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32812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328页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113281236 ; 978-7-113-28123-6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第2章高铁车站规划。第3章车站功能与流线。第4章车站的造型、空间与环境。第5章车站现代技术运用,包含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电气设计等。第6章专项设计 。包含幕墙设计 、金属屋面设计、室内设计、景观照明设计 、特殊消防设计 。第7章车站交通的适应性及可持续化。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交通土建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并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国外铁路车站发展历程
1.1.1 萌芽期
1.1.2 发展期
1.1.3 衰退期
1.1.4 复兴期
1.2 中国铁路车站发展概述
1.2.1 移植期
1.2.2 探索期
1.2.3 转型期
1.2.4 繁荣期
1.3 高速铁路车站的特征与属性
1.3.1 主要特征
1.3.2 基本属性
1.4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速铁路车站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1.4.1 车站发展战略指引
1.4.2 以问题为导向实现车站的再发展
2 高速铁路车站规划
2.1 车站规划的基本内容
2.1.1 车站分布与规模
2.1.2 铁路枢纽内车站分工
2.1.3 车站区位规划及选址
2.1.4 车站与城市交通系统
2.1.5 车站建筑与城市文脉
2.2 车站规划的主要原则
2.2.1 基于铁路需求的规划原则
2.2.2 协同城市空间发展的原则
2.3 车站规划的设计策略
2.3.1 城市功能引导
2.3.2 区域交通规划
2.3.3 区域城市设计意象及基本模式
2.3.4 区域城市设计导则
3 高速铁路车站功能与流线组织
3.1 车站规模及影响因素
3.1.1 客运量及其影响因素
3.1.2 聚集人数及影响因素
3.1.3 车站规模的确定
3.2 车站站型分类及选择
3.2.1 站型的影响因素
3.2.2 站型分类
3.2.3 站型选择
3.3 车站功能与布局
3.3.1 总体功能构成及布局
3.3.2 站前广场
3.3.3 站房建筑
3.3.4 铁路站场
3.4 车站交通流线组织
3.4.1 流线构成及主要特征
3.4.2 区域交通流线组织
4 高速铁路车站空间形态与环境
4.1 空间与环境的内外影响机制
4.1.1 外部空间影响因素
4.1.2 内部空间影响因素
4.2 外部空间形态生成
4.2.1 车站建筑形态的发展演变
4.2.2 车站建筑形态的人文意义
4.2.3 外部空间形态设计方法
4.2.4 空间形态再发展
4.3 内部空间环境营造
4.3.1 畅通交通环境
4.3.2 倡导生态环境
4.3.3 营建文化环境
4.4 空间环境细部表达
4.4.1 细部构成及表现
4.4.2 细部设计表达方法
5 高速铁路车站结构技术与选型
5.1 结构与建筑形态
5.1.1 车站建筑结构设计原理
5.1.2 车站形态结构设计逻辑
5.2 车站结构设计
5.2.1 车站空间结构体系及特征
5.2.2 大跨度屋盖结构技术
5.2.3 结构安全设计
5.3 特殊结构技术应用
5.3.1 铁路桥梁与站房结构共建技术
5.3.2 清水混凝土雨棚结构设计技术
5.3.3 结构安全健康监测技术
6 高速铁路车站机电保障运营系统
6.1 车站给排水设计
6.1.1 给水系统
6.1.2 污废水系统
6.1.3 雨水系统
6.1.4 水消防系统
6.1.5 车站给排水设计的特点
6.2 车站暖通设计
6.2.1 冷热源系统
6.2.2 输配水系统
6.2.3 空调末端系统
6.2.4 通风系统
6.2.5 防排烟系统
6.3 车站电气设计
6.3.1 供配电系统
6.3.2 照明系统
6.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6.3.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7 高速铁路车站公共安全措施及绿色建造技术
7.1 车站公共集散安全
7.1.1 特殊消防安全
7.1.2 防卫及防疫安全
7.2 绿色车站建造
7.2.1 集约土地和空间资源
7.2.2 自然能源利用
7.2.3 综合节能技术
7.3 先进技术应用
7.3.1 低碳建造技术
7.3.2 智能化信息技术
8 高速铁路枢纽协同城市发展
8.1 高速铁路枢纽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8.1.1 融入城市空间环境发展
8.1.2 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8.1.3 协同城市综合功能发展
8.2 高速铁路枢纽引导区域城市发展
8.2.1 TOD理论本土化转型
8.2.2 枢纽协同城市发展模式
8.2.3 高速铁路枢纽引导城市发展策略
8.3 高速铁路枢纽建设实践
8.3.1 突显活力的场所空间
8.3.2 换乘便捷的公共交通
8.3.3 多元融合的城市触媒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贾坚,1963年1月出生,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兼轨道交通建筑设计院院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现代客运枢纽分会副会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地铁及地下工程、交通枢纽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10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工程项目,获省部级以上设计奖20余项,其中包括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工程勘察一等奖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其中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0余篇,申请并获国家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参编规范5种,撰写出版《城市地下综合体设计实践》《上海地铁监护实践》《高铁车站》等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