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经济学(第2版)

农业经济学(第2版)

1星价 ¥27.3 (7.0折)
2星价¥27.3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034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9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302503477 ; 978-7-302-50347-7

内容简介

本《农业经济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章 绪论;第二章 农业土地资源与利用;第三章 农业经营制度;第四章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第五章 农产品市场;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 第八章 家庭农场;第九章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十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十一章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目录

**章绪论1


**节农业的概念和特点1


第二节现代农业3


第三节农业的贡献与多功能性7


第四节新的农业理念和术语11


复习思考题14


第二章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15


**节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6


第二节农村土地制度17


第三节地价与地租20


第四节农业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22


第五节农地流转26


第六节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机遇和模式选择31


复习思考题34


第三章农业经营制度35


**节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36


第二节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必然性39


第三节改革以来农地政策演变的基本脉络42


第四节家庭承包制的绩效与缺陷44


第五节三权分置45


第六节农户兼业化49


第七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51


复习思考题54


第四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55


**节农产品的供给及其影响因素56


第二节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58


第三节农产品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60[1]〖2〗[3]农业经济学(第2版)目录[3]第四节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62


第五节需求收入弹性与恩格尔系数63


第六节农产品供求平衡与均衡价格的决定65


复习思考题69


第五章农产品市场70


**节农产品市场的概念及其分类71


第二节国际农产品流通模式73


第三节农产品市场变革趋势74


第四节农产品零售市场76


第五节农产品批发市场78


第六节农产品期货市场81


第七节农产品拍卖市场86


第八节农产品网络营销市场88


复习思考题91


第六章农业劳动力92


**节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93


第二节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97


第三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98


第四节农业劳动力转移99


第五节发达国家及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102


第六节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政策选择104


复习思考题105


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106


**节农业技术的内涵及特点107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和类型110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及制约条件115


第四节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118


复习思考题119


第八章家庭农场120


**节家庭农场的概念及特征121


第二节国内外家庭农场状况分析123


第三节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124


第四节家庭农场培育机制127


复习思考题130


第九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31


**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类型及作用133


第二节合作社的基本原则134


第三节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农村合作制的特点136


第四节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回顾139


第五节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源140


第六节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及特点142


第七节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选择145


第八节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构想147


复习思考题148


第十章农业产业化经营149


**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基本特征151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及运行机制153


第三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形式及机制154


第四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6


第五节龙头企业农业全产业链构建159


复习思考题160


第十一章农业经济管理体制161


**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内涵162


第二节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163


第三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166


第四节我国现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169


第五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175


复习思考题177


参考文献178


展开全部

节选

  《农业经济学(第2版)》: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如前所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阶段,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出现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要素。可见,没有农业部门的劳动贡献,就很难有其他产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初期,农业中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资源补充,这使得非农产业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农产业的发展难以吸纳农业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对于非农产业发展来说,来自农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即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过剩。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大量资本。**,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实际上是国内储蓄与投资的主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采取剪刀差的政策从农业获取资本。第二,在多数情况下,非农产业的资本/产出比率要高于农业,所以,从要素配置来看,资金应当总是流向能获得更多收益的部门。第三,即使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资本/产出比率完全相同,但由于非农业部门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对非农产业部门增加投资的倾向就高一些。因而,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非农部门生产规模扩大的速度应高于农业才能满足人们需求结构上的变化。第四,对非农部门的投资往往也会使农民受益,如交通状况的改进,供水、供电等设施的建立,科技进步,教育的普及,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加等。一般说来,转移农业资金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依靠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对资金进行转移和分配;另一种方式就是依靠行政的力量来转移农业资金。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转移农业资金,也就是通过私人储蓄和投资来实现农业资金的转移,很难满足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动用一定的财政、信贷政策手段,加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土地。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作为生产和活动场所,如城区的扩大、道路的修建、工矿的建设等。一般说来,非农产业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必然现象,需求的土地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郊区等。如果农民具有完全的土地产权,则土地非农化将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将不利于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农地的不断减少必然不利于农业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因此,必须适度控制土地的非农化,正确处理好非农产业用地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在我国,农地的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当遇到征地时,首先将农民的土地收回,然后由国家或集体对农民实施补偿,而按市场价对外拍卖,农民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3.市场贡献市场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跃工业品,二是促进农产品流通。首先,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工业品、耐用消费品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电力及其他农业投入品。农民对这些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农业部门的绝对规模,农业必然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虽然农业人口的份额下降,但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于农药、化肥、农机等农用工业品的需求增加,农村市场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农民还是一个卖者。作为卖者,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农民的这种销售活动,不仅提高了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满足了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民参与农产品销售,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的外汇贡献尤为重要。此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难以赚取外汇,而工业发展又需要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和一些原材料。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部门在出口创汇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些国家,通过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来武装本国工业,从而促进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如果没有农业的外汇贡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二、农业的多功能性过去人们对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在经济功能上,即要求农业提供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各国流行的“现代农业观念”,不仅要求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时也强调其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而当今世界赋予农业以“多功能”(multifunctional)。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先在其“稻米文化”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其目的就是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在与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国贸易谈判中增加筹码。日本认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保持日本水稻生产也就保护了日本的“稻米文化”。韩国基于与日本相似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贸易立场,强烈地站在了日本一边,积极支持宣传农业的多功能性。欧盟一些国家也相继加入日本和韩国这一集团。之后,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相继出现在联合国的文献决议之中。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并将第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关于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国际上已得到认可。1998年3月通过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农业部长会议公报中也提出:“农业活动要超越提供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功能,形成一种景观,为国土保护以及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生物多样化保护等提供有利的环境。”据日本有关研究单位应用替代成本法测算的结果,农业的多功能性给日本全国的农区和农村地区所带来的多功能作用达到68 788亿日元(约合550亿美元),给山区丘陵地区带来的效益达到30 319亿日元(约合242.6亿美元)。东盟一些国家也正在应用替代成本法计算本国的农业多功能效益。农业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即其经济活动能带来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附带利益。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发现和利用这种外部性,构建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扩展农业的服务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也有利于全社会了解农业、认识农业和支持农业,进而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得更为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农业多功能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是无法用价值来估量的,也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体现。一般认为,农业的非商品功能可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五个方面。1.环境功能农业及其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两方面。从正的外部性来看,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功能: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沙漠化、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提供农业景观等。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地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作物轮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养分,控制土壤侵蚀等。同时,农业对生态系统和可再生自然资源也具有负面影响,包括农用化学品、灌溉和机械耕作的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影响。农业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主要是化学品污染、水土流失、种植系统弹性和多样性消失、土壤结构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等。2.社会功能农业和农民、农村是联系在一起的,农业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农村也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特别是在贫困人口多居住于农村、农村地区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具有消除贫困和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四位作者均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姬亚岚及王成军为副教授,马锦生为讲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教学科研活动。**作者赵维清现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农业软科学委员会委员,浙江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浙江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农业经济学会会员,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