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145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1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030714572 ; 978-7-03-071457-2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集了近代上海地区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的学术思想、验案分析及特色用药,涉及15位名家、60余种病及200余例医案。书中学术思想鲜明、临床辨证准确、遣方用药得当,深度再现了数位名家临证时的精准辨证思路和独特遣方经验,诸如投石问路、寓补于通、釜底抽薪、引火归元等法,精彩纷呈,发人深思,充分展现了沪上中医耳鼻咽喉流派的学术精华,适合中医耳鼻咽喉专业工作者、研究者及院校学生参阅。
目录
**章绪论001
**节近代沪上中医耳鼻咽喉科发展概况001
第二节近代沪上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医简介004
一、张赞臣004
二、朱宗云011
三、马鸿声015
四、顾振达018
五、何宗德020
六、张重华021
七、余养居023
八、郑昌雄028
九、张剑华030
十、刘福官032
十一、张守杰033
十二、张龙英039
十三、郭裕042
十四、忻耀杰045
十五、臧朝平048
第二章临证医案050
**节耳病医案050
一、耳胀耳闭050
二、脓耳055
三、耳鸣耳聋058
四、耳眩晕064
五、耳神经痛069
六、肉芽性外耳道炎071
七、耳壳流痰071
八、旋耳疮074
九、耳面瘫075
第二节鼻病医案076
一、鼻鼽076
二、鼻窒088
三、鼻渊092
四、鼻痔104
五、鼻衄106
六、失嗅112
七、幻嗅116
八、鼻蕈117
九、鼻槁119
十、鼻疖120
十一、鼻疳121
十二、急性额窦炎合并眶骨膜下脓肿及波特瘤122
第三节咽喉病医案124
一、乳蛾124
二、喉痈133
三、急喉风139
四、喉痹140
五、喉瘖155
六、喉瘤174
七、喉疳180
八、梅核气193
九、颃颡癌199
十、石蛾201
十一、声带淀粉样变203
十二、腺样体肥大204
十三、扁桃体角化症205
十四、会厌囊肿206
十五、喉切除术后伤口严重感染207
第四节其他病医案208
一、咳嗽208
二、口腔黏膜疾病210
三、唇风(剥脱性唇炎)224
四、喉源性咳嗽225
五、颞颌关节炎231
六、食道狭窄233
七、颈静脉孔综合征234
八、食道口寒性水肿235
九、颈动脉炎236
十、空鼻综合征238
十一、鼻后滴漏耳鼻喉科情志性疾病239
十二、萎缩性舌炎240
十三、三叉神经痛241
十四、灼口症242
十五、重舌244
十六、颊腮痈245
十七、瘰疬246
十八、大头瘟(头面部蜂窝组织炎)247
十九、天疱疮248
二十、咯血250
节选
**章绪论 **节近代沪上中医耳鼻咽喉科发展概况 上海市中医耳鼻咽喉科继承于近代的中医喉科,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21世纪**个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上海独立行医的中医喉科有朱氏喉科(朱宗云)、马氏喉科(马鸿声)及浦东北蔡地区的顾氏喉科(主要为顾振达)。顾氏喉科以口腔黏膜病为主,且有独门喉科外用药,在北蔡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医成立了各种联合诊所。朱宗云就职于上海瑞金医院中医科,主要诊治喉科疾病,但未设喉科诊室。马鸿声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耳鼻咽喉科,应诊喉科疾病。顾振达就职于当时的北蔡卫生院,开设中医喉科。张赞臣凭借着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奋斗和专业精神及在中医界很好的声誉,承担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领导工作,并在上海市中医文献所(上海中医学院所属)做相关研究,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中医顾问,以及上海市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顾问。他是上海**位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全国名老中医。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耳鼻咽喉科的许多疾病由中医内科、外科医师所诊治,如耳聋、耳鸣、咽干、喉咳、喉痹、声音嘶哑,由中医内科诊治;而如耳瘘、发颐、乳蛾等由中医外科兼治;当然也有由针灸、推拿治疗者。而中医喉科主要诊治咽部疾病、口腔黏膜病及部分喉部疾病。 1956年,国家组建中医教学院校,上海中医学院为全国*早成立的中医院校之一,学院设有《中医喉科》教材,教材中主要以咽喉科疾病为主,包括部分口齿病,其理论体系主要以中医学基础,如《重楼玉钥》《喉科指掌》等专著为蓝本,涉及鼻、耳的论述很少,临诊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在诊治喉部疾病时,只凭患者主述及医者听觉及经验的判断依据。直到国家逐渐恢复教学招生制度,为配合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发展,1974年由当时的广州中医学院,举办了全国**届中医耳鼻咽喉科师资学习班,全国各大中医院校及医院均派教师参加,由王德鉴教授主编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首次比较全面完整地撰写了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理论体系、临床病症。其分类依据参照了现代医学模式和解剖学基础,首次把咽与喉作为独立组织器官分门别类。据此,中医耳鼻咽喉科有了完整的诊治范畴。但仍要指出的是,直至今日,上海市内各大中医医院中,只有耳鼻咽喉科,仅在浦东北蔡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喉科,并有系列外用吹药和指定处方,而三甲中医医院中的耳鼻咽喉科大多是中西医混合,或是以中医为主体,或已出现以西医为主,中医点缀的模式。近年来,在国家推广外治中医方法中,许多中医恢复、扩大了各种外治方法,使中医走向、走进基层。中医耳鼻咽喉科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国家恢复招生制度和招收研究生工作后,张赞臣教授招收了上海**位中医耳鼻喉科研究生(余在红)。此后,何宗德教授也招收研究生。许多年间,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上海市中医医院招收研究生。随着上海近十年招收中医耳鼻咽喉科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及入沪工作,上海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2019年,随着上海市中医医院郭裕教授被上海中医药大学授予博士研究生导师,也使得上海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医耳鼻喉科学博士生导师,现有2名博士研究生在读。 沪上中医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称为“海派中医”。但中医喉科医师却凤毛麟角。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朱宗云、马鸿声、顾振达等名家,但由于历史因素,著书立传者少。唯一名家张赞臣有许多学术著作、论述,并招收研究生及带徒学生,学生中也不乏名家。其中就有上海市名中医张重华教授、其女儿张剑华教授及已故的郑昌雄教授,还有在中医界颇有影响力的如叶显纯教授、陈之才教授等。 中医耳鼻咽喉科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被国家及相关部门所关注。中医院校毕业生,立志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人才很少,医师队伍始终处在后继乏人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加大了对中医事业的投入,在招收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同时,开始了数批定向本科生的培养。但毕业后,由于就业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仅留下部分学生。在此期间,上海市卫生局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前后办了多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医苑新星培养、高年资西医学习中医研修班等,选拔有志于中医耳鼻咽喉科的高年资中医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进行培养,还多次举办紧缺人才培养班。有的还相应配备带教导师,进行一对一培养,从而逐渐稳定并扩大了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医师队伍。随着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毕业的研究生也在不断增加,就业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的医师越来越多,并逐渐带动了二级中医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发展。目前,上海市中医耳鼻咽喉科共有硕士研究生招收点三个,具备招收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名,博士研究生导师一名。 1952年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成立,共36人。主任委员:陆渊雷。副主任委员:张赞臣。 1957年第二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组建,共69人。主任委员:程门雪。副主任委员:张赞臣。 1963年第三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成立,在此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喉科学组。召集人:朱宗云、马鸿声。顾问:张赞臣。 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79年才换届成立了第四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有8个学科组重新建立,喉科学组共7人。组长:朱宗云。副组长:马鸿声、何宗德。 1984年第五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成立了耳鼻咽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何宗德。副主任委员:郑昌雄。 1999年第六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成立,共11人。主任委员:张重华。副主任委员:张剑华。顾问:郑昌雄。 2003年第七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共17人。主任委员:张重华。副主任委员:张剑华、宋学章。 2007年第八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换届成立,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施杞教授到场祝贺,会议代表80多人,选举出了新一届领导。名誉主任委员:张重华。主任委员:郭裕。副主任委员:刘福官、臧朝平、李明。秘书:郑荣华。 2012年第九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成立,此次改选会议,扩大了组织队伍,并积极吸收爱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西医同道,共有委员41名。名誉主任委员:张重华。主任委员:郭裕。副主任委员:刘福官、张治军、臧朝平、李明、黄平、郑荣华。秘书:王丽华、胡蓉。 2017年第十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参会代表200多人,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分会的名誉主任委员刘大新教授,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分会的现任主任委员阮岩教授及多位副主任委员到会,目睹了上海中医耳鼻咽喉科发展的盛况。此次换届新成立了上海中医耳鼻咽喉科分会青年委员学组,让上海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后继有人。共有委员66人,青年委员24人。名誉主任委员:张重华。主任委员:郭裕。副主任委员:刘福官、张治军、郑荣华、薛明、黄平。秘书:王丽华、胡蓉。青年委员学组组长:李艳青。 近十几年来,上海中医耳鼻咽喉科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分会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以分会为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会的学术气氛,动员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医师参会。通过扩大影响力,成员单位不断增加。通过鼓励加奖励的方式,积极总结撰写论文、进行临床研究探讨、每年定期举办学术年会、邀请兄弟省市名专家教授参会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术质量,相信在大力发展中医的背景下,上海的中医耳鼻咽喉科事业会得到更大地发展和提高。 (刘福官、王丽华整理,谈美蓉、华福俊提供) 第二节近代沪上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医简介 一、张赞臣 张赞臣(1904—1993),男,字继勋,晚号壶叟、蓉湖老人,江苏武进人,汉族。历任《医界春秋》主编,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馆长,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上海市第五、七届人大代表,上海市**、二、四、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顾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中药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及外科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南阳张仲景研究会名誉会长等。是中国现代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创始人之一。1978年被聘为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顾问,是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张赞臣世袭中医,祖父张有铭、父亲张伯熙,均为江苏武进名医。父亲张伯熙著有《蓉湖张氏医案》10卷,与谢利恒、恽铁樵、丁甘仁一起,人称“医林四杰”。其自幼从父习医,16岁随父来沪,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转入上海中医大学继续深造,1926年毕业(学制六年),又师从谢利恒、曹颖甫、包识生等名家深造。良好的家教、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勤奋不懈,使张老学业猛进,医术日精。早年他不仅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古今医学名著,还遍读诸子百家著作,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和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毕业后悬壶沪上,精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以外科、喉科见长,临床屡起沉疴。后受上海中国医学院之聘,年仅23岁,就兼任诊断学和本草学的教学。1926年4月在上海创办学术团体“医界春秋社”,张老任执行主席,兼任主编,出版《医界春秋》月刊,前后历时十一年之久。行销国内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时长久、影响较大的中医刊物之一,在推动近代中医发展中起了不少作用,具有相当的历史地位。1929年,为维护中医学不至泯灭,张老率先以“医界春秋社”名义著文通电全国各省市政府部门,发起组织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联合全国中医药界同道奋力抗争,推荐五人代表团赴南京要求撤销“废止中医”的议案,他任随团秘书,*终迫使国民政府取消原议。嗣后,为了确定中医合法地位,张老仗义执言,不顾个人安危,与当时政府作尖锐斗争,造成强大舆论,终使南京政府颁布“中医条例”。在当时维护中医事业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张老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为了培养中医人才,张老在中医教育方面也是一个出色的“园丁”。1930年以来,先后创办了上海国医讲习所、中国医药研究所、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市中医师研究会等组织,以及创办《世界医报》。曾先后受聘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研究院等院校,任院董及教授。张老自编教材讲学授课,主讲诊断学、本草学、医史学等课程。他主编的《中国诊断学纲要》《中国历代医学史略》等先后多次出版,被上海中国医学院、无锡中国针灸学校、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湖南中医专门学校、苏州国医学校、汕头国医讲习所等全国多所中医学校作为教材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老加倍地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952年率先响应政府号召,放弃私人诊所,加入国家医疗单位工作,并筹建上海中医门诊部(第五门诊部前身),任副主任。1954年任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医温病班副主任兼本草学教师,自编本草学讲义。1956年筹建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任馆长,并把自己多年珍藏的一批医史文物及资料献给国家。同年,参加上海中医学院筹建工作,先后任方药教研组及耳鼻咽喉科教研组主任。1956~1960年被委任为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任期中为发展上海中医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1959年、1960年三次获得嘉奖,卫生部中医司前司长吕炳奎同志对张赞臣做出了“为上海中医机构的建设有所贡献”的评语。张老培养的学生数不胜数,桃李遍天下,多为中医界的名医、精英、一方名士。1960年后,张老目睹中医喉科后继乏人严重,濒于失传的现状,毅然将精力集中于中医耳鼻喉科,不仅结合临床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而且利用各种机会,向领导及社会呼吁重视中医喉科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自己不遗余力地带教,培养中医喉科人才。1960年,他自编《咽喉口腔病概论》,作为中医学院五官科学教材使用。1975年,与上海中医喉科名医朱宗云、马鸿声等组织编写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讲义。1978年,接受卫生部委托,负责全国喉科医师进修班。1980年接受卫生部委托
-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
¥18.6¥5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3.9¥39.8 -
中医基础理论
¥10.3¥19.0 -
中华医药学史
¥12.3¥35.0 -
小儿推拿秘旨
¥3.3¥9.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1.9¥5.0 -
本草纲目
¥22.8¥76.0 -
中医诊断全书
¥17.7¥59.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30.1¥70.0 -
中医手诊图释
¥9.8¥28.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丹溪心法
¥2.5¥12.0 -
金匮要略
¥15.4¥48.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3.3¥38.0 -
针灸大成
¥24.1¥65.0 -
救护指南
¥3.5¥10.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活幼心书
¥5.6¥15.0 -
全科医生鉴别诊断
¥68.4¥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