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5362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100153621 ; 978-7-100-15362-1

本书特色

法国符号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瓦的成名之作。 卑贱是生存主体的一种状态,是对付外部威胁物的反抗。卑贱物能引发主体的恐怖,激起痉挛和呐喊,甚至排泄。在卑贱引起的恐怖中,俗人排泄的是污秽,文人吐出的是文字。而文学作品拥有一种剖析性乃至破坏性,掌握着一种史诗般的权力,历代伟大的文人都是实现这个权力的典范。克里斯蒂瓦从精神分析理论、宗教历史考察和当代文学经验等方面着手,试图揭示卑贱穿越文学记忆,用恐怖实现其整个权力的秘诀。

内容简介

何为卑贱?它存于主体还是客体?人的卑同感从何而来?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来自社会,或是来自历史?它为何像幽灵一样纠缠不休?对诸如此类问题,作者朱莉娅·克里斯蒂瓦试图运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其奥秘。她的方法令人想到拉康,当然又有别于拉康。全书分十一章介绍了卑贱的来源、人类心理上害怕什么、从精神的角度肮脏和污秽的含义、圣经憎恶的符号学、除去世界的原罪、塞利纳:既非喜剧家也非殉道者、痛苦与恐怖、糟蹋我们无限境界的女人、非犹太毋宁死、在开始和无限之处、恐怖的权力。本书从卑贱的原分析人类对于肮脏、污秽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再来分析一些现实中人名认为恐怖、卑贱的东西的根源,*后归结于恐怖的权力的精神世界。

目录

**章 论卑贱
第二章 害怕什么
第三章 从肮脏到污秽
第四章 憎恶的符号学
第五章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除去世界的原罪)
第六章 塞利纳:既非喜剧家也非殉道者
第七章 痛苦与恐怖
第八章 糟蹋我们无限境界的女人
第九章 非犹太毋宁死(Juivre ou mourir)
第十章 在开始和无限之处
第十一章 恐怖的权力
展开全部

节选

  这个诗学的净化,这个哲学的小妹妹,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与哲学相对抗,互不相容,如今她使我们远离纯洁,远离长期以来主宰现代代码的康德式道德。该道德更忠实于某种禁欲的柏拉图主义。众所周知,康德通过“格言的普及”,在《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本原则》或《论美德的理论》中,主张一种“伦理学体操”,通过觉悟使我们成为主宰肮脏的主人,并且通过这种觉悟成为自由的人,快乐的人。  而黑格尔则相反,他更坚持怀疑论立场,从某方面说更是亚里士多德派立场。黑格尔摒弃主张消除肮脏的“强词夺理”,他认为肮脏是带根本性的东西。也许是想与希腊城堡遥相呼应,他所看到的伦理学就是行为的伦理学。然而面对那些美丽的灵魂,面对那些在空洞形式的构建中寻找纯洁的美学灵魂,黑格尔显然并没采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式和狂欢式净化。正是在历史的行为中,耶那的主人看着基本的不洁在消耗;这个不洁实际上就是性的不洁,其历史的终结便是婚姻。但是——也就在这里,先验唯心主义忧郁地结束——于是欲望(Lust)经过这种规范化逃避卑贱的动物性(Begierde),陷入了忧愁与无声的平庸之中。这是怎么回事?黑格尔并不把肮脏指责为理想式觉悟的一种外化;他说得更为深刻——也更为隐讳——他认为肮脏能够也应该在社会历史的行为中自我消除。如果说黑格尔在这一点上与康德有分歧,但在谴责(性欲的)不洁上倒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赞同康德将觉悟远离肮脏的努力。但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正是这种肮脏构成了人们的觉悟。肮脏在走向思想的路途中被逐渐吸收,除了变成觉悟的负面,即交际与言语的缺乏之外,它还能变成什么呢?换句话说,肮脏在婚姻中消解,变成……忧郁。在这一点上,它倒是没有过分远离自身的逻辑,即成为话语的一道边界:一种沉默。①  显然,分析家在沉默的深渊中与忧郁的幽灵擦肩而过,这种忧郁正是黑格尔在性欲标准化中所看到的。这种忧郁对他来说尤其明显,因为他的伦理学非常严谨,他的伦理学,在西方都这样,建立在先验唯心主义残余之上。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下列观点,即弗洛伊德的立场是二元的、具有溶解力的,能使这些基础偏离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使分析的忧郁性沉默飘飞在奇怪与外来的话语之上,这种话语实际上通过模仿恐怖、热情或狂欢的方式来打碎语言交际(由被理解的一种知识和真理组成),它与语言比较疏远,而与韵律和歌曲更加亲近。在阉割的分析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因素(据说是判明身份的)。另外,分析家的解释言语(而且不仅仅是它的文学和理论双语现象)还须感受到这一点才能成为分析性言语。针对过度忧郁中自我认识的纯洁,只有分析性陈述的“诗学”偏离能证明卑贱的邻近,证明与卑贱共处,证明卑贱的“知识”。  总而言之,我想到了身份辨别,它完全是分析家面对分析主体的模仿(转移和反转移)。这种身份辨别能够使分析主体与那个破碎的东西连到一起,正是它使分析主体难受,心似荒漠。它能够使人后退,一直退到话语的断裂中,退到让人听到的情感中;它能够给言语裂缝加上节奏,把碎裂的言语连接(这是否就是“提高觉悟”?)起来,而言语本身却因背离了它的卑贱意义而感到忧郁。倘若有某种分析的享受存在,那它就在这里,在这个完全诗学的模仿之中,它穿过言语的建筑学,从一般病理学形象走向逻辑和幻想的联结。用不着将语言生物化,只需通过表述将分析言语从身份辨别中分离出来,若取该词的较强的意思,分析言语是一种“自我体现”的言语。只有在这个条件下,言语才带有“净化的”性质:让我们这样理解它,分析言语对分析者也好,对分析主体也好,并不等同于一种净化,而是一种辅佐卑贱或反抗卑贱的新生。

作者简介

  [法]朱莉娅·克里斯蒂瓦(1941-),原籍保加利亚,后入法国籍。著名符号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罗朗·巴特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符义分析》、《诗歌语言革命》、《疯狂的真理》、《语言这个陌生人》等。    张新木,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全文学奖翻译奖。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符号学与法国文学。出版译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论诱惑》、《模糊性的道德》、《文学的政治》、《景观社会》等40余部,教材及编著1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出版专著《法国小说符号学分析》与《普鲁斯特的美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