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乡建手记 一个乡建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

乡建手记 一个乡建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

1星价 ¥44.9 (6.6折)
2星价¥44.9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277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4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20727761 ; 978-7-5207-2776-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农村基层工作者 2.社区志愿者 3.温铁军教授影响到的读者本书是温铁军团队成员的作品。因为作者或主导或参与了新乡村建设的各项探索,所以书中对于翟城试验、“梁中心”、社区大学、爱故乡计划等新乡村建设的回顾全面详细,作者以中西比较和城乡互看的整体视野重思得出的观点也更加的犀利,切中要害。

内容简介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改革杂志社做记者开始,邱建生就参与了新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不多的几个经历了新乡村建设整个过程的人之一。本书回顾了二十年中新乡村建设的发展,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能以中西比较和城乡互看的整体视野重思内在于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的乡村建设,描述了民间那些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使容易被忽略的那些很难进入正史的社会改良活动呈现出来。

目录

推荐序 温铁军/周立

**章 百年乡建,上下求索:乡村建设与中国现代化

1.西方资本的积累与现代化作为话语

2.乡土社会的百年困境

3.知识分子的百年主体性危机

4.乡村建设作为手段:一个世纪的梦想与实践

第二章 新乡村建设的问题意识与缘起

1.新中国的工业化实践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巩固

2.地方政府“公司主义”与“三农”问题深化

3.城市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

4.消费社会与人的异化

5.到农村去:知识分子的主体性表达

第三章 新乡村建设的展开与现实矛盾

1.教育的异化与乡村建设人才培养

2.合作作为目的: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的困境和希望.

3.农村的文化与精神重建:组织和教育作为手段

4.生态农业的实践忧思:城乡互助与生态安全的视野

5.工农社区大学:以教育创新和文化权利为视野

6.社会倡导与平台建设:论坛作为手段

7.从乡村建设到爱故乡、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 人作为基础:新乡村建设参与者分析

1.当思想碰上泥土:自由主义与重农主义的合流

2.知识农村化: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

3.乡村的力量:农民的主体性问题

4.政府角色:下不去的农村

第五章 生存与发展:新乡村建设的社会关系分析

1.国家政策变化与新乡村建设的空间变化

2.新乡村建设的媒体关系

3.物质是基础:新乡村建设的经费问题

4.新乡村建设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中,农村作为这一文明的承载者,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特质,这些文化和精神进一步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这种性格是我们中华文明有别于其它早期文明能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农村的这些文化和精神特质,我试着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简单说明。 (一)敬畏自然,天人合一 华夏祖先的智慧,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中体现得*为淋漓尽致,直到现在,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认知和追求。这一智慧在近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与人类渐行渐远,而面目模糊。但是在我国广大的乡土社会,由于农业生产仍然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人们千百年来在与自然的实践互动中形成的敬畏之心,尽管也受到现代商业文化的侵蚀,但仍然跳动不息。实际上,现在被很多人斥之为“迷信”的一些行为,如拜土地公,农历初一、农历十五烧香敬天,都可以看作是人们在意识深处对不可知的天、自然的敬畏。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上,则成为约束人们某些行为的一种准则,这种准则发乎于心,具有更大的效用。 (二)质朴无华,率真求实 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什么是人类的本质,他用了四个字:见素抱朴。在今日社会,我们可以在哪里寻找到*接近人类本质的人群呢?显然,大家不约而同的答案是:农村。小农的自给自足经济是我国农耕社会的主要特点,长时间以来,人们在有限的半径内发生有限的商业往来,更多的,是熟人之间的情谊往来,以及与土地和自然的情感互动。农村地区的这种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特点,铸就了农民质朴无华的品质。也有人以农民的这种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特点来说明农民目光短浅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这也是农民不尚空谈、讲求实在的原因。人们春天洒下种子,只有辛苦耕作、用心管理,才能迎来秋天的收成。农村社会的务实作风,大多是从这种劳动体验中习得的。 (三)守望相助,平等友爱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没有衰竭的一个核心,是人们的互助本性。这一点,可以在农村社会得到有力的证明。在人类社会早期,不管是狩猎阶段,还是农耕阶段,人们只有互相配合,彼此帮助,才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生存下来,互助表现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耕文明的发达,互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在村庄大大小小的事务中表现出来,*典型的是对于农民来说*大的工程——盖房。20世纪以前农村盖的房子,普遍是在很少现金交易的情况下盖起来的,只有大师傅和木匠的工价是以现金结算的,大部分的材料和劳务支出,则多以互帮互助的方式来进行,人们不用花多少钱,即可盖出一栋像样的房子来。所以过去人们日子过得尽管紧巴巴的,却可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这与农村社会“守望相助”的传统密切相关。另外,与农民生产活动相关的,如农村水利建设,也离不开大家的合作互助。乡土社会的这种互助精神,是维系社区良性运转的重要基础,既节省了社区的货币支出,又提升了社区的社会资本,久之,也就自然形成了乡土社会平等友爱的氛围。 (四)明辨是非,良心未泯 由于受到外物的干扰较少,长期在乡土社会生活的人们,其欲望也相对较低,这使他们能保持良心的清明,对是非有敏锐的洞察。在前几年的“小悦悦”事件中,十八位从小悦悦身旁经过的人,只有那位从农村走出来的阿姨抱起了她;还有车下救人的农民工;在街头捡到巨款交公的乡下老奶奶;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在被问及为什么会这样做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本能”两字。是的,当他人遇到危险时出手相救,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不需要什么心理活动的。这种本能在经济发展中被逐步从人们身上剥去,而乡土社会正是这一本能的守护者。 (五)勤劳节俭,自食其力 农业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人们追求舒适生活的本能使各项科技发明成为可能,有一天,脑力劳动将消灭体力劳动,而人类将在舒适中获得自由。这似乎是人类发展的一条理想路径。果真是如此吗?不然。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使人之成为人的必要条件。他这里所指的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尽管与自己的本能(追求舒适)相悖,农民不得不参与体力劳动才能得到饱足,但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农民却因此形成了热爱劳动的品质,用我的家乡话来说是“闲不下来了”。这种品质恰恰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人类在劳动中获得尊严和自由,农民长期与自然为伍自食其力的劳动是对人之成为人的*好注解。此外,节俭也是乡土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德,现代人用“穷怕了”一句话来概括农民为何如此节俭,尽管道出了一部分事实,但有辱这一美德,实际上,节俭更多地是农民对自己、对他人劳动所得的尊重,也是其对上天的某种敬畏和感恩。 (六)不以物喜,乐天知命 尽管农村社会一直以来并没有停止过对物质的追寻,人们劳作、经商、读书求功名,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过更好的生活,但这些追求多是合理的有限的追求,少有贪婪的成份。长期以来,那些吝啬贪心的商人在农村社会是不被尊重的,农村的价值对这些人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倒是那些安贫乐道之人在农村享有极高的地位,往往也是农村教育后代的榜样。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处境抱持一种“乐天知命”的态度,处境好则心怀感恩,不好也不怨天尤人,这种乡土社会自然形成的特质实在是一种较高的道行,是那些饱读诗书、功成名就之人毕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农民受教育不多,却能在生活中将之自然演绎出来。

作者简介

邱建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海峡社会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爱故乡计划发起人。邱建生是新时期*早从事乡村建设的一批人,自2000年开始,就跟随温铁军教授从事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等知识的在地化实践。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