其背取汗,以致大汗出而津伤,使邪热更盛,内入于阳明胃腑。胃中热盛,津液耗伤,不仅烦躁更趋严重,且因热扰心神而发谵语。若病至十余日,火邪渐衰,津液得复,阳气能达,则病有振栗自下利而解的情况,这是正胜邪祛,阴阳欲和,病将向愈的佳兆。第二段:“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谷气下流故也”,论述了误火后变证的另一种机转。误用火法之后,邪热入里结聚于上,迫津外泄,则见腰以上汗出;阳热之气干胃,胃失和降则呕。阳气虚于下,津液不能下达,则腰以下不得汗,足下恶风,并见欲小便而不得,却又时欲失溲之证。阳明胃热证可有大便硬,热盛于上、阳虚于下之证也可有大便硬。但前证之大便硬,由于热迫津液偏渗膀胱,故见大便硬的同时小便频多;而本证之大便硬小便既不频数也不多,说明此大便硬非燥热津伤,而是由于阳虚不能畅达。故当大便通利之时,津液得以恢复,阳气得以通达。但如果阳气骤然下达,清阳乍陷,反使头目失养而见头卓然疼痛。然阳气下达,下肢得温,故原足下恶风转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是自注句,是为了说明头卓然而痛与足心必热的原因。  111条论太阳中风误以火劫发汗的变证及预后。太阳中风,法当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用桂枝汤治疗。若误治以火劫强行发汗以求速愈,邪风必为火邪所害,伤及气血,致使气血紊乱,风气受热则动荡,血被火则流溢,血气流溢,失其常度,灼伤津液,损伤脏腑,变证丛生。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两阳相熏灼”,即风火相煽,二阳相并,热毒炽盛,内伤肝胆,使其疏泄太过,胆汁横溢,泛溢于外.则身体发黄;阳热亢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鼻衄;火热伤及阴津,津液匮乏则小便难;火劫伤津耗气,亦会亡血,致使气血阴阳俱虚,肌肤筋脉失其濡养,故身体不荣则枯燥。里热亢盛,迫津外出,当周身汗出,而今火邪伤津,津液虚少,不能遍布全身,故“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火热上灼,热毒炽盛,血败肉腐,上灼咽喉,则口干咽烂;燥热内结,腑气不通,肺气不降,则腹满微喘,大便不通。久则阴津更伤,邪火愈炽,上扰神明,则发谵语;甚则燥热内炽,胃津大伤,胃气衰败,而见哕逆。如果不能及时救治,可进一步发展为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神识不清,此为热极津枯,阴不敛阳,阴阳离决的危候。“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是强调本证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津液的存亡与否。虽经火劫日久,但如果小便通利,说明津液来复,阴津虽伤,但尚未枯竭,生机尚存,故云“可治”;若小便全无,则化源枯竭,阴津将绝,预后不良。  113条论温病初起的脉症特点、治法及误用火疗的危害。形作伤寒,指其证候类似伤寒而实非伤寒,从后文“弱者必渴”分析,此当为温病。结合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证应为温热初起,邪在卫分之表,每见发热,脉浮,头痛,甚则轻度恶寒等脉症。因温邪伤人,正邪交争则发热;邪在卫分之表,正气起而抗邪,其脉必浮;因表阳暂为阳郁,亦可有短暂轻微之恶寒;温为阳邪,易伤津液,故见口渴,但其势较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弱脉”是与伤寒紧脉相对而言,并非微弱之脉。“弱者必渴”和“弱者发热”两句当联系起来理解,即指其人不但脉弱,同时还有发热、口渴、脉浮等症,当属温邪犯表之证,治宜辛凉宣散之法,故谓“解之当汗出愈”。若反误用火法治疗,则无异于抱薪救火,助热伤津,以致神昏谵语等变证。  114条论太阳表证误用火法致火热迫血下行的变证。太阳病,本以发汗解表为正治之法,若误用火熏强迫发汗而不得汗,则不仅不能祛邪愈病.反而增助邪热,使火热郁闭更甚。阳热郁闭,若得以汗出者,则阳郁之邪有外散之机,反之若不得汗出者,必因火热不得外越而内攻,以致患者烦躁不安。六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至七日则是太阳到经之日,当此之时,正气来复,若邪气不甚,则祛邪外出,往往邪去而人安。若“到经不解”,说明邪热郁闭较甚,若下陷于阴,内逼阴络,迫血妄行,则可致大便下血。因本证是由火熏而发生的变证,故名为“火邪”。  115条论表实热证误用灸法致伤阴动血的变证。“脉浮热甚”,说明邪郁在表,表阳郁闭,阳热不得宣泄,病属表实热证,应当发汗解表以泄其邪。若误用艾灸,因艾灸为治疗里虚证而设,其热气必因之内闭而不外达,故不但不利解表,反增在内之热,属“实以虚治”。其结果是导致阳气郁闭更甚,动血伤阴,因而出现咽燥吐血之变。本条与上条皆为火逆动血之变,一为火熏而便血,一为艾灸而吐血,皆为太阳表证误用火法致使热炽于内,迫血妄行的变证。唯其火热所伤部位有上下之分,故有吐血、便血之别。  116条论虚热或表证不解误用灸法的各种变证,可分三段理解。**段“微数之脉……血难复也”,论述虚热证误火之害。脉微主里虚,脉数主热,微数并见,主阴虚火旺,治当滋阴清热,切不可用温补之灸法治之。如用灸法,则助热而成火邪,使阴血更伤,火热愈炽,火热攻冲扰神,必致心胸烦躁逆乱。这是误火而“追虚逐实”的结果。阴血本虚,误灸之后,阴伤更甚,是谓“追虚”;邪热本实,误灸之后,则阳热更炽,是谓“逐实”。*终导致血液散乱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不仅如此,火毒熏灼已虚之阴血,则筋骨无以濡润,可导致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此时养阴复液,为时已晚,故日“血难复也”。第二段从“脉浮,宜以汗解……名火逆也”,论述表证不解而误火,导致腰以下麻痹的变证。脉浮病在表,当发汗解表,使邪从汗出而解,若误用火灸,实以虚治,火性急迫,自外而内,不仅不能得汗解表,反而加重表闭阳郁,更助灸火,使邪气化热,郁闭于上,壅遏气机,而上下不达,致使腰以下无阳以温,患者感觉下部肢体沉重而麻痹不仁。此为表证误灸之害,故名日“火逆”。第三段从“欲自解者……脉浮故知汗出解”,论述表证误灸所致变证自愈的机转。凡外感病自愈者,必须气血恢复,正气内充,正胜而邪却,方有自愈之可能。若上证虽经误灸,但正气尚旺,损伤不重,当正气来复之时,可有自愈之机。然自愈之前,因正气渐复,正气欲祛邪外出,必与邪气相争激烈,往往有心烦见症;而正气欲祛邪外出,气血浮盛于表,其脉亦多呈浮象,继之则汗出作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为自注句,意在说明汗出作解之机制。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