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龙里记忆

龙里记忆

1星价 ¥24.9 (4.3折)
2星价¥24.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6147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6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570614752 ; 978-7-5706-1475-2

本书特色

位于黔中腹地的龙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龙里县的文化工作者曾经编著过一本《龙里县民间文艺三套集成》,里面也有民间故事篇章,由于当时的收集条件和篇幅所限,还有很多民间故事没有收录入书。《龙里记忆——民间故事集成》一书摘录了部分《龙里县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经典故事,更多是近年来新收集整理和编著的故事,该书更契合时代需求,更适合不同读者口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多方位了解龙里历史、文化、民俗和民族风情的故事读本。

内容简介

《龙里记忆——民间故事集成》共100多则(篇)故事,近20万字,收录了龙里县境内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仅有地名故事、人物传奇,也有动物故事、民风民俗、智慧机巧故事等,可以说是一本龙里县的民间故事大全。

目录

地名故事
一碗井与古佛洞
龙滩口的故事
下麻若的来历
营盘山的传说
复兴的中寨
猴子沟背崽石
鬼洞奇观
麻若场坝水口寺的来历
甘硐地名的起源
一寨两名
雷打岩的传说
十龙献瑞——回龙山
靠乳山传说
猫猫头寨的来由
龙井传
冠山的传说
虎口岩的传说(布依族)
马郎石的来历(苗族)
仙人洞(苗族)
狮头寨的传说(布依族)
迪买迪安
洗布潭的传说
动物故事
哥晤
螃蟹背上的牛脚印
老虎和穿山甲(布依族)
猫猫和老鼠(布依族)
牛为什么上颌不长牙(布依族)
老虎和猫猫(布依族)
水牛和老虎(布依族)
老虎和石蚌(布依族)
寡崽和水牛(苗族)
精灵古怪
一里三座庙晨钟斗犀牛
孤儿巧娶蚌壳精
八步三眼桥
青龙山的传说
蚌壳姑娘
孤儿和小龙女
大丁丁小丁丁
白树生
孤儿和土地公公(布依族)
螺蛳姑娘(布依族)
杜打龙的传说
双龙井的故事
民风民俗
白苗妇女头饰的秘密
白苗衣裙的来历
青苗的奇特嫁妆
苗家“解百口”习俗
印苗的“大印”
布依族的花围腰
戴手镯的来历(布依族)
不吃山羊肉的唐家(苗族)
“六月六”的传说(布依族)
苗族的杀鱼节(苗族)
四月八的传说(布依族)
智慧机巧
布依女智斗恶地主
聪慧村姑戏落第秀才
智逗老丈人
满堂孙(生)无底一家五(午)出头
苗姑娘巧惩地痞儿(苗族)
小姊妹智斗老变婆(布依族)
周渔璜(布依族)
尤应贵(苗族)
考试
白吃大王(苗族)
机智的学生
农妇智对状元郎(布依族)
巧媳妇智斗恶财主(布依族)
三个女婿拜寿
人物传奇
纺织祖师赵巧儿
岑老祖的故事
保护摆省寨
甲定牛头税
印苗奇人陈卧公
奇葩道士——文三公
五崽大牛(苗族)
老子、儿子和孙子
红军故事
簸箕桥的枪声
孙将军丢车卸甲
骨肉情深(苗族)
红军的棉衣(布依族)
笑话故事
伙计打赌
俩伙气
一个妈妈两个儿
憨包女婿见丈母娘
孙老太晒银
张瞎子的传说(布依族)
贪心的老大(布依族)
闻屁官(苗族)
稀奇古怪
沙子变金银
苗族的银饰龙凤牛角酒杯
官有十条路九条人不知
布依族全猪席的来历
苗族银耳环的妙用
迪喜和迪坐
猴哥和虎女
黑羊青与苗族跳月的故事
党认和往嘎
自滚锅
肥胖的“良药”
摆省苗族“白身”的来历
芦笙曲的由来
扭曲的松树林(苗族)
要田不要儿(苗族)
田中捉鱼(苗族)
野果娃娃的故事
仙人造田的故事(布依族)
五彩双黄蛋二龙洗澡汤
无蚊寨(苗族)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一碗井与古佛洞 在龙里县云顶关下陇耸后山的茶马古道旁,有一个饭碗大小的石臼,石臼内常年盛满清澈甘洌的清水,供商旅路人解渴,人们称为“一碗井”。在一碗井的西面约百米有一洞,洞口有一石刻横匾,刻着“古佛洞”三字。 说到一碗井和古佛洞,当地流传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洞里住一位高僧,带着一个徒弟,经常在洞里谈经论道,一代传一代,也不知有几百年,反正是师傅带出徒弟,徒弟继续在此清修,师傅出游,如此更迭交替。在洞外百米左右有一岩窝窝,有饭碗大小,每天早上岩窝窝里就有一碗大米,僧人拿来煮,一个人三餐也吃不完,十个八个三餐也吃饱。古佛洞就靠这个岩窝窝的米供养。到了*后一代僧人,他不守本分,心想每天师傅只知道有一碗米,我不如将其扩大,每天除拿一碗来煮吃以外,剩下的拿去卖不是可以挣一点私房钱。于是,他趁师傅不在,就用錾子去把岩窝窝扩大一圈。第二天再去要米时,一粒米也没有,只有一窝清水。从此,古佛洞再也没有僧人住了,变成了一个废弃的洞穴。人们把古驿道旁边的岩窝窝叫作“一碗井”。把废弃的洞叫作“古佛洞”,后来,当地人还编民歌唱道:“爬坡没了又钻林,念佛没完又讲经,路边有个一碗井,养了几多修道人。”“陇耸古佛洞山前,洞内僧人性不安。洞外石生一碗米,吃人多寡够三餐。僧官心大凿宽碗,扩大唯留水一摊。多少皆由天注定,劝君处世莫贪婪。” 口述:曾崇伟 收集整理:石绍久 龙滩口的故事 一阵欢快的锣鼓声,穿着盛装的年轻男女在河边虔诚地跪拜后盛了一竹筒水,女孩拿着竹筒上了花轿,唢呐声越飘越远,花轿也越走越远…… 在龙里县洗马镇有个习俗,当地娶妻、出嫁的青年男女都要来到龙滩口旁跪拜,再带走一竹筒水,祈求夫妻和睦、家庭圆满。 传说很久以前,进出村里的龙滩口还是个山洞,里面住着一条龙,它喜欢抢来往的新娘回山洞,过上一天后又给人送出来,村里的村民怨声载道又无可奈何。村民曾想过重新开路,可是每次开路都会发生奇怪的事情:路面挖到一半就垮塌被埋起来了,而且修路的村民还莫名其妙突然生病,一停工,病又好了。每次修路都这样,发生的事情多了村民也放弃了重新修路的心思。 阿珠是这个村寨里*漂亮的女孩,阿龙是隔壁村*勇敢的男孩。阿龙要来迎娶阿珠,婚礼这天,人们依旧小心翼翼地抬着花轿路过山洞,已经走过了大半路程,抬轿的人累了,以为今天住在石洞里的龙不会抢新娘了,人们正要松口气休息一下,突然一阵大风刮来,石洞里的龙把新娘阿珠卷起,转身龙尾又扫向新郎阿龙,阿龙吐了口血,重重地倒了下去,迎亲的人没有办法只能将阿龙带了回去,一天后再来接阿珠了。第二天,人们来到洞口接阿珠,不但没有看到阿珠的身影,反被洞里的龙吼了回去,人们开始猜测,阿珠是不是被洞里的龙留下回不来了。阿龙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来,想起自己本是一条神龙,被迫害逃亡至此,危急之下将自己的龙珠藏于村寨里,用河水给自己做了个分身,守住龙珠不被奸人夺去,本体往反方向飞去引开奸人。几经辗转才来到当初藏龙珠的地方。山洞里的龙每次抢新娘只是为了确认是不是龙珠。 阿龙记起往事,来不及和村民细说,便匆忙赶往洞口,村民不放心也纷纷赶来,只见阿龙在洞口说了些奇怪的话,洞里的龙便将阿珠送了出来。村民纷纷称奇。阿龙唤起阿珠的记忆,阿珠幻化成了龙珠,阿龙吞下龙珠化作神龙遨游九天去了。之后,一阵地动山摇,神龙的分身化作一弯河水滋养村寨里的男女老少。村寨里的人们,为了铭记这件事,把这弯河水取名“龙滩口”。此后,娶妻、嫁女都要在龙滩口虔诚跪拜,再取上一竹筒水祈盼生活幸福、美满。 收集整理:张华甫 下麻若的来历 下麻若位于龙里县龙山镇草原村,据下麻若刘氏族谱载,其先祖武威将军刘明德,乃江南扬州府(现江苏徐州)人氏,明初年从军,后随沐英开伐云贵二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征南。洪武十五年二月,傅友德、蓝玉班师。刘明德则“奉命领兵过黑羊箐(贵阳),上云南陆凉街黄草坝,复杀进贵州黑羊箐巴夫海口,战至龙里灶门关后地方平息”。因勋劳迭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升实授总旗、封都督武威将军。*后“因征年老告替”,随带一十八名兵丁,在龙里南乡高家院松树边扎营。为防流寇袭扰,辗转马口寨、梦腊、甲林等地,移住上麻窝(地名,今麻若,下同)。其问,士兵失马至下麻窝河边饮水,发现此地更宜居住,遂斩棘建寨,才有下麻若寨子,并一直住下。 刘明德的儿子刘义替父袭职从役,明永乐三年(1405年)八月至四年调贵州龙里卫兼昭武都司左所,辖四千余户,在沐英麾下为总旗。永乐六年(1407年)随军“征伐交趾(今越南北部),与贼对敌失阵”,孤身退返麻窝,来至途中(今花溪黔陶栗木寨),箭伤发作,坠马而亡。坐骑识途,回下麻窝引领族人寻至,不料其身己被蚂蚁拱土而葬,仅遗靴子于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