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防护林体系营建理论及技术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防护林体系营建理论及技术

1星价 ¥223.5 (7.5折)
2星价¥223.5 定价¥2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46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030704672 ; 978-7-03-070467-2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困难、质效较低等问题,采用植被恢复生态学和土壤生物工程理论,围绕盐碱地生态防护林生产力提高和功能提升目标,系统开展了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理论及其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的水盐交互效应,揭示了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对柽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明确了黄河三角洲主要耐盐植物材料的生长及生理特征,评价了不同防护林林分配置模式的生态效应,研发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的建植技术,构建了以“水体-土壤-生物”为关键配置要素的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模式:可为滨海盐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书可供从事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环境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政府决策或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概况 1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 1
1.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建设概况 9
1.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建设主要研究进展 12
主要参考文献 20
第2章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 -土壤-植物系统水盐交互效应 23
2.1 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水盐运移过程概述 23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0
2.3 微咸水矿化度下潜水埋深对浅层土壤 -柽柳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33
主要参考文献 55
第3章 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对柽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64
3.1 地下水与植物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64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74
3.3 地下水水位矿化度对柽柳叶片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76
主要参考文献 94
第4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主要耐盐植物材料的生长及生理特征 102
4.1 主要耐盐树种苗木生物量及其根系形态结构特征 102
4.2 滨海盐碱地主要树种的耐盐性比较 113
4.3 盐旱交叉胁迫下柽柳幼苗的生理生化特征 119
主要参考文献 136
第5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林分配置模式及其效应评价 140
5.1 滨海盐碱地不同防护林配置的土壤酶活性 140
5.2 滨海盐碱地防护林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90
5.3 滨海盐碱地不同林分配置模式的改良土壤效应 234
5.4 滨海盐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76
第6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建植技术 296
6.1 滨海低洼盐碱地防护林高效建植技术 296
6.2 滨海地区中度盐碱地农田防护林综合构建技术 299
6.3 滨海地区重度盐碱地道路防护林综合配套营建技术 306
6.4 滨海盐碱地防护林造林关键技术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31
第7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综合配套改造 332
7.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现状分析与类型划分 332
7.2 黄河三角洲低质低效人工刺槐林分类与评价 337
7.3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 345
7.4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53
7.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补植改造效应分析 365
主要参考文献 373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概况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 1.1.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在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自《尚书 禹贡》书中记载的河道至现行河道,数千年来迁徙无定。由于黄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入海方位和冲淤范围不同,因此黄河三角洲形成发育的位置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特点及水文地貌等进行了综合、科学的分析,学术界对不同时代三角洲的界定渐趋一致,即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古代黄河三角洲是黄河自远古至 1855年(清咸丰五年)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之前,多次变迁中冲积而成的诸多三角洲的统称。其地理范围是以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为顶点,北至天津、南至徐淮的黄河冲击泛滥地区,面积达2.5×105km2。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废弃徐淮流路,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海后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其地理范围是以垦利县(现称垦利区)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河的扇形淤积地区。 现代黄河三角洲是指 1934年黄河尾闾分流点下移 26km,开始建造以垦利县(现称垦利区)渔洼为顶点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西起挑河,南达宋春荣沟的区域。其主要由以甜水沟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1934~1938年、1947~1953年)、以神仙沟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 1953~1963年)、以刁口河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1964~1976年)和以清水沟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1976~1998年)等 4个亚三角洲体组成。1976年黄河尾闾在西河口经人工改道,由清水沟入海,开始建造*新的亚三角洲堆积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黄河三角洲,主要包括以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和以渔洼为顶点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两个堆积体系。其陆上部分似呈向东北打开的扇形,突出岸外的分流河口与内凹向陆的河间海湾相间分布,因而扇边呈锯齿状,从分流顶点向下游放射的古河床高地构成扇形的骨架。 从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看,尾闾河段的演变规律正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一个天然模式。这种河道循环摆动、漫流的状态,造成了大环境极不稳定的局面,这也是限制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要原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界定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对目前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地理界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渤海南岸中心地带,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市的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市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高青县和烟台市莱州市。其涉及 6个地级市的 19个县(市、区),总面积为 2.65万 km2,约占山东省陆域面积的 1/6。国务院 2009年 11月 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环境 1.1.2.1 平原地貌特征 黄河冲积平原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地貌中*为重要的类型。 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黄河下游始进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南北摆荡冲积、泛淤,形成黄泛平原,组成物质以粉砂为主。由于黄河多次改造、决口泛滥,废弃河道错综分布,加之后期地表流水改造及人为影响,平原上岗、坡、洼地分布复杂。黄河下游主要地貌类型有如下几种。 河滩高地一般呈狭长岗状或脊状条带,大致沿黄河故道分布,由极细砂和粉砂组成。高出平地或背河洼地 2~7m,宽度为 3~15km,为平原上重要的带状正地形。 沙质河槽地沿黄河故道带断续分布,是古黄河河床相沉积,组成物质以细砂为主。现变成沙荒地,有的经风力改造形成沙丘带。 河间浅平地各故道高地之间地势相对低平的洼地,为该区域主要负地形。由黄河泛滥时期的漫流或静水沉积而成。组成物质主要为黏土质粉砂或粉砂质黏土,土质黏重,易涝易干。 缓平坡地河滩高地与河间浅平地之间逐渐过渡的漫坡地。由黄河洪水溢出天然堤后漫流堆积而成。地势向河间浅平地缓倾,坡度为 1/7000~1/3000。形态多样,为黄泛平原上分布*普遍、面积*大的地貌类型。 背河槽状洼地为现行黄河河道大堤外侧呈条带状沿堤断续分布的槽形洼地,是一种人工地形,因沿河道取土筑堤而形成。槽形洼地多接受黄河地上河道的侧渗潜水汇集,形成滞水区。 决口扇形地是黄河决口时洪水以决口处为顶点散流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主要分布于现行黄河及黄河故道两侧。组成物质较粗,有细砂或粉砂。 黄河三角洲大部分位于东营市,又称为近代黄河三角洲。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经山东入海以来,在垦利宁海以下南北摆动、改道向海淤积形成。黄河尾闾在摆荡淤积过程中也形成河滩高地、河间洼地、缓平坡地和决口扇形地等一系列小地貌类型,参与黄河三角洲的构成。 1.1.2.2 海岸地貌特征 粉砂淤泥质海岸是黄河三角洲的主要海岸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渤海湾南岸、莱州湾西岸及南岸。西起漳卫新河口,经现在的黄河口,向东延伸至莱州市虎头崖附近。本段海岸主要是鲁北黄河三角洲平原和泰鲁沂山地北麓诸河冲积、海积平原海岸,沿海海拔在 5m以下,海岸带组成物质以黄河入海泥沙为主,形成我国北方主要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具体分为 2个亚类。 (1)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 起自漳卫新河口,东经黄河口至支脉河口。从漳卫新河口东侧至顺江沟口为古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的一部分。海岸曲折多弯,曲折率达 3.8。主要是 1128年(宋建炎二年)以前由黄河淤积而形成,很少受黄河尾闾摆荡影响,长期受潮汐、风浪的再改造作用,沿岸形成了宽广平坦的潮滩和树枝状密布的潮水沟。潮滩由黏土质粉砂及粗粉砂组成。在潮滩的平均高潮线上缘分布着一列由贝壳及贝壳砂组成的“岛链”。近代,该岛链处于持续侵蚀破坏中。此外,在潮滩上分布有许多残留高地,为古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残迹,年内大潮不能淹没,当地百姓称为“坨子”。 顺江沟口—支脉河口海岸段为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由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在 1976年黄河口故道(钓口河故道)以西,海岸多弯曲。钓口河大嘴以东转南,至支脉河口海岸轮廓相对比较平直。海岸潮滩以顺江沟至钓口河间以及支脉河口外发育好、宽度大,潮水沟发育。该海岸是近代黄河三角洲淤涨*快的海岸段。1855~1984年,全线共淤进 18.47km,平均淤进速率为 0.16km/a。 (2)莱州湾粉砂质平原海岸 该海岸段位于莱州湾南岸,西起支脉河口,东至莱州市虎头崖以西附近。以海岸低平、岸线平直、潮滩宽度大致均匀为特色。该岸段大潮高潮线以下至低潮线之间的潮滩由砂质粉砂组成,宽阔平坦。潮滩上的潮水沟多为附属于潮间河道两侧的羽状潮沟系,以支脉河小清河口外潮水沟较为密集。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滨海湿地,有呈斑状分布的盐沼地,有稀疏耐盐植被分布,现多开辟为盐田、养殖池。该海岸的支脉河至胶莱河口岸段基本稳定,胶莱河口以东自 1958年以来岸线明显蚀退。 1.1.3 黄河三角洲的水文环境 1.1.3.1 河流水文特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河流众多,并多为东西流向。黄河横贯黄河三角洲区域腹部,南有小清河、支脉河、杏花河、孝妇河、淄河,北有徒骇河、德惠新河、马颊河、漳卫新河、潮河、秦口河等。这些河流南承泰沂山北麓之洪,西泄鲁西北三市之水,北控入海门户。因此,其蓄泄吐纳不但关系着黄河三角洲一隅,且影响鲁西北各地,乃至济南、淄博、潍坊。 (1)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个省(自治区),在东营市垦利县(现称垦利区)注入莱州湾,全长 5464km,流域面积为 75万 km2。山东省内河道长 617km,约为全长的 1/9,流域面积为 1.83万 km2。黄河是一条闻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水、沙资源丰富,是形成和维持黄河三角洲地区水系的主动河流。根据黄河利津水文站 50多年的观测资料,黄河在该区域年平均径流量为 366.4亿 m3。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于中、上游流域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受气候波动影响,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具有丰枯交替变化、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特点。 1972~1999年的 28年中,有 22年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累计达 1084天。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且历时增加、河段延长。1997年黄河断流*为严重,距河口*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达 226天,断流河段曾延至河南开封附近。 (2)海河水系 南起黄河,北至漳卫新河,其间河流均属于海河水系,有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秦口河、潮河 5条河道。 1)马颊河 马颊河发源于河南省濮阳市金堤河,经河南、河北入山东。原河道下游段已被德惠新河占用,现在的河道下游是与德惠新河同时开挖的。马颊河长 521km,流域面积为 12 239.2km2。山东省内河长 448km,流域面积为 10 638.4km2,年径流量为 4.7亿 m3,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 84.8万 t。马颊河在该区域内流经乐陵、庆云,在无棣县入海。 2)德惠新河 德惠新河发源于德州市平原县王凤楼村,自阳信县崔家楼村进入黄河三角洲,至王坤兮村北进入德州市庆云县,又于无棣县解家村进入黄河三角洲,河道全长 172.5km,流域面积为 3248.9km2,是为了改善徒骇河、马颊河之间的排水条件,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开挖的一条新河道,在无棣县下泊头村与马颊河相汇。 3)徒骇河 徒骇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文明寨村东,自惠民县郑家村流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该区域流经惠民、滨城、沾化,于沾化区套儿河注入渤海,全长 436km,流域面积为 13 902km2。该区域内河长 135.1km,年径流量为 8.28亿 m3,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 88.1万 t。该区域内排水面积为 30km2以上的支流共 15条,总长度为 271km,其中排水面积 100km2以上的支流 7条,长度为 168km。 4)秦口河 秦口河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排涝的骨干河道,起自沾化区赵山家村,至东风港汇入套儿河,河道长度为 57.65km。排水面积 30km2以上的支流共 28条,总长度为 689.6km,其中排水面积 100km2以上的支流共 10条,长度为 420.9km。 5)潮河 潮河是黄河与徒骇河之间为了解决徒骇河洪水顶托排涝,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开挖的一条独流入海河道,起自滨城区西沙河口,于沾化区大王村以北入海,长度为 69.1km。排水面积 30km2以上的支流共 7条,总长度为 262.4km,其中排水面积 100km2以上的支流共 5条,长度为 220.9km。 (3)小清河水系 小清河水系有小清河、北支新河、支脉河、溢洪河等。 1)小清河 小清河发源于济南诸泉,西起睦里庄,东注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为 233km,流域面积为 10 336km2。小清河自邹平市五龙堂入境,穿越邹平、高青、博兴、广饶等,于寿光市羊角沟入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域内全长为 118.6km,流域面积为 2732.3km2。该河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绍兴七年(即公元 1130~1137年)人工挖掘而成,距今已有 880多年历史。历史上小清河河道宽阔、河水清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