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

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

1星价 ¥69.7 (8.1折)
2星价¥69.7 定价¥8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8506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100185066 ; 978-7-100-18506-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哲学爱好者、相关研究《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中大哲学文库)》不仅发掘了有关实践智慧的传统学理资源,而且阐述了何以要把走向实践智慧作为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

内容简介

本书既针对近现代西方的主流传统,也针对特别的后现代观点——前者以理论的方式处理实践问题,把异质性的实践变成同质性的理论的简单应用,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后者否定理论,有使实践失去必要约束的危险。本书认为,理论和实践具有一种复杂的双向交织关系,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应当各得其所并相互为用。本书在*后把这种探讨定位为“元实践学”,把这套理论命名为“异质性哲学”。 本书由16篇论文编集而成,它们写于2001年至2008年间。作者于2000年完成博士论文(后成为《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一书),提出了两种思维方式划界的主张,又于2009年完成了专著《拯救实践》**卷,阐述了意识与异质性的基本原理。本书介于二者之间,反映了作者在实践哲学上从初有心得到敷设体系的研究历程。

目录

前言 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我在学术上关怀的两个主要问题
二、上下求索的初步成果
三、对实践哲学的历史考察和形上批判
四、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新解

**部分 理论指向
**章 实践哲学的旧进路与新进路
一、先前实践哲学的主要进路及其共同问题
二、实践哲学从其他进路向实践智慧进路的跨越
三、实践智慧与实践哲学的关系
第二章 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
一、“人性”的界说
二、关于“逻辑异质性”
三、人性的逻辑异质性与实存同质性
四、从人性的逻辑异质性所看到的
第三章 是、应该与做——对解释世界、规范世界与改变世界诸问题的形上离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是”
三、关于“做”
四、关于“应该”
五、离析“是”、“应该”与“做”的形上意义
第四章 “主义”三元素:价值、道理、方案——对人文社会学说性质的审查
一、从人文社会学说与自然学说的区别看“主义”的性质
二、价值、道理和方案在“主义”中的异质性
三、改进人文社会学说的建议:从元素混合到元素离析

第二部分 研讨空间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一、实践概念史考察的意义
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
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四、西方实践概念史的两个基准点和主要线索
第六章 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
第七章 工程问题的哲学意义
一、工程与工程问题
二、工程问题的两种哲学意义
第八章 总体、单位理论和单位实践——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一个批评
一、问题和论点
二、理论的单位化现象
三、总体性的辩证法——是否具有单位性?
四、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尴尬
五、有总体吗?它在哪里?它跟单位理论是何关系?
六、实践的单位性与单位化
七、总体、单位理论与单位实践的关系
第九章 关于实践问题的两个第11条——《形而上学》卷三第11条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钩沉
一、“实践哲学”的核心问题
二、本体只能是个别
三、能认识的本原(原理)只能是普遍
四、形式既是这个又是如此
五、实践与个别的关系
六、马克思——用对世界的解释指导对世界的改变
七、在单数的“这个”中统合复数的“如此”

第三部分 思想探源
第十章 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西方实践哲学源头初探
一、制作、技艺与摹仿
二、制作图式的两种类型
三、制作图式在希腊哲学思维中的本体论化
四、制作图式从理论向实践的外推
五、制作图式的问题和限度
第十一章 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
一、关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语词传统
二、“实践智慧”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位置
三、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的理由
四、有关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其他问题
第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对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划界解决
二、政治生活和实践之学的价值限度
三、用善的分类破解善的理念
四、行动主义的德性观
五、实践的逻各斯与实践智慧

第四部分 新学开显
第十三章 是与善的分类及其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开出“元实践学”的尝试
一、柏拉图:“是”与“善”的统一
二、亚里士多德:“是”的分类和“是”不是种
三、亚里士多德:学术分科和“善”的分类
四、元实践学:研究诸“是”与诸“善”在实践中的关系
第十四章 拯救实践:元实践学探赜
一、关于拯救实践
二、关于元实践学
三、关于同质论实践哲学
四、关于异质论实践哲学
五、关于本书的主题
六、关于本项研究的自我限定
第十五章 元实践学与异质性哲学——对一套实践哲学研究方案的说明
一、元实践学的一种描述性定位
二、异质性哲学的学理基点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价值和方案的事情从人文社会学说中分离出来之后,将由其他学科或其他人类活动来承担。这里*容易明确的是方案的归宿。方案是对实践活动预先筹划和设计的产物,其决定者毫无疑问只能是实践活动的当事人,而设计者则可以是当事人所委托的任何个人或机构。在现代学科分化的背景下,方案的设计所直接呼唤和支持的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工程学科。工程学科专门研究方案的类型和程序,提供一般模型,并实际参与个案工作。人文社会学科中工程学科与人文社会学说的分工相似于自然学科中理论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分工。谈到价值的事情,*有把握的一点是:价值的确定归根到底是价值主体的事情,不论该主体的具体情况怎样,比如不论它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还是类主体等。价值主体确定价值的依据一般有宗教信仰、道德教条、法律规章、习俗时尚等。当“主义”不再包办价值时,所有各种依据都仅仅是价值主体的资源,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和调配各种价值因素,以求得整体价值的*大化。至于为人们提供价值资源的人类活动诸领域是否要求某种价值学科与之对应,是否应在人文社会学科下面建立一门与理论学科、工程学科相并列的价值学科,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人文社会学说收缩自己的地盘、降低自己的姿态,表面上是一种退却,而实际上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进步。人文社会学说专心于道理,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道理本身的质量水准,另一方面可以使由此发出的对价值和方案的批评更加有力,更加值得价值主体和方案当事人重视。比如,“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人文社会学说只要能不断向社会供给这样水准的道理就可谓十分称职了,并且从该道理所引出的价值批判和方案评议也容易让人信服,当然,这不意味着该道理可以逻辑地导出一套普遍适用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方案来,至于某国究竟应当确认哪些价值,应当构造何种方案,其间“绝对权力”如何摆布,则除了应当参照这条道理外,还应综合参照与该国的实际情况相关的所有其他道理。人文社会学说提供的道理越多、越可靠,就越有利于价值和方案的合理化。不仅如此,将价值和方案从“主义”中分离出来,还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这样就可以把价值和方案的决定权交还给主体或当事人自己。人不能决定道理,道理是客观的;人只能认识道理,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道理的问题可以由“学说”说了算。但人可以决定价值和方案,价值是为人的,方案是属人的;所以价值和方案的权柄必须掌握在主体或当事人手中。其二,由此可以确立以处理异质性因素为目的和专长的复合式思维方式的地位。决定价值和方案的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是非逻辑的,它所解决的各种问题、所整合的各种因素在逻辑上是相互异质的,这跟理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离析了价值、道理和方案,是否会导致三种异质性工作的疏远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任何价值的发生都总会有原因,也总会有后果,这种原因和后果所组成的正是道理,所以,价值的选择和决定不仅不会拒斥道理,反而会综合参照各种异质性的道理。方案的制订也是如此。方案既要考虑价值方面的异质性状况,又要考虑道理方面的异质性状况,既要合乎各种异质性的目的,又要合乎各种异质性的规律,所以它尤其需要参照尽可能多、尽可能可靠的道理。  那么,是否离析了价值、道理与方案,就能从此消除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各种矛盾呢?我的回答也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这样讲,离析三元素本来就不是为了消除矛盾,而是为了让它们之间更好地矛盾,只不过是将无序的矛盾变成有序的矛盾而已——通过道理与道理之间的矛盾求得更可靠的道理,通过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求得更合理的价值,通过方案与方案之间的矛盾求得更完备的方案。只要对照一下大家所熟悉的各种“主义”之争的混乱状况,就不难明白即使只想求得有序的矛盾也并非易事——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一些看似因事实而起的“主义”之争,实际所争的可能是道义,而另一些看似因道义而起的“主义”之争,实际所争的可能是利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在离析了价值、道理与方案之后,一方面,新的人文社会学说可以更加专心地投身于道理之中,而不必为价值和方案背负沉重的十字架,更不必用一己之价值和方案去勉强全社会加以遵行,另一方面,有关价值和方案的学科和人类活动领域也不必像从前那样坚执于某种特定的“主义”以至贻误生活,而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异质性思维的特长,通过*大限度地利用包括各种“主义”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益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生的幸福。  当然,正是由于存在着本文所讲的这些异质性,人文社会学说的演化才不会完全按照本文所揭示的道理进行。不仅旧的“主义”不会善罢甘休,新的“主义”还会跃跃欲试。价值、道理和方案应当离析却未必能够离析。可以想见,面对21世纪大家正在遭遇和需要处置的种种问题,各种混杂着价值、道理和方案的“主义”还会争论下去、冲突下去,而各种由特定“主义”所支持的势力更会较量下去、斗争下去。尽管如此,毕竟本文已经揭示了一种新的道理,面对热闹非凡的“主义”之争,我们即使不能做得更多,也至少可以据此诘问:你们所争的究竟是对方的道理不是事实或讲得不合逻辑,还是对方的价值不合你的口味或威胁以至损害了你的利益,抑或对方的方案存在缺欠或不如你的周全?  ……

作者简介

徐长福,男,1964年生,四川眉山人,哲学博士(2000年,吉林大学),目前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著作有:《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重庆出版社2013年第2版)、《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版)、《拯救实践》**卷(重庆出版社2012年第1版)、Marxism,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Parodos Verlag,Berlin 2016)。代表论文有:《本文与解释——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学术规范》(《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The Incomplete Transformation of Sinicized Marx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 Routledge,Vo1.26,No.1,March 2012)、On the Reception of Marx in China Today(Marx-Engels Jahrbuch,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2014)、《主词与谓词的辩证——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础探察》(《哲学研究》2017年第5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