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400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21740004 ; 978-7-5217-4000-4

本书特色

· 立足社会关键问题,是关于把握时代脉动,共同塑造未来的有效方式的前沿研究、实践、经验总结。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确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社会创新需要基于社会的脉络,从本土情境中理解出现的社会问题,并加以解决。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多年深耕,汇集全球知名学者、商界领导者和创变先锋等,分享多领域新知与方法。清华大学中国社会创新与现当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刘北成作为本书中文版学术顾问,助力社会创新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 基于本土情境,发展有一套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法论。本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方的现实需要,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寻,并发展出一套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法论,用以指导本土情境下的组织和个人实现社会创新或变革。

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刻的当下,学会从灾难中学习回归在地的新方法 社会创新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领域,《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由斯坦福大学PACS中心出版。中文简体版由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澳门同济慈善会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合作引进,汇集了世界各地在社会创新方面的前沿研究、实践、经验总结,以及专家学者对社会创新方面新的见解,帮助ZF部门、企业、公益组织等更好地推进社会创新。 作为社会创新领域的前沿性刊物,《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每期都会推出一些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又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论。 本期强调从灾难中学习回归在地的新方法,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确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然而无论是疫情还是对领土的争夺都不是历史的新事物,社会创新虽然名为创新,但实际上各种社会创新的手段与实践仍必须基于社会的脉络,学习其他地区的社会创新实践重点不在于简单地“抄作业”,而是理解在对方的脉络下,社会问题是如何被了解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本期同样邀请了不同领域的评论人对文章做点评,搭建国外刊物与国内读者阅读体验的桥梁,以消减个体的自我怀疑,化解社会分裂的危机等,帮助个体及组织从灾难中学习并强化自身能力。

目录

中文版12期导言 从灾难中学习回归在地的新方法

专题文章
重塑公立大学:让狱中服刑人员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点评:在中国,需确立ZF对多主体参与慈善创新的主导权
点评:也论慈善如何带来公共领域变革
发展影响力债券:提高妇幼健康的新机制
在地实践是人道主义援助的未来
点评:全球协作与在地实践:国际人道主义行动的困境与转型
点评:本土组织能力能接得住“空降援助”吗?
做出基于证据的明智决策

案例研究
服务国家的社区基金会
点评:中国的慈善组织如何确保服务于社会的真正需求?
点评:ZF发起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之路

ZuiJia实践
激发有色人种女性的商业潜能
EcoSan:破解印度如厕禁忌新方案

新方法
网络安全的希望之灯
为儿童提供专业化日托服务
美洲原住民生活水平的变革
用芦笋藻延缓全球变暖

观点荟萃
与民众共同设计更好的未来
激活闲置礼品卡,为慈善捐赠创造新未来
如何缩小非营利组织的评估差距?
点评:非营利部门评估能力建设: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研究速览
工作场所健康项目不管用?
愤怒程度往往和行动意向成反比
影响力投资将由多元化回归标准化
“温暖的感受”会促使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

新书架
追求技术创新,好比在永不停歇的跑步机上跑步
行动派首席执行官


展开全部

节选

从灾难中学习回归在地的新方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国际上发生了几件大事,东京奥YUN会举办、变种新冠病毒等都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了影响。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Zui大的还是新冠疫情在许多国家的重新抬头,其中*早宣布解封和战胜疫情的以色列,在本文写作的2021年8月,每天新增的感染人数有四千多人,美国的新增感染人数也突破单日十五万,“防疫模范生”之一的新加坡也在7月时暴发了新一波的疫情,新的变种病毒带来了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在这场世纪疫情中,我们发现,某些社会体制能够从灾难中学习并强化本身的能力,有些社会体制则非但无法从中学习,还陷入了自我怀疑与社会分裂的危机。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确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然而无论是疫情还是对领土的争夺都不是历史的新事物。社会创新虽然名为创新,但实际上各种社会创新的手段与实践仍必须基于社会的脉络。学习其他地区的社会创新实践重点不在于简单地“抄作业”,而是理解在对方的脉络下,公众和创变者如何了解社会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期的《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有几篇文章必须放在这样的脉络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比如《重塑公立大学:让狱中服刑人员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作者通过介绍加州的监狱如何与加州的大学系统(包括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与社区大学)合作使得服刑人员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降低美国社会中高涨的二次犯罪率。在世界其他国家,监狱是ZF公权力的象征,私人力量很难介入监狱的运作;在美国社会,监狱是可以由私人经营的,ZF负责审核与许可,因此监狱的运作有很大的弹性,至于是不是达成作者所说的目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同样地,《发展影响力债券:提高妇幼健康的新机制》一文介绍了国外一种新的、非营利的筹款方式,即通过发行影响力债券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买单。这种手段或许听来很新颖,但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第YI,既有资源不足,公部门不愿掏钱,私部门穷的问题;第二,拿钱不办事的弊病。这两个问题都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比如加拿大ZF基础建设与增强管控;然而在非洲及印度社会的脉络下,影响力债券理论上可以同时解决两个问题,然而我们必须思考的是这种将非营利服务金融化是否会带来非预期的后果。本期还有对法国全国性的社区基金会的深度案例介绍,对于法国慈善历史不熟悉的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同为西方国家的法国在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上与美国的差异是如此之大。在二战前,法国没有如美国一般由草根发展出来的社区基金会运动,因此偌大的法国民间的基金会只有小规模的几百家。慈善也是有规模效应的,法兰西基金会(Fondation de France)的设立是法国人参考美国大型慈善基金会(如联合劝募United Way)而设立的,通过大型基金会的设立来推动法国的慈善事业以及鼓励民间的捐款。这一篇长文详细地介绍了法兰西基金会自设立后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捐赠者偏好的变化做出的改变,比如说允许捐赠者参与项目的运作等,法兰西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有别于ZF管理的基金会与彻底私人的基金会,成了一个让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的平台,其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在地实践是人道主义援助的未来》一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国际人道主义活动发展的新方向,强调在地的连接参与,观点虽不新,但文中谈到的一些在非洲的非营利活动值得有志于参与国际活动的国内基金会和非营利领域的读者思考。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提供者需要与更多在地的业内人士合作。除了这几篇文章,编辑部希望特别介绍的是《做出基于证据的明智决策》一文,本文作者以美国慈善基金会为例,讨论了为什么证据在慈善事业中如此重要的问题。即使是在慈善事业这么发达的美国,如作者所说的,许多慈善组织的管理人做决策时依赖的并不完全是证据和资料,那我们该如何确定我们的方法可以达成预期的结果?作者认为必须建立在对资料的分析上,而为了更好地将决策建立在证据上,作者为实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操作框架,借以记录组织内部的决策流程,作者认为慈善组织可以发现自己决策的盲点。组织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工作者,或许可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组织活化、优化的灵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美国非营利界的高度管理化趋势,如果非营利的业务可以完全通过数字来展现,那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那就是要遵从数据资料还是回归从事慈善的初心。从上期开始,我们就在本书中增加了国内一线工作者和学者的文章,本期同样邀请了不同领域的评论人对文章做点评,由于本期的评论文章众多,编辑部在此不一一介绍内容,还请您自行阅读。如果您觉得某位评论人的观点或意见有意思,并愿意共创话题,欢迎您与编辑部联络(请发送邮件至liuxt@fdi.ngo.cn,并备注“SSIR共创话题”)。

作者简介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个部门(非营利组织、企业和ZF)的社会变革领导者。通过在线研讨会、会议、杂志、在线文章、播客等,《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探讨涉及各类主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包括影响力投资和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模式。《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由斯坦福大学PACS中心出版。《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刊出版方: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为真切关心社会发展的人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生态环境。乐平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创新的触媒和社会创新市场的构建者。通过以影响力为导向的综合性投资,乐平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新生代社会企业快速发展,并催化具有规模化潜力的社会创新方法,产出规模化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知识与思想产品,乐平为社会创新构建人才市场和思想市场,基于跨界多元的社群培育一个有利于社会企业家生长的社会创新环境,促进更多社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