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外国文学史(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20世纪外国文学史(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1星价 ¥41.3 (7.0折)
2星价¥41.3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18195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4
  • 出版时间:2013-10-01
  • 条形码:9787300181950 ; 978-7-300-18195-0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外国文学既是19世纪以来传统文学的延伸和发展,又与传统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0世纪外国文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很为贴近的文学,也是对我们的精神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学。本教材集中介绍和评析20世纪外国文学的基本创作状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本教材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二部分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第三部分为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第四部分集中介绍和评析20世纪东方文学。

目录

绪论

**编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章 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萧伯纳
第三节 劳伦斯
第四节 托马斯·曼
第五节 昆德拉
第六节 纳博科夫
第七节 海明威
第八节 索尔·贝娄
第九节 塞林格
第二章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艾特玛托夫
第三节 帕斯捷尔纳克
第四节 肖洛霍夫

第二编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章 象征主义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艾略特
第三节 里尔克
第四章 意象派诗歌
**节 概述
第二节 庞德
第五章 未来主义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阿波里奈尔
第六章 超现实主义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布勒东
第七章 表现主义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卡夫卡
第三节 尤金·奥尼尔
第八章 意识流文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普鲁斯特
第三节 乔伊斯
第四节 福克纳
……

第三编 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四编 20世纪东方文学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20世纪外国文学史/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真正使纳博科夫声名远扬的是他那部引起广泛争议的小说《洛丽塔》。1953年12月,纳博科夫完成了这部耗时五年的小说。但小说由于描写一位中年男子与十二岁少女的畸恋而遭到四家美国出版商的拒绝,*后由境外巴黎一家专营色情书刊的公司出版。而率先打破坚冰、对小说发出喝彩声的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他在1956年指出《洛丽塔》是年度*佳小说。1958年,《洛丽塔》终于在美国出版,旋即掀起了一股“《洛丽塔》飓风”——作品在四天内加印三次,三周内售出十万册,近一年内稳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小说由小约翰·雷博士写的一篇序文和杀人犯亨伯特在狱中等待审判期间为其杀人所作的自我辩护与忏悔的文字构成。故事非常简单:定居美国的四十岁男子亨伯特·亨伯特,娶了他喜欢的性感少女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黑兹。仿佛天意使然,夏洛特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亨伯特驱车带着十二岁的洛丽塔游遍美国,享受了无尽的快乐,直到另外一名恋童癖抢走了她。五年后,亨伯特又找到了洛丽塔。此时的洛丽塔尽管只有十七岁,但已不再是性感少女的模样:她嫁给了一名耳朵有点聋的退伍军人,有孕在身,显得憔悴不堪。亨伯特从洛丽塔那里知道了当年诱拐她的人叫奎尔蒂,随后他找到了奎尔蒂,并且杀了他。亨伯特在狱中等待着审判,在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之前,他写出了自己的忏悔——这就是《洛丽塔》。  一个鳏夫诱奸、玩弄少女,并为之杀人的故事,很难说有什么鲜明的主题寓意。小说出版前后,都曾被一些编辑、批评家指责为“色情小说”,为此,纳博科夫特地撰文《关于一本题名的书》予以批驳。纳博科夫认为:“在色情小说里,情节就局限在陈词滥调的组合中……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小说里没有一个脏字,没有一处是好色之徒为之垂涎的场面,因此,将《洛丽塔》列为色情小说纯属无稽之谈。而小说序文中小约翰·雷博士所提出的道德教诲主题,无疑是作为魔法师的作者所编织的骗人谎言:“《洛丽塔》应该是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这种魔法师所摆弄的障眼法,已被魔法师本人纳博科夫作了“解密”:“不管约翰·雷说了什么,《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直截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好奇、敦厚、善良、陶醉)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推衍出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主旨:大多是对艺术创作活动的一种形而上的阐释。比如,《洛丽塔》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强烈情欲,更有可能是艺术家强烈的艺术感受的一种隐喻,除此之外,与之相伴而生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才应该是小说具体呈现出的主题。《洛丽塔》主题意蕴是丰富的、多重的,对它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的、开放性的。对《洛丽塔》主题的阐释大致有以下几种:时间问题、人性的残酷与孤独、流行文化的庸俗与人格的分裂等。  《洛丽塔》集中体现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而这些艺术表现方面的独具一格正是纳博科夫所追求的“美学幸福”,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叙事技巧的创新。《洛丽塔》短短几页的序文以第三人称“小约翰·雷博士”的视角完成了对全篇小说主体情节框架的叙述,而小说正文则是以**人称“我”(亨伯特)为主体的主观性“内部视角”的叙事,同时交织着以第三人称为视角所采用的客观性“外部视角”叙事,但这种“外部视角”完全隐含在以**人称“我”的叙述之中,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却增强了因视角转换而产生的客观性与真实感。除了亨伯特滔滔不绝的独白式话语和叙事视角的转换交错之外,《洛丽塔》中还呈现出叙事的对话性色彩,诸如叙述者与陪审团的先生女士们的对话、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叙述者与文本中指涉的众多著名作家的对话、叙述者与文本中出现的形形色色人物的对话,等等。  其次是对细节的关注。纳博科夫认为:“在高级艺术和纯粹科学中,细节就是一切。”纳博科夫经常回味《洛丽塔》中的细节描绘,他说:“这部书给了我愉快的感觉……每当我这样思念着《洛丽塔》的时候,我似乎总要挑出一些形象段落来回味,譬如,托克萨维奇,或者是拉姆斯代尔学校的花名册,或者是夏洛特说‘防水的’,或者是洛丽塔慢慢吞吞地朝亨伯特的礼物走去……这些都是小说的神经。”细节既是给纳博科夫带来“美学幸福”的东西,又是读者理清小说基本脉络的关键,因为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结构都始终与各种细节相关。《洛丽塔》对细节的描绘呈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有些细节组成了一幅幅绚丽、生动的画面,如同魔术师手中挥舞的彩练,强烈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比如,对小说女主人公洛丽塔的刻画,通过亨伯特呓语般的独白贯穿于小说始终,在读者眼前同步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性感少女”形象。其二,有些细节呈现“碎片化”特征。它们往往不太显眼,不为读者所注意,但其背后却暗藏玄机,存在着与情节线索密切相关的重大暗示。比如,对奎尔蒂的形象的塑造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奎尔蒂在文本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亨伯特就是因为杀了他才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篇极具辩护与忏悔色彩的回忆录。但是,他的形象却是模糊不清的,是由文本中撒落的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碎片整合而成的。奎尔蒂是洛丽塔的真正情人与诱拐者,是亨伯特在洛丽塔失踪后多年来一直苦苦追寻的仇人。他的正式出场是在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但他一出场就被亨伯特枪杀了。而此前奎尔蒂已经多次以不同的面目与形式出现过,不断地被暗示、被强化。小说结尾亨伯特谋杀奎尔蒂的情节,也早在**部分第八章的末尾作出了预示:“奎因这头猪。犯了谋杀奎尔蒂的罪。哦,我的洛丽塔,我只好玩弄文字了!”  ……

作者简介

  曾艳兵,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西方文学研究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卡夫卡研究》、《卡夫卡的眼睛》等,主编教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等数种。自1985年以来,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另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