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中国教育寻变李建平

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中国教育寻变李建平

1星价 ¥54.6 (7.0折)
2星价¥54.6 定价¥7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1993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9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04199386 ; 978-7-5041-9938-6

内容简介

  2014年教师节前夕,首届基础教育重量教学成果奖揭晓,北京十一学校以“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获特等奖。此前,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荐其教改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纷纷报道北京十一学校改革。  为什么是北京十一学校?这所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它的经验能否复制?  在北京十一学校进行变革的关键四年里,以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名的资深记者李建平沉浸在校园里,记录下这场少为人知,看似静悄悄,实则惊心动魄的改革的诸多细节。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未来的人,都能从该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一群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执着、力量与智慧,想象中国教育的未来图景。

目录

引言

卷一·改革真的来了

**章 大变革的前夜

第二章 学校转型的伟大发端

一场靠前的大“折腾”

一场意味深长的告别

新教室,带来了什么

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挑战千年的传统

卷二·改革进入深水区

第三章 转型,教育的专享出路

撬动学校转型的强大杠杆

少有的“操刀手”

给学生一张幸福的课程表

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第四章 学校转型的严峻挑战

理想与现实梦魇般的冲突

发现了真实的教育

拿什么填补你缺失的归属感

第五章 组织变革与制度重建

“走班”的路上破冰前行

由“管理”到“服务”

放逐与回归

管好自己就能飞

第六章 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

走出“双轨”的尴尬

教师角色:不可逆的转型

发现学科教师的神圣使命

谁在悄悄影响学生

第七章 学生的内动力从何而来

按下你的动机按钮

唤醒心中的“巨人”

认识你自己

生长的力量势不可当

第八章 教育如何实现个别化

调整视角:面向那一“个”

调整策略:针对每一“个”

调整管理:为了不一样的“个”

“个”变得越来越不一样

第九章 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何而来

放手的困惑与挣扎

无处不在的“规划”

一次全新的体验

跳出小学段看小学段

第十章 新课程观魅力何在

找回失落的课程价值

校园里的枣林村书院

学校无处不是课程

第十一章 评价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抓住过程性评价这一“牛鼻子”

诊断的科学运用

评价“大法”简单易行

第十二章 改革,高三不是禁区

高三复习悄然变脸

高三是生活

高三是陪伴

这一届有点儿不一样

卷三·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

第十三章 新教育形态惊现校园

生态重构: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学习重构:不一样的认知体验

关系重构:要有看得见的平等

生活重构:造就有公民特质的校园生活

第十四章 重新定义学校

把学校办得更像学校

学校是学生的

办一所让人舒服的学校

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

第十五章 找回教师的职业幸福

穿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建立追求真理的场所

不重复,就不倦态

幸福感由心态来决定

卷四·因何走到了这里

第十六章 教育变革的成功因素

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教育进步的文化变革

教师是**推动力

对话:变革之道

突破天花板的力量

走出路径依赖

卷五·改革,仍在路上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想了许久、许久,坦白地说,他们不敢——尽管思想上有些松动,行动上仍然不敢,因为讲练是*有效、*保险的办法。如果课堂乱了怎么办?学生成绩下来怎么办?而如果不改,形势逼人,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年级主任田俊急得嘴上直起泡,可又不能用行政命令,因为这不是十一学校的文化。“我们是不是聊一聊哇?你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想法?你需要什么支持?”他每天能做的就是追在老师后面“问候”,在一遍遍的“问候”中,在一次次与老师的聊天儿中,他不断地启发、引导、鼓励老师敢于放手。  高一语文老师雷其坤率先破冰,“学习任务书”应运而生。任务书按照单元设计学习任务,学生课前在“学习任务书”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课堂上,教师不再追求讲授知识的精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沉闷的天空终于透出了一点儿亮光,大家的脸上也有了一丝笑容。  紧接着,数学老师李久权也尝试着放手,上课学生不会解题时,他反复告诫自己:“不要提示,不能提示!”他知道,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杆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没想到,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了多种方式解题,思考的深度超出了老师的预期。虽然这样的课看起来磕磕绊绊,不那么顺畅,不那么完美,但是,学生敢说了,会思考了,这一下子坚定了李老师的信心。这一天,对于李久权老师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向着理想的境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没多久,生物学科也有了突破,王春易老师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单元教学,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同时,精心设计了学习规划书,把一个单元包含哪些内容、安排几课时全部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划,自主学习新的知识。上课基本是做实验,讨论、研究有价值的问题。  很快,变革的脚步走进了渴望变革、渴望解放的一间间教室,语文老师南红英尝试阅读“不设限”,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质、*“前沿”的文本。秦建云老师尝试整体设计大单元教学,从教材中梳理出32个问题,开学初就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课上不讲那么多题,而是提问题。“教书20多年,一直坚守着课堂规范,每一步一定要按照流程走,丝毫不敢改变。现在,终于敢于舍弃一些,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调整课堂的流程,这是我的一个突破。”语文老师闫存林脸上露出了释然的轻松。  过完国庆节长假,上班**天,高二年级主任田俊碰到刚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王春易老师后问:“怎么样?”“哎呀!我的收获可大了。”王春易老师异常兴奋,“我发现他们教改的思路与我们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我们的硬件设施比他们还要好。但是,我们太过于强调形式,比如,桌椅摆放要整齐、作业格式要一致,等等。”王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打开电脑让田俊老师看美国学生做的细胞模型。  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王春易老师的思路进一步打开。进入12月份,生物教学的变化更为可喜,学习细胞时,教室成了美丽的细胞世界;学习发酵时,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酵……  2011年1月22日,王春易老师在期末总结会上发言,激动地描述着这种改变:“学案成为有效预习的帮手,单元整合、预习、讨论、梳理框架图,每个人都在动,都忙得不亦乐乎。过去,我总认为:‘我不讲学生怎么可能会呢?’我教了20年生物,**次让学生做细胞模型,有水果的、橡皮泥的,可形象了。放弃了熟悉的教案、精美的板书、完整的课件、流畅的讲授,究竟有什么收获呢?我是一个特别追求完美的人,我不能忍受不完美,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满身泥泞,一点儿也不完美……”王春易老师哽咽了,说不出话来,会议出现了短暂的冷场,会议室里安静极了,几乎可以听见每个人的心跳,坐在前排的夏静老师握紧拳头用力喊了一句:“我们上路了。”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候,许多老师的眼圈都红了。在改革的艰难岁月里,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互相鼓舞,相互搀扶,心靠得很近、很近。  ……

作者简介

  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Ⅱ——解析新难点》等。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