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23049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9
- 出版时间:1986-02-01
- 条形码:9787532304912 ; 978-7-5323-0491-2
内容简介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专业中反映历代中医学成就,具体阐述医学家的学说及其经验的一门后期提高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了中医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中医历代有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主要医学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目录
节选
中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春秋战国之际,我国的社会制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历史性的变革,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受到了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冲击,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学术文化的创立与发展,亦比较迅速,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形成了历史上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局面。重要的学派如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都已经创始了。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重要学派除了道家,东周后半期都创立了。”②说明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已经有了学派的产生。 在这一历史时期,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相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天文历算学、地理学、农学、制器技术、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之内,《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医学亦已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医学流派产生的基础。 再从汉代前医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史料中已有师承授受的关系。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有扁鹊学医于长桑君,而弟子又有子阳、子豹等人。《说苑》中还记有子容,子明、子越、子游、阳仪诸人。《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与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等。可见,当时名医辈出,又有师承授受,这对医学流派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此时,在医学理论发展中,业已出现不同的学术见解,各有发挥。以《内经》与《难经》相较,就有多处不一。若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云:“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强调命门为右肾。而《内经》中虽有命门之称,乃是指眼目而言。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命日阴中之阳。”《灵枢·根结篇》也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指命门为两目。故两说所指内容截然不同,只能说明是各有师承,属于不同的医学理论论述。再如两家之论三焦,《难经·二十五难》云:“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提出了无形三焦说。而《灵枢·本脏篇》却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本输篇》又说:“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既称作“中渎之府”,水所从出之道,而本身又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区分,则三焦为有名有形之府。《内经》与《难经》看法又不一。故徐大椿在《难经经释》说:“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 既然在这一时期,有不同的师承授受关系,又有不同的学术理论见解,出现学术上的争鸣,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产生医学流派的一定条件。现存史料《汉书·艺文志》中记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并叙述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伎,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③说明当时对中医学术研究上已有不同的方向,有侧重于理论,有侧重于临床的。 汉代医家张仲景熔理论与方药于一炉,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断治疗规律。被后世医家所推崇,称为医中之圣,《伤寒杂病论》亦被奉为经典。因此,后世很多医家专门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从晋唐至宋元明清,历代不衰,形成了医家众多的伤寒学派。至宋元之际,由于人们多年来遭受到战争的破坏,饥荒劳役,使疾病丛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原有的医疗水平,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因此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各创新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刘完素在研究《素问》《伤寒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火热论”,以阐发六气病机,治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因刘氏家住河间,故这一学派又称河间学派。张元素在《内经》、《金匮》、《中藏经》及钱乙小儿“五脏辨证”启示下,以脏腑的虚实寒热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因张元素为易水人,故后世称之为易水学派。而后,李杲继承发展了元素之学,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又自成补土一派。张从正私淑河间之学,但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用汗吐下三法以治病,而成为攻邪一派。刘完素的三传弟子朱丹溪,其学术受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观点,探讨内伤杂病证治,悟出“阳有余,阴不足”的道理,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要泻火,还要养阴,遂开后世滋阴一派之先河,其师承授受,又形成丹溪学派。到了明代,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方面,尤其重视先后二天,在肾命门水火的认识上发挥尤多,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若薛己、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家及其门人,形成了温补一派。明季末年,温疫病广泛流行,用伤寒法治之罔效,以吴又可为开创,叶天士、吴瑭为中坚的一派医家,侧重于温病温疫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温病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这七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脉络,在此能够清楚地看到祖国医学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演变的。除此之外,另有一些医家,虽在学术上颇有贡献,然未有明显的学派倾向,若孙思邈、钱乙、陈自明、缪仲淳、绮石、喻昌、张石顽、张志聪、吴师机、王泰林、王清任、唐宗海、张山雷、恽铁樵等,与七大学派诸家共同形成了中医学丰富多彩的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任应秋,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
¥18.6¥5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3.9¥39.8 -
中医基础理论
¥10.3¥19.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1.9¥5.0 -
小儿推拿秘旨
¥3.3¥9.0 -
中华医药学史
¥12.3¥3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30.1¥70.0 -
中医诊断全书
¥17.7¥59.0 -
中医手诊图释
¥9.8¥2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3.3¥38.0 -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
¥29.9¥46.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金匮要略
¥15.4¥48.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本草纲目
¥22.8¥76.0 -
针灸大成
¥24.1¥65.0 -
救护指南
¥3.5¥10.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丹溪心法
¥2.5¥12.0 -
医生无法告诉你的不生病的智慧
¥17.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