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上册)

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上册)

1星价 ¥68.6 (7.0折)
2星价¥68.6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042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3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122404251 ; 978-7-122-40425-1

本书特色

1.《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由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委托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绿色产业促进会牵头,联合多所高校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编写,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主要面向我国电力、钢铁、化工、石化、建材、建筑、有色、造纸和交通等高耗能行业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规模以上企事业相关管理人员编写。 2.《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在追踪国际前沿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管理层面阐述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碳排放配额与交易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揭示碳交易和绿色金融体系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实施路径。 3.《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在分析我国八大重点行业的碳排放现状和对碳减排管理体系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国内外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提出重点行业及工业企业协同减污降碳的增效机制与管理方法,展望碳减排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科学路径。 4《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突出特色是从全球视角对中国碳排放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阐述。

内容简介

《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从优选视角对中国碳排放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阐述,是面向靠前前沿同时结合国内现状、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图书。本书是本套书的基础公共篇,主要介绍了气候危机与绿色发展,碳中和管理体系,碳排放配额与交易管理,“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与企业碳金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与生态碳汇,工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与管理。 《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主要面向电力、钢铁、化工、石化、建材、建筑、有色金属、造纸和交通等高耗能行业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规模以上企事业相关管理人员作为培训教材使用,还可供环境专业人员以及各行业对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感兴趣的人士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气候危机与绿色发展001
1.1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001
1.1.1全球气候现状与气候危机001
1.1.2全球碳排放格局及“双碳”理念003
1.1.3全球“双碳”目标的趋势和进展006
1.2我国“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008
1.2.1我国“双碳”目标下的政策规划008
1.2.2我国碳排放现状及工业低碳节能010
1.2.3践行绿色低碳发展016
1.3我国“双碳”目标中的挑战和机遇020
1.3.1“双碳”目标实现的挑战020
1.3.2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021
1.3.3“双碳”带来的发展机遇025
1.3.4“双碳”目标的建议与展望028
参考文献029

第2章碳中和管理体系030
2.1戴明循环模型理论与应用030
2.1.1PDCA模型理论030
2.1.2PDCA模型理论在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031
2.2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构建034
2.2.1政策法规体系034
2.2.2制度要素构建035
2.2.3能力建设037
2.3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037
2.3.1准入条件037
2.3.2核查程序038
2.3.3核查要求041
2.4碳交易中的MRV制度044
2.4.1MRV制度介绍044
2.4.2国内外MRV制度046
参考文献050

第3章碳排放配额与交易管理051
3.1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051
3.1.1分配模式051
3.1.2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054
3.2碳排放交易机制055
3.2.1碳交易的本质055
3.2.2碳交易的发展056
3.2.3我国的碳交易057
3.2.4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及发展趋势058
3.3企业碳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062
3.3.1开展企业碳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必要性062
3.3.2开展企业碳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工作要点062
3.3.3企业碳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063
3.3.4企业碳资产管理信息化现状064
3.3.5建立企业碳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现实意义065
3.3.6企业碳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思路065
3.4CCER项目开发及模式067
3.4.1CCER项目简介067
3.4.2CCER在中国的交易情况069
3.5国内外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76
3.5.1国外碳市场076
3.5.2我国碳市场077
3.5.3七省市交易试点市场概况078
3.5.4我国碳交易发展趋势与展望085
参考文献086

第4章“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与企业碳金融087
4.1绿色金融体系的概念及内涵087
4.2绿色信贷088
4.2.1绿色信贷业务特点089
4.2.2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创新发展实践089
4.2.3邮储银行绿色金融案例091
4.3绿色债券与绿色资产证券化091
4.3.1绿色债券的界定091
4.3.2绿色债券与一般信用债的区别095
4.3.3绿色债券的发行流程和支持领域095
4.3.4碳中和债097
4.3.5绿色资产证券化助力企业直接融资098
4.4绿色保险100
4.4.1环境责任险100
4.4.2服务能源结构调整的典型保险产品101
4.4.3服务于绿色交通发展的典型保险产品103
4.4.4服务于绿色建筑的典型保险产品104
4.4.5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的保险产品105
4.4.6我国重点城市巨灾保险试点及产品107
4.4.7服务于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的保险产品108
4.5绿色基金与绿色PPP108
4.5.1绿色基金分类108
4.5.2绿色产业基金发展模式110
4.5.3交易所环保主题基金112
4.5.4环保产业并购基金112
4.5.5PPP模式环保产业基金114
4.6绿色金融指数116
4.6.1绿色金融指数的体系框架117
4.6.2主体维度:企业与金融机构绿色绩效指数117
4.6.3客体维度:绿色金融产品指数119
4.6.4市场维度: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指数121
4.7绿色评级122
4.7.1企业主体绿色评级122
4.7.2绿色债券信用评级126
4.7.3企业及上市公司环境动态绩效评价129
4.8碳金融130
4.8.1碳远期131
4.8.2碳期权131
4.8.3碳期货131
4.8.4碳掉期132
4.8.5碳排放权抵押/质押融资132
4.8.6碳信托133
4.8.7借碳交易133
4.8.8碳配额托管133
4.8.9碳保险133
参考文献134

第5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与生态碳汇136
5.1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136
5.1.1捕集技术136
5.1.2运输技术137
5.1.3利用与封存技术138
5.2CCUS现状及经济效益分析142
5.2.1CCUS现状143
5.2.2中国CCUS需求与成本估算150
5.2.3国内CCUS典型案例与效益分析155
5.3CCUS产业发展技术挑战与政策建议158
5.3.1CCUS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158
5.3.2CCUS产业发展政策建议161
5.4中国CCUS发展潜力与展望163
5.5林业碳汇利用与管理164
5.5.1国内外林业碳汇基本情况与核算方法164
5.5.2全球碳汇市场概况166
5.5.3中国林业碳汇项目实践166
5.5.4林业碳汇发展趋势与展望168
5.6农业碳汇利用与管理172
5.6.1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碳汇的基本情况172
5.6.2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技术173
5.6.3中国农业碳排放特征与减排成效174
5.6.4农林碳汇的定价机理及交易安排178
5.6.5国内外农业碳汇的发展趋势与建议181
参考文献183

第6章工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与管理184
6.1工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与案例184
6.1.1国内外工业企业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发展历程及政策184
6.1.2国内外工业企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解析187
6.1.3国内外工业企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模型利用与实例分析190
6.1.4工业企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192
6.2清洁生产评价体系与案例194
6.2.1国内外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及政策194
6.2.2国内外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现状196
6.2.3我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198
6.2.4经典案例——某钢铁企业清洁生产评价分析199
6.2.5国内外清洁生产发展新趋势与展望200
6.3节水评价指标体系与案例201
6.3.1国内外工业企业节水政策201
6.3.2国内外工业企业节水现状203
6.3.3我国工业企业节水评价体系205
6.3.4经典案例——某钢铁企业节水评价分析205
6.3.5国内外节水技术发展新趋势与展望208
6.4节能诊断指标体系与案例209
6.4.1国内外工业企业节能诊断体系及政策209
6.4.2国内外工业企业用能现状211
6.4.3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诊断体系212
6.4.4经典案例——某钢铁企业节能诊断分析214
6.4.5国内外节能技术发展新趋势与展望216
6.5绿色低碳产品、供应链、工厂评价体系与案例217
6.5.1绿色低碳产品、供应链、工厂、企业的内涵与背景217
6.5.2国内外绿色产品、供应链、工厂法律法规与政策218
6.5.3国内外绿色产品、供应链、工厂、企业评价体系221
6.5.4经典案例——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在汽车中的应用分析223
6.5.5国内外绿色产品、供应链、工厂发展趋势与展望225
6.6工业企业智慧水-气-固废-能效-碳协同管理新模式226
6.6.1工业企业资源管理模式与发展历程227
6.6.2工业企业资源协同能源-碳排放智慧管理模式与构建229
6.6.3工业企业资源协同能源-碳排放智慧管理平台构建建议234
6.7工业企业智慧化碳管理大数据平台234
6.7.1国内外大数据应用起源与发展历程234
6.7.2国内企业碳排放大数据管理解决方案236
6.7.3利用大数据进行智慧化碳管理的意义239
6.7.4大数据披露对碳中和的支撑作用239
6.8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绿色低碳发展240
6.8.1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41
6.8.2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246
6.8.3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趋势与展望249
参考文献252
展开全部

节选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统筹国际国内气候变化态势确定,是贯彻新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2021年7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纳入了2225家履约的火力发电企业,而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和航空等行业也将逐步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因此,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加强碳排放管理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而做好碳排放管理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为做好碳排放碳中和工作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促进碳排放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要论述、碳排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解碳排放监测与碳排放核算以及碳减排技术和管理体系,熟悉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碳资产管理方法,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和碳中和支撑技术辨识能力,由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委托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绿色产业促进会牵头,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及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利时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材检测认证基团有限公司、北京绿交所、国家气象局等单位编写了工业企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教材分为基础篇和行业篇,主要面向我国电力、钢铁、化工、石化、建材、建筑、有色、造纸和交通等高耗能行业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规模以上企事业相关管理人员,在追踪国际前沿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方面在管理层面阐述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碳排放配额与交易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揭示碳交易和绿色金融体系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实施路径;另一方面,在分析我国八大重点行业的碳排放现状和对碳减排管理体系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国内外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提出重点行业及工业企业协同减污降碳的增效机制与管理方法,展望碳减排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科学路径。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是从全球视角对中国碳排放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阐述,涉及世界范围内八大重点领域的碳排放现状及碳减排核心技术及管理体系,是一本面向国际前沿,结合国内现状,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指导教材。 本书不仅是一本培训类教材,同时在碳减排管理和技术创新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首先,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目标导向下,“碳排放管理员”作为一项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新职业应运而生,本教材为有志从事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现状监测,统计核算碳排放数据,核查碳排放情况,购买、出售、抵押碳排放权,提供碳排放咨询服务等工作的人才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架构。其次,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各级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低碳绿色发展的路径,本教材在总览各行业碳排放格局和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碳中和管理体系、碳排放配额和碳交易、绿色金融与企业碳资产管理和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绿色发展模式等多层次多角度阐述了重点行业及工业企业降污减碳协同增效的路径及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各级政府科学制定碳减排行动方案和碳中和规划以及工业企业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同时也为从事碳管理及碳减排技术研发的第三方机构把握市场需求提供了借鉴。*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原始创新,在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构建、碳排放交易机制的革新、能源的智慧转型,新能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新型储能技术及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研发、绿色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完善、智慧化碳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工业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都亟需开展大量系统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因此本教材为相关科研工作者理解双碳目标有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布局研究方向、进而凝练科学问题和构建系统的研究体系提供了参考。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文献资料,因资料众多和篇幅限制,恕不一一列出,该书也得到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BJJWZYJH0121910004016)的支持,在此对全体编写组成员、团队硕博士、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为本书撰写提供和整理大量的材料和辛苦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虽然我们为本书的编写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由于本书内容庞杂,信息更新很快,编者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改进。

作者简介

姚宏,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城市和工业污水回用、污水灌溉体系建立及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泵站系统节能理论与应用研究、双碳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