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

1星价 ¥118.8 (6.0折)
2星价¥118.8 定价¥1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63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0,328页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030706348 ; 978-7-03-070634-8

内容简介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针对能源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三大产业,深入分析了中国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国际环境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创新与行业变革等对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十三五”以来全球绿色低碳产业格局的变化,梳理出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同时提出了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进行成熟度评价研究,为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研究明确了面向2035的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工程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工程与集成示范区建设,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目录

目录
总论 1
**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2035)总论
第1章 绿色低碳产业范畴与总体定位 11
1.1 能源新技术产业 11
1.2 节能环保产业 14
1.3 新能源汽车产业 15
第2章 国内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16
2.1 能源新技术产业 16
2.2 节能环保产业 18
2.3 新能源汽车产业 19
第3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 21
3.1 指导思想 21
3.2 总体思路 22
3.3 战略目标 23
第4章 “十四五”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27
4.1 能源新技术产业 27
4.2 节能环保产业 28
4.3 新能源汽车产业 29
第5章 面向2035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 31
第6章 需设立的工程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工程与示范区 33
6.1 所需设立的工程科技攻关项目 33
6.2 设立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重大工程 35
6.3 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建设 37
第7章 政策建议 40
第二篇 能源新技术产业
第8章 全球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45
8.1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45
8.2 非常规油气产业 47
8.3 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48
8.4 核能产业 51
8.5 风电产业 52
8.6 太阳能发电产业 57
8.7 生物质能产业 58
8.8 地热产业 64
第9章 中国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67
9.1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67
9.2 非常规油气产业 69
9.3 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72
9.4 核能产业 76
9.5 风电产业 77
9.6 太阳能发电产业 79
9.7 生物质能产业 83
9.8 地热产业 89
第10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 92
10.1 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 92
10.2 “十四五”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94
10.3 2035产业发展目标展望 97
第11章 “十四五”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重点任务 100
11.1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100
11.2 非常规油气产业 101
11.3 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102
11.4 核能产业 107
11.5 风电产业 108
11.6 太阳能发电产业 109
11.7 生物质能产业 110
11.8 地热产业 111
第12章 面向2035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 113
12.1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113
12.2 非常规油气产业 115
12.3 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118
12.4 核能产业 121
12.5 风电产业 123
12.6 太阳能发电产业 125
12.7 生物质能产业 129
12.8 地热产业 132
第13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136
13.1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136
13.2 非常规油气产业 136
13.3 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137
13.4 核电产业 137
13.5 风电产业 138
13.6 太阳能发电产业 138
13.7 生物质能产业 139
13.8 地热产业 139
第三篇 节能环保产业
第14章 全球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143
14.1 节能环保产业及市场发展动态 143
14.2 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145
14.3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变化 154
第15章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156
15.1 “十三五”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156
15.2 “十三五”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57
15.3 “十四五”及更长时期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求分析 198
第16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 201
16.1 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发展思路 201
16.2 “十四五”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202
16.3 203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展望 204
第17章 “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重点任务 205
17.1 大气污染防治产业 205
17.2 水污染防治产业 206
17.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产业 209
17.4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产业 211
17.5 环境监测产业 212
17.6 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全过程控制产业 212
第18章 面向203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 214
18.1 大气污染防治产业 214
18.2 水污染防治产业 215
18.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产业 216
18.4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产业 217
18.5 环境监测产业 218
18.6 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全过程控制产业 218
第19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219
19.1 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220
19.2 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生态约束,强化环境工程科技发展顶层设计 220
19.3 发布促进环境技术推广应用的标准规范需求清单,建立面向公益类标准规范制修订的绿色通道 221
19.4 加强节能环保科技跨领域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222
19.5 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规范产业并购投资 222
第四篇 新能源汽车产业
第20章 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225
20.1 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日渐成熟 225
20.2 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高度活跃 229
20.3 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快速发展 232
第21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235
21.1 “十三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235
21.2 “十三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44
21.3 “十四五”及更长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分析 246
第22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 248
22.1 “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思路 248
22.2 “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 248
22.3 2035年产业发展目标展望 249
第23章 “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领域战略任务 250
23.1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250
23.2 做强产业核心企业 250
23.3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251
23.4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51
23.5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251
23.6 加强质量安全保障 251
第24章 面向203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 253
24.1 整车集成技术 253
24.2 动力电池技术 253
24.3 燃料电池技术 256
24.4 电机驱动技术 257
24.5 智能网联技术 259
第25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保障措施与建议 262
第五篇 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
第26章 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方法 267
26.1 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267
26.2 绿色低碳产业成熟度评价理论方法 273
第27章 成熟度评价分析过程和问卷设计 275
27.1 产业成熟度评价流程设计 275
27.2 产业成熟度评价产业预评估问卷设计 276
第28章 重点产业成熟度评价 277
28.1 先进风电产业 277
28.2 太阳能光伏产业 285
28.3 生物质热电联产产业 291
28.4 大气环保产业 298
28.5 水环保产业 304
28.6 新能源汽车产业 310
28.7 综合分析 318
参考文献 321
附表 325
展开全部

节选

总论 一、绿色低碳产业范畴与总体定位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明确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纳入绿色低碳产业,共同服务于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新技术不仅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也涵括非常规油气、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能源的传输以及终端用能等多方面具有突破性或颠覆性的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能源新技术产业范畴包括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非常规油气开发利用、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核能与非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细分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电能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乘用车和商用车整车制造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汽车相关关键零部件产业,以及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产业,同时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相关联。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汽车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二、“十四五”及面向2035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1. 能源新技术产业 同等重视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推动智慧能源技术,包括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与储能技术(含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的深度融合;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特别是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至2035年基本实现构建低碳、清洁、高效、智能的现代综合能源体系目标。 “十四五”时期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包括:①实现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gce/kW h,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825gce/kW h左右;建成3~5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发电系统清洁电站;实现5~10MW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发电系统电站工程示范;建设600MW等级的700℃超超临界工程示范;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建成百万吨级CO2捕集、驱油与封存示范工程。②到2025年页岩气产量达到300×108~500×108m3,地面煤层气抽采产量达到130×108m3。前瞻性布局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一步落实,开采试验技术取得新突破。③2025年以前,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形成共建共治共赢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引领能源生产、消费变革,实现涉电业务线上率90%。④2025年,建成核电装机容量94~104GW、在建压水堆和压水堆投运7.20~9.6GW、在建先进堆和先进堆投运6GW。⑤到2025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50GW,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20GW,风电年发电量达到745TW h,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竞价上网,海上风电项目平准化度电成本显著降低,“十四五”期间风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⑥“十四五”期间太阳能光伏的年产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2025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将达到425GW,光伏发电量将达到530TW h。至2025年,太阳能光热发电装机总量累计5GW,年发电小时数不低于4000小时,总发电量20TW h。⑦“十四五”期间,垃圾焚烧发电实现清洁运行并在生物质发电中占据显著主导地位;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4×107t,生物质发电和供热成本逼近燃煤发电和供热成本。⑧地热能产业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09m2,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地热能年利用量折合1亿吨标准煤,预计年产值及节约环境治理费用将达到2780亿元。 2035年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包括:①全面提升燃煤发电水平,实现污染物全面近零排放和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商业化。基于H级燃气轮机的IGCC和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实现商业化推广应用,供电效率超过50%,完成百兆瓦级IGFC发电技术的示范应用,发电效率超过60%,CO2捕集率超过95%。②预计到2035年,页岩气产量将达到800×108~1000×108m3,煤层气产量达到300×108m3。天然气水合物通过开发攻关试验,相关开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有望实现水合物商业开发。③到2035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基本建成,能源互联网储能(非抽蓄)需求将达到1.5×108~2×108kW。④2035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1.66×108~2×108kW、在建压水堆和压水堆投运7.2×106~10.8×106kW、在建先进堆2×107kW(快堆)和先进堆投运1.6×107kW(快堆)。⑤到2035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80GW,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75GW,风电年发电量1320TW h,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0.5%,陆上风电项目边际成本低于燃煤发电,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竞价上网。⑥2035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将达到1486GW,光伏发电量将达到183.6TW h。2035年光热发电实现平价上网,装机总量累计42GW,总发电量168TW h。太阳能热发电全球市场占有率不低于30%,发电成本在2018年底的基础上下降50%。在适合地区,太阳能跨季节储热采暖具有市场竞争力。⑦到2035年,农林生物质、垃圾和沼气发电成本与煤电持平或更低,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成本与燃煤供热持平甚至更低;生物交通燃料产业化成熟。⑧地热能年利用量折合2×108tce,干热岩实现商业化利用,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MW。 2. 节能环保产业 2025年,我国将形成服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科技创新体系,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典型产污过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污染的源头削减、过程减量、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削污贡献占比达到70%;突破大气、水、土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键和难点技术,为空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提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尤其是雾霾和黑臭水体综合控制技术体系;综合性环境监测、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基本建成;形成2~3个典型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问题系统性解决技术体系;构建环境健康技术体系,促进主动型防治系统和智慧环境体系基本构架形成。 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即2035年中国环境治理拐点一定要出现。2035年,中国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为1.3~1.4t/km2。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出现根本好转,PM2.5年平均值控制在20~35μg/m3,地表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好于Ⅲ类水体占80%;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严格保护,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届时,中国将和欧美国家2000年左右的环境质量对标,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将从污染防治转为生态化综合治理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从提供产业产品转为消费领域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服务的绿色创新,全面实现节能环保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 3. 新能源汽车产业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形成自主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实现批量出口;自主品牌各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国际**,新能源汽车年销量700万辆,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年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20%以上;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达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内的商业化应用;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累计建成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2000万个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整车及部件产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消费主流,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我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 三、“十四五”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能源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在于: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在提高燃煤发电效率以及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和二氧化碳减排、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②非常规油气产业需加快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③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聚焦能源互联网的智慧城市构建,超导输电网建设和先进储能技术,加快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络;④核能产业仍将围绕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小型多用途核反应堆技术、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以及核聚变技术等重点方向而展开;⑤风电产业加快陆上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建设,解决电力消纳问题,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⑥太阳能光电产业优化光伏和光热发电布局,解决电力消纳,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⑦生物质能产业聚焦能源联合多产品联产技术和高效、低成本、清洁能源生产技术的研发;⑧地热产业加强资源勘探力度,优化供热结构,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多层次利用技术。 节能环保产业中节能产业重点在于:①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严格控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②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提升和全产业链绿色供给;③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④加大工业锅炉和电机系统的开发和推广使用;⑤开发余能回收利用,优化能量系统。环保产业重点在于:①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推动国家空气质量管理从城市尺度、传统污染物控制向区域尺度、多污染物联合控制的转变;②突破污染物控源、负荷削减和流域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建立中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构建适合中国的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综合协调的流域管理模式;③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强、应用前景广的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关键技术,加强难处理废物、危险废物的协同处理,显著提升中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水平,探索符合绿色循环经济理念的初级处理模式;④进一步揭示中国土壤污染成因、环境风险及保护与修复机理,构建土壤保护和修复技术体系,着力研发污染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和设备;⑤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十大传统重污染行业突破10个以上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形成10套以上过程污染控制成套装备,引导形成从污染产生机制进行全过程控制的研发技术路线和顶层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在于:①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②快速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③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行业功能,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因地制宜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鼓励造纸行业利用林业废物及农作物秸秆等制浆。推进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战略任务主要是以下六点:①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创新平台(整车平台),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 “卡脖子”与短板技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向高水平发展。②做强产业核心企业。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重组,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③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充电网络。加快推动制氢、储氢和加氢技术研发,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支撑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④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能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