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新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精品教材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新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精品教材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66.2 (6.8折) ?
00:00:00
1星价 ¥73.5
2星价¥73.5 定价¥98.0
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746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1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030674685 ; 978-7-03-067468-5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三篇:基础篇、理论篇和应用篇。基础篇通过相关概念的介绍,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奠定概念基础;理论篇则介绍关于资源与环境管理相关理论的系统知识;应用篇进一步在对世界环境管理模式演进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环境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本书全面、专业和全球化的特点会激起任何想要学习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的读者的兴趣。本书可作为各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的基础教材,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参考教材。由于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性,对于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管理人员、企业管理者,也是不错的参考资料。

目录

目录
绪论 1
**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1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7
参考文献 17
基础篇:相关概念
**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1
**节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认识的历史阶段性 21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的相关概念 2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31
第四节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40
参考文献 53
第二章 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 55
**节 福利经济学的概念 55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的效率配置的伦理学基础 61
第三节 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71
参考文献 87
理论篇: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
第三章 可再生资源的*优利用 91
**节 可再生资源 91
第二节 可再生资源的稳态收获 95
第三节 资源的资产特性与管理 100
第四章 不可再生资源的*优利用 112
**节 一个简单的*优资源消耗模型 112
第二节 可枯竭资源的效率配置 117
第三节 可枯竭资源的开采 120
第四节 可枯竭资源的跨期分配 124
参考文献 132
第五章 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 133
**节 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133
第二节 市场失灵的解决途径 149
第三节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公共政策设计 155
第四节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政府职能 162
参考文献 167
第六章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产权途径 169
**节 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 169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管理政策设计 180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产权途径 189
参考文献 195
第七章 环境政策设计 197
**节 环境规制的经济学原理 197
第二节 可交易许可制度 204
第三节 环境税收政策 213
第四节 补贴、押金返还制度 217
第五节 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 222
参考文献 225
第八章 环境政策选择 226
**节 环境政策工具选择 226
第二节 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232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成本分配 239
参考文献 245
第九章 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挑战 246
**节 自然资本与经济增长 246
第二节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内涵 257
第三节 自然资源核算的方法 268
第四节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挑战 274
参考文献 280
第十章 环境价值评估:理论与应用 282
**节 环境评价的CBA方法 282
第二节 环境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理论基础 286
第三节 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CVM的产生与发展 297
第四节 CVM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305
参考文献 312
应用篇:世界环境管理模式演进趋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第十一章 世界水污染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17
**节 水资源的特性 317
第二节 英国水环境管理模式演进路径 319
第三节 美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设计困境 344
第四节 中国水污染治理政策安排现状与问题 349
参考文献 356
第十二章 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治理政策设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61
**节 美国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361
第二节 英国与欧共体相异的空气污染治理风格冲突 377
第三节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现状与挑战 386
参考文献 393
第十三章 中国气候变化政策设计挑战 394
**节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威胁 394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基础 401
第三节 全球气候治理行动与制度建设 408
第四节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和机遇 414
参考文献 420
第十四章 生态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22
**节 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发展 422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中国绿色发展挑战 433
参考文献 448
后记 452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内涵 资源即资财的来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起点,包括一切可利用的有形物质和无形要素。按其来源,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广泛存在自然界的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如土地、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和地点,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与条件。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土地、森林、草原、能源和矿产资源;社会资源也称为经济资源,是指在历史上及现有生产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经济意义的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包括人力、知识、信息、科学、技术及人类社会发展累积起来的资本和社会财富等。 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自然当作净化废弃物的场所,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生产规模和人口规模不大的时代,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从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导致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包括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藏、太阳辐射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本身也是资源,因为其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天然性的资源特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的自然生态规律外,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缺失及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社会贴现率与私人贴现率不一致,则是资源与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产权制度缺失,因而如河流、林地和草场等在环境资源利用上产生了“公地悲剧”;私人贴现率与社会贴现率的不一致,则是导致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不能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环境研究的日渐深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把因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当作一种特殊的福利经济问题,责令生产者偿付损害环境的费用,或者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代价,都没有真正抓住人类活动带来环境问题的本质,难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必须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考虑生态因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生态因素思考,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既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负荷,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成为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资源与环境的议题管理是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书所指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环境是指自然环境,研究的主题包括资源的效率利用、*优分配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管理的政策设计和环境退化的人类影响。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管理,更远在于资源与环境利用的规则的厘定。要在掌握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环境的生态健康,必须客观地把握与分析生态系统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必须首先厘定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内涵与外延,必须客观地把握与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逻辑关系,必须分析狭义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对于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三者的关系,学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研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交叉,但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同,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具体而言,三门学科侧重点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环境污染激起了强烈的社会抗议,引起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定义的局限性,从而把环境和生态学的内容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二是使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兴起,而且在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范围划分方面也存在分歧。可以认为具体的环境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反过来,自然资源又是环境整体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环境经济学之前相当长的时期中,绝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研究。在他们看来,自然资源的供给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无须专门研究。作为废弃物排放场所并具备自我净化能力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无须纳入以稀缺性资源的效率配置为研究内容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中。 实际上,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不是在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而是同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界提供给劳动以资源,而劳动则把资源变为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产生废弃物。劳动和自然界相结合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是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的过程。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说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顺利地进行。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使之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使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在环境资源的适度承载能力基础之上,综合考量短期直接效果和长期间接效果,兼顾自然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环境经济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狭义环境经济学着重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污染进行控制的途径;广义环境经济学则包括狭义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内容。因为产权制度可将环境污染与资源配置内在地联系起来,而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必然要求将其置于自然、人工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框架之中。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环境经济学的内容。 环境经济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其中主要有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生态学、系统论、控制论及资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纳入其中。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和环境价值计量(包括对未来的贴现)的理论与方法等。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目标。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只考虑劳动(L)、资本(K)和技术进步(T)对生产的贡献,这显然是不够的。当资源(R)和环境(E)的价值可以计量后,应把它们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之中,即Q=f(L,K,T,R,E,t),t为时间因素。 这一生产函数对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进行重新审视,当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为保证环境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劳动已愈来愈成为社会生产中的必要劳动。同时,为了保障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必须改变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实行有偿使用,使经济的外部性内在化,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能以经济信息的形式反馈到国民经济计划和核算的体系中,保证经济决策既考虑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虑间接的长远效果,兼顾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2)资源的*优配置。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根本、*有效的措施。为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传统方法,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促进环保产业协调发展;研究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拟订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理论与方法。 (3)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经济损失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优治理和利用途径的经济选择,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的经济选择,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的经济准则,各类环境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等等。 (4)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方法在环境管理中是与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与诱导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及消费活动符合国家保护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 总体上看,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路径来追寻:一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理论发展和学科教育的完善;二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所起的实际作用与效果。在这两个方面,环境经济学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来对待,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并提供有效的政策选择。环境经济学是连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桥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都有待建立与充实。随着人们对经济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化,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互关系和综合作用的研究,将取代目前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分别研究。这将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又能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层次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提供条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近期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生态效果。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的学科。关于其研究对象,一般认为至少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恢复。有争议的是,环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应进一步拓展,以将全部生态问题都纳入自身研究范围之内。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样源于现代经济学,它为环境分析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并可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现实的、有效的工具。与纯粹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的观点有所不同,环境经济学并不主张零污染,而是希望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协调。环境经济学通过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等途径来评价环境变化的经济价值,探讨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后设计经济机制来减缓乃至消除环境的恶化。 2. 资源经济学 事实上,从托马斯 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1766—1834 年)开始,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发展中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全球弥漫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气氛。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震撼了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环境污染和治理成为热点问题。如果说皮尔逊(Pearson)和哈珀(Harper)合著的《世界的饥饿》还只是马尔萨斯论的翻版的话,福格特(Vogt)的《生存之

作者简介

韩洪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现代农业与农业投资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与环境管理、农业经济与发展、契约经济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重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经济研究》《新华文摘》《经济学家》《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环境科学》、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China&World Economy,Sustainabilit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或参与编著著作、教材6部,获得浙江省、辽宁省社会科学很好科研成果等多项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