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以涪江流域为例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以涪江流域为例

1星价 ¥196.7 (7.9折)
2星价¥196.7 定价¥2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733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3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673336 ; 978-7-03-06733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重点研究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一本专著,内容涉及传统村落的概念与内涵、体系与构成、建筑营造、保护与发展等诸多方面。全书共6章,包括:绪论、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体系、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构成、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建筑营造、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涪江流域传统村落概况总览。 本书可供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研究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从事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遗产保护的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研究视角 1
1.1.2 传统村落的概念 8
1.1.3 人居环境的基本思想 10
1.2 解读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13
1.2.1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认定 13
1.2.2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 17
1.2.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构成 17
1.3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自然环境 24
1.3.1 地貌河流 24
1.3.2 气候水文 34
1.3.3 物产资源 35
1.4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人文环境 37
1.4.1 行政建制与历史沿革 37
1.4.2 民族分布与地域文化 40
第2章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体系 45
2.1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概况 45
2.1.1 村落发展现状 45
2.1.2 村落变迁情况 48
2.2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选址与类型 49
2.2.1 村落分布特征 49
2.2.2 村落选址原则 50
2.2.3 村落形态类型 56
2.3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建筑分类及空间分布 61
2.3.1 不同民族宗教建筑的空间分布 62
2.3.2 不同类型居住建筑的空间分布 65
2.3.3 其他地域特色建筑的空间分布 69
2.4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体系的层级与网络 72
2.4.1 跨村公共设施的类型与分布 72
2.4.2 村落层级与网络特征 75
第3章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构成 77
3.1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规模 77
3.1.1 村落规模的特征及分析 77
3.1.2 村落规模的差异与相关因素 82
3.2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86
3.2.1 村落的街巷格局 86
3.2.2 村落边界与入口 90
3.2.3 村落防御体系 94
3.2.4 码头渡口 99
3.2.5 院坝菜园 101
3.3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生态环境 103
3.3.1 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 103
3.3.2 绿化生态的培育 105
3.3.3 水环境空间的营造 110
3.3.4 景观小品的营建 114
3.4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形象 123
3.4.1 素雅的流动街景 123
3.4.2 丰富的景观文化 126
3.4.3 乡情浓厚的标志性景观 127
3.5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公共建筑与布局 132
3.5.1 公共建筑的构成元素 132
3.5.2 公共建筑在村落中的整体布局 133
3.5.3 各类公共建筑与村落构成关系 134
第4章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建筑营造 140
4.1 民居建筑类型 141
4.1.1 条形独栋式建筑 142
4.1.2 一横一顺式建筑 144
4.1.3 院落式建筑 145
4.1.4 店宅式建筑 153
4.1.5 台院式建筑 156
4.1.6 碉楼式建筑 158
4.1.7 吊脚楼式建筑 159
4.1.8 其他建筑 161
4.2 民居地域性与民族特色 163
4.2.1 民居地域特征 163
4.2.2 民族民居特色 191
4.3 结构构造及建筑装饰 217
4.3.1 结构构造与材料 218
4.3.2 装修与装饰艺术 227
第5章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 242
5.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价值及意义 242
5.1.1 历史文化价值 243
5.1.2 科学研究价值 256
5.1.3 建筑美学价值 258
5.1.4 生态景观价值 259
5.1.5 社会经济价值 261
5.2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64
5.2.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现状 264
5.2.2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主要问题与分析 271
5.3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策略 275
5.3.1 传统建筑的保护 276
5.3.2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286
5.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89
5.4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策略 291
5.4.1 产业更新 292
5.4.2 社会结构更新 298
5.4.3 物质空间环境更新 300
5.5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发展策略 303
5.5.1 生态重构发展 304
5.5.2 三产融合发展 307
5.5.3 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 309
第6章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概况总览 312
6.1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研究概要 312
6.2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基本信息来源 312
6.3 涪江流域传统村落基本信息一览 313
参考文献 314
附录 321
后记 364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涪江,因流域内绵阳在汉高祖时称涪县而得名(廖波,2018)。涪江流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长江的二级支流,嘉陵江右岸的一级支流;横跨四川省、重庆市,是川渝地区一条重要的河流,在城乡发展、生产生活、农业灌溉、通航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早可追溯到唐代的折脚堰和云门堰灌溉工程,现在的武都引水工程被赞誉为“第二个都江堰”。 涪江源头位于岷山主峰的雪宝顶北坡,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交界处,整个河流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流经平武县城后,于江油市武都镇进入丘陵地带,经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射洪市等地,至遂宁市船山区老池镇出川,后又向东南流经重庆市潼南区、铜梁区等地,*后在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图1-1)。 图1-1 涪江流域分布范围图 来源:自绘 1.1.1 研究视角 传统村落是包含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复杂系统,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的人居环境(王倩,2019)。传统村落的研究是全方位、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其研究内容在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在不断更新。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研究,选取历史印象、建筑艺术、乡村振兴三个视角,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研究传统村落的历史印象,能够总结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建筑作为物质载体,是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研究传统村落的建筑及其艺术,可为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支撑,可以引导涪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理论研究(陈晓华和程佳,2018)。 1.1.1.1 历史印象的视角 在人们的固定印象中,传统村落通常被“以貌取村”。历史印象为传统村落的抽象表现、意识形态、“内在情感”,与村落个性息息相关,是“传统”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就像传统村落的灵魂,指引着传统村落的演变和发展方向(任凌奇等,2015)。一般来说,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传统村落的**印象是建筑形式上的表现,即传统村落建筑通常具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等特征,如山西静升王家大院(图1-2)、福建客家族土楼围屋(图1-3)。这些村落的强烈示范作用以及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深刻印象,使得大多数人在听说或者接触传统村落的时候形成了某些无形的思维定式,因此人们对那些具备这些特征的村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图1-2 山西静升王家大院 通过现场调研,并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涪江流域传统村落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大多数传统村落分布于涪江流域中上游,以绵阳地区为主要的集中地。据统计,涪江流域的86个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和四川省的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其中重庆市的传统村落有6个;绵阳市的传统村落有60个,德阳市有9个,遂宁市有10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1个。 (2)村落的居民主要为藏族、羌族、汉族,有少量回族。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其建筑也因民族的差异而各具特色。 (3)民风淳朴,商业化较少。由于涪江流域的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其建筑环境、村落选址、传统风貌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村落的居民大多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民情,淳朴善良,村落多未被商业化改造,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村落格局。 (4)村落建筑较为质朴、简单、大方,少有华丽装饰。涪江流域中上游大部分传统村落以川北民居传统装饰为主。现在的传统村落建筑部分由土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大多是传统穿斗木结构和榫卯结构,多具有川北民居风格。 (5)空间构成较为单纯,建筑形式多为行列式布局,建筑的变化形式不大。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比较单一,村落主要是集聚分布,体现了传统村落的群居特征,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建筑,建筑样式单一,变化不大。 (6)建筑材质以木质结构和砖砌较多。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建筑材质和结构有所不同,以穿斗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一些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历史悠久,还是以前的土房子。 (7)村落的村域面积较大,但是建筑面积普遍较小。由于历史的发展,传统村落的居民大多聚居在一起,村落的村域范围普遍较大,含有大面积的山、林、水、田等自然生态要素,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良好,居民居住的范围只占了村域范围的一小部分,由乡村道路与外界联系起来。 1.1.1.2 建筑艺术的视角 1)传统村落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阶段 在建筑学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侧重于村落建筑本体。富有特色的古建筑的细节,其无一不展现出古人的建造智慧和对礼教的遵从:门楼的精致雕刻、大门的厚重柱础的由繁至简、染坊间的精细刻画,甚至青石地面的铺装,林林总总事无巨细地诠释了细节决定成败(吉少雯和林琢,2017)。 由于研究的重点不同,建筑学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为建筑本身的创作服务,包括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方面。因此,为了发掘设计方法、提炼创作素材等,建筑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以具有规模体量、建筑空间复杂、建造工艺精美等要素的村落为研究对象,而那些缺乏以上因素的村落就很自然地被人们理解为不成熟不完善的变体,被置于研究视域边缘。这种状况的存在,限制了建筑学者对传统村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建筑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1)。 表1-1 建筑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阶段 2)传统村落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1)物质技术方面:研究对象从独立民居逐步发展为村落整体,包括建筑样式、力学构造、装饰布局、街道肌理等各方面。代表性研究:秦鹤洋等(2015)的基于空间意象的传统村落空间设计方法探讨;王勤熙等(2015)的太谷县北洸村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浅析;温天蓉等(2015)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参数化规划方法初探。 (2)生态旅游方面:1986年,阮仪三在周庄的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方针,论述了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庄春地,1999;阮仪三和邵甬,1999)。此后,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如何利用传统村落自身资源,做好旅游开发、振兴当地乡村经济等,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张大玉(2014)以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民宿区为例,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布局、环境、结构等,探索如何在保护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再生利用;王盈(2014)以海口羊山地区博学村为例,研究以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并探讨了其普遍的实践意义;段威和雷楠(2014)以浙江天台张家桐村为例,研究基于微介入策略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3)人文环境方面: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度,在这宽广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由来已久、形态各异的传统村落(张迪妮和李佳利,2018)。传统村落,在静态方面是传统历史文化、建筑空间格局的表征者,是传统建筑艺术的携带者;在动态方面,体现出了传统村落与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发展过程。传统村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中与当代文化的穿越交织,不断形成新的传统文化和建筑格局,包含了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从人文环境的角度出发研究传统村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传统村落人文环境的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在这之前,传统村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为主,受外来经济发展影响较小,学者多以传统村落的变化过程为主线,以自然人文环境、社会文化对传统村落影响及居民生活的改变为主要研究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则侧重于城市化进程这一重要经济因素对传统村落形态及功能的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薛力(2001)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空心村在苏北至苏南呈现出的初期到晚期的不同特征,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乡村聚落发展及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 (4)保护发展方面: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化的代表,近年来正不断引起各方的重视。有人称之为“记得住的乡愁”,也有人说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血脉,“反映一定历史时空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民族及地域文化信息”(张东锋,2017)。现阶段,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传统村落的衰败,如何保护和复兴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允双等,2019)。不仅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保护传统村落,更要结合当今政策和当前实际情况,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的文化与历史记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国家灵魂的象征。传统村落承载着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经过岁月洗礼和历史沉淀形成的人类聚居地。传统村落集人的思想意志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于一体,是居民文化信仰、家族血缘、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传统村落的文化被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传承至今,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除了保护其传统建筑风貌以外,更要保护其文化价值,它是一个村落的精神信仰,是一个村落的灵魂。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挖掘其特色,传统村落才能够一直保留下去。 1.1.1.3 乡村振兴的视角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来的。该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陈玲,2017)。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王永乐,2018)。乡村振兴的*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孙蒙蒙,2018)。 1)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2018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详细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系统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蔡继林(2018)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如下深度解读。 (1)从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①从历史发展方面看,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国家从消除贫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到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终就是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计划,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让民众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共建美好生活,共创幸福小康。②从国家博弈方面看,如今的中国正在不断强大,国外势力想要抑制中国的发展,国际关系变得复杂多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正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的农村面积广大,农业人口众多,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地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中国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现内生为主、外向为辅的发展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解决中国矛盾的一个好战略。③从中国发展的方面看,乡村振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决策,它可以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改变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悬殊使中国的发展失衡,所以乡村振兴可以缓解城市发展问题,使国家均衡发展,将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与融合,促进国家经济稳步向前,这是国家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