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07277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20727778 ; 978-7-5207-2777-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基层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只有读懂中国基层社会,才能真正读懂中国。本书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的新力作。作者着眼于反映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时代大变迁,经过长期的乡村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典型案例,从基层社会变迁、乡村振兴、基层体制、基层治理、基层干部5个方面,生动勾勒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图景,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和难题,打通基层治理“*后一公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夯实国家治理基石提供了新思路和政策性建议,为广大读者读懂基层、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简介
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根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书是武汉大学知名社会学者吕德文的一部基层研究的新力作,内容立足于基层社会的复杂性,从基层社会、基层体制、基层干部等维度,对基层社会变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基层失序乱象、基层治理经验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独到见解,生动勾勒基层社会的人间百态、乡土风情、时代变迁等真实一面,聚焦基层治理困境“是什么、怎么看、如何破”问题,既有宏观战略视野,又有微观洞察,为广大读者读懂基层读懂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治理基石,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通俗读物。
目录
序 找回基层治理之魂/1
基层社会图景/1
“素面朝天的中国”/3
城乡互动的图景/11
巨变时代的到来/20
小镇青年的生活实录/33
农村生活方式危机/44
我们在不经意间跨过了一个时代/56
父亲 的一辈子,是中国农村改革史的缩影/62
“80 后”知识分子的心灵史/70
推进乡村振兴/79
如何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8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87
乡村振兴是将来时/91
空心村的命运一定是被消灭吗/95
“合村并居”政策辨析/102
“空壳合作社”的形成机理/108
村级债务状况与风险防范/116
城乡融合发展的根基/124
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景/130
共同富裕的制度逻辑/137
劳动伦理与共同富裕/148
城乡社会治理/159
工程思维治理的限度/161
顶层设计需要借鉴基层探索经验/167
为民办事的方法/173
乡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78
基层犯了错,如何整改/186
基层创新力戒形式主义/190
基层 工作要防止落入“花钱办事”的陷阱/195
招牌——城市的“里子”与“面子”/200
“剩余事务”该如何处理/205
地方政府行为/211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群众工作/213
让殡葬改革回归本源/216
为什么要搞城市创建/223
耍官威已经过时/228
基层青年干部的非正常流动/233
当村干部为何成了“苦差事”/243
“两栖”村干部如何演化而来/251
后记/264
节选
“素面朝天的中国” 在一次学术交流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房宁老师分享了他在2017 年三四月间“走读京杭大运河”的经历。大运河沿线有发达的城市,但大运河周边更有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的普通农村。这真是一个“素面朝天的中国”。 一、隐藏的角落 大运河途经的华北平原,是中国腹地,其经济和社会形态,就是中国乡村的缩影。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使中国就像一个时光隧道。我们习惯于用“将来”定义“现在”,一度以为光鲜亮丽的城市必定是乡村的未来。甚至于,“美丽乡村”也是由城里人的田园梦和乡愁所定义的。殊不知,在更多的时候,乡村构成了当代中国“隐藏的角落”——你关不关注它,它就在那里;它用它独特的方式塑造中国的面貌。 2020 年“两会”结束后,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全国还有6 亿人月收入在1000 元以下。这引起了社会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中国社会的这一图景背后的准确内涵并不完全理解。很显然,这6 亿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民。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 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 农村低收入人口包括哪些群体呢?一是绝对贫困人口。这部分低收入人口,多数是因为家庭缺乏劳动力,或遭遇天灾人祸,长期或暂时陷入贫困境地。这些人口是低保或精准扶贫对象,但现有的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还比较低,仅能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半耕半工”家庭人口。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家庭。以三代家庭为例,年轻夫妇一半在城市务工,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农村,在农村完成家庭再生产。因为市场机遇、家庭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一部分“半耕半工”家庭有较高的收入,为城镇化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务工收入不高,家庭人口又比较多,导致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三是纯农户。一部分农户因为家庭生产周期及特殊的家庭任务的原因,如生育、照顾老人、陪读等,被迫留守农村。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市场机会有限,土地产出也不高,务农收入比较低,纯农户的家庭容易陷入低收入家庭行列。 农村有广大的低收入人口是一个现实,但另一个重要事实是,中国拥有全球*多的中等收入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以每年超过1% 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这一过程催生了新增的中等收入人口。这些新增的中等收入人口,虽然名义上在城市安家落户,也有稳定的工作,但大多数新“进城”的人口,其家庭收入也处在中等收入线的边缘。其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客观上还得依赖农村的滋补。一旦城市的就业机会丧失,或者说遭遇意外,则很容易重回低收入行列,退回农村就更是一个重要选项。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每一个新增的中等收入人口背后,都站着若干个农村低收入人口。村庄是很多新市民家庭的稳定器和动力源,既为其完全融入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又为其可能出现的进城失败提供退路。 无论是对于农村的低收入人口而言,还是对在城市处于中等收入线边缘的新进城人口而言,村庄都有难以替代的功能。我在调查山东省“合村并居”时,对“素面朝天的中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素面朝天”的村庄,虽不一定光鲜亮丽,但它对于很多农民而言,却真实而有力量。农村的老人在为子女盖了房、娶了媳妇之后,几乎耗尽了一生的积蓄。并且,一旦完成了人生任务,他们的年纪也大了,不可能有多少收入。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去买新型农村社区里的楼房,对入住楼房后的现金支持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依赖村庄,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没有物业费、水费、取暖费,还可以有“庭院经济”,节省了生活开支。事实上,哪怕是拼尽全力进了城的年轻人,也对“合村并居”忧心忡忡。 虽然年轻人对住进楼房有期待,但更担心自己能不能承担住楼房的代价。一位受访的年轻人,前两年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但仅仅住了一年就回村“投靠”父母了。原因是,他们生了小孩以后,家庭收入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务工收入,既要还房贷,还要养孩子,根本就无法承担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
作者简介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著作有《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大国底色:巨变时代的基层治理》《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与世道人心》等。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73.1¥97.5 -
为什么是中国(九品)
¥29.0¥58.0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52.8¥81.0 -
走向海洋(八品)
¥16.2¥59.8 -
兄弟连-纪念版
¥19.0¥38.0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3¥5.5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9.5¥35.0 -
走向海洋
¥16.1¥59.8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9.0¥28.0 -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5.1¥39.8 -
(平装)二战战史
¥11.7¥45.0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4.6¥18.0 -
浴血荣光
¥16.2¥45.0 -
步兵攻击: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本
¥13.5¥45.0 -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
¥37.7¥59.8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九品)
¥9.8¥39.0 -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12.3¥30.0 -
共产国际与广州国民政府关系史
¥16.8¥56.0 -
孙子兵法
¥11.5¥36.0 -
温家宝谈教育
¥20.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