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伤寒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ISBN:97871011569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32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101156935 ; 978-7-101-15693-5
本书特色
1中医学习者的必读书。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中国**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后世研习中医**的经典著作。目前也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中医学习者的必读书。 2中医众方之祖。 《伤寒论》虽然只有一百多个方剂,但是因为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可靠,称为中医方剂学的奠基之作,被称为经典之方,开创了后世以“经方”为主的中医方剂学体系。 3确立中医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法则。 《伤寒论》创立了以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主的治疗八法和针药并施、药食并用的多种疗法综合运用的先河。 4 确立了绵密、规范的诊疗康复程序。 《伤寒论》不仅重视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尤其重视中药的炮制、煎煮规范及中药服用方法和服药后的护理、康复程序的规范。确立对病人进行治疗、调养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
内容简介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现存*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原书含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几经散佚、搜集、整理,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流传。目前流传的《伤寒论》以明代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为很好版本,被称为宋版《伤寒论》,此本是经晋王叔和辑佚编次,共十卷,二十二篇。我们此次整理即以此本为底本,保留被很多整理本删略的“小目”与“可”与“不可”等文字,约请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原所长、有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李心机教授进行整理,注释和译文始终结合临床实践,比较准确地阐释了医理,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表达,将完整的宋版《伤寒论》展示给现代读者。
目录
前言
伤寒卒病论集
卷**
辨脉法**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利呕哕附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后序
《伤寒论》方剂索引
节选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①,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②,知其差也③。何以知之? 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④,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3] 【注释】 ①苦发热:发热很严重。苦,很。表示程度。 ②沉而迟:此指脉由浮已变化为不浮,不浮曰“沉”。脉由数变化为不数,不数曰“迟”。此是对比而言。表达的是过程与动态。 ③差:同“瘥”。病愈。 ④浮而大:此指脉由沉而变化为“不沉”,不沉曰“浮”。脉由小细变化为“不细”,不细曰“大”。此是对比而言。表达的也是过程与动态。 【译文】 问道:医术高超的医生望病人的气色就知道病情,医术一般的医生询问病人或其家人才能知道病情,医术初浅的医生需要通过按脉才能知道病情。学生希望老师讲讲其中的道理。 老师道:病家人请医生去看病时说,病人发热很严重,身体疼,但能够安然躺卧。医生到了病家诊脉时,病人的寸口脉不浮不数,由此知道病人将要痊愈。怎么知道的呢?如果表有病,脉象应当浮大,现今脉象反不浮不数,所以知道将痊愈了。假如病人说突然腹内疼痛,病人能够端坐,医生到了他家诊脉时,他的寸口脉不沉不细,即知道他的病将要痊愈。怎么知道的呢?如果脏腑有病,脉象应当沉而细,现今脉象不沉不细,所以知道病证将愈。[3]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①。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②。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③,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 此诈病也④。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⑤,当须服吐下药, 针灸数十百处乃愈。[4] 【注释】 ①烦极:此指心烦而至身躯手足躁动不安的状态。 ②处言:断言。处,断定,决断。 ③盻(xì)视:怒视的样子。盻,《说文解字·目部》:“恨视也。”按, 钱超尘认为“盻”是“眄(miǎn)”字之误。《说文解字·目部》: “眄,目偏合也。一曰斜视也。” ④诈病:假装生病。诈,欺骗,假装。 ⑤处言:此处引申为声称。 【译文】 老师说:病家人请医生去看病时说:病人发热,非常烦躁。第二日医生来到病人家时,病人向墙壁躺卧,此是热势已退。即使病人脉象仍不平和,也可以断言,此病已愈。如果病人面向墙壁躺卧,病人听说医生来了,镇静地面向墙壁,眼神中流露出怒气,说话吞吞吐吐,按脉时,口中不停地吞咽唾沫,这是病人在装病。假如病人脉象平和,医生可以声称: 此病很严重,需要内服吐下药物,需要针刺艾灸很多的穴位,才能把病治好。[4] 师持脉,病人欠者①,无病也②。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③。摇头言者,里痛也④。行迟者,表强也⑤。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⑥。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⑦。[5] 【注释】 ①欠:哈欠。 ②病:此是痛苦的意思。 ③风:此指中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④里痛:脏腑病。里,泛指内里、脏腑。痛,病。 ⑤表强(jiàng):体表僵滞。表,泛指外表、肌腠肢节。强,僵。 ⑥“坐而伏者”以下几句:东汉时的坐姿是曲膝,双膝与足背着地, 臀部坐于双足的后跟,两手置于膝前。这相当于后世的跪姿,属于正规庄重的坐姿。另外还有随意的坐姿,即臀部坐地,耸起双膝,足底着地或者臀部坐地,双足前伸,此种坐姿称为箕踞。本证病人属箕踞坐姿。“坐而伏者”就是这种箕踞而身躯前倾靠在双膝上的样子,此是喘息、憋气、呼吸短促的形象。“坐而下一脚者, 腰痛也”中“下”与“高”相对,表达位置低下。脚,此处是指小腿。这是箕踞坐姿,一腿耸膝,另外一腿直伸膝胫的形象,这是因为腰痛不适而呈现的强迫体位。 ⑦心:因为“护腹,如怀卵物”,所以此指胃脘。 【译文】 医生按脉,病人打哈欠,这是病人没有疼痛不适的感觉。按脉时,病人呻吟,这是疼痛的表现。病人语言迟涩不流利,此属中风。病人说话时摇头,这是里证。病人行动迟缓,此属肢节僵滞。病人坐而趴伏,这是喘息短气。病人坐着而伸直一条腿,这是腰痛。病人护腹,双手像捧着鸡蛋那样小心翼翼若即若离地轻抚腹部,此是胃脘疼痛的迹象。[5]
作者简介
撰者——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今河南邓州) 人。生卒年不可确考,约生活在150至219年之间,似较华佗稍晚。据 《襄阳府志》载,张机撰成《伤寒杂病论》,华佗读后,喜曰:“此真活人书也。” 《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张仲景后世被称为“医圣”。 译注者——李心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文献研究所原所长,著名伤寒学家李克绍先生的开山研究生弟子。长期在中医院校讲授《伤寒论》,并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具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出版学术专著《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通释》《伤寒论图表解》等。
-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
¥18.6¥5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3.9¥39.8 -
中医基础理论
¥10.3¥19.0 -
中华医药学史
¥12.3¥35.0 -
小儿推拿秘旨
¥3.3¥9.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1.9¥5.0 -
本草纲目
¥22.8¥76.0 -
中医诊断全书
¥17.7¥59.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30.1¥70.0 -
中医手诊图释
¥9.8¥28.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丹溪心法
¥2.5¥12.0 -
金匮要略
¥15.4¥48.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3.3¥38.0 -
针灸大成
¥24.1¥65.0 -
救护指南
¥3.5¥10.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活幼心书
¥5.6¥15.0 -
全科医生鉴别诊断
¥68.4¥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