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05316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6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20531689 ; 978-7-5205-3168-9
本书特色
唐太宗通过对传统的民本思想集萃式的理论加工和面向实际的政治实践,把民本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重民政策在唐初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为开创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历史现象说明:民本论不是君主政治的对立物,而是统治思想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本书以史为鉴通过介绍唐太宗的人生经历,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努力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继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贞观年间的“君道”和“治术”是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两份珍贵政治文化遗产。他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他主张治国以静,立君为民,以农为本;他以古为镜,重视修史;他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他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他修订法律,健全法制;他提倡周公、孔子之道;他对待少数民族采取“绥之以德”“爱之如一”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一手启动了大唐盛世之门。在他统治时期,政绩可圈可点。他的某些政治理念与作为超过了前人,实可为中华政治作万世师表。
目录
前言 帝王楷模
一、正确处理君民关系的典范
二、正确处理君臣关系的典范
三、成功治国理政的典范
**章 “览前王之得失”
一、以古为镜,重视修史
二、重视对当代史的撰述
三、前王得失,在身龟镜
第二章 “为国者要在安静”
一、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二、以民为本,静以抚之
第三章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一、广开才路,惟求其材
二、才德兼备,任贤致治
第四章 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一、求谏纳谏,兼听纳下
二、健全封驳与谏官制度
第五章 偃武修文尊儒崇经
一、提倡周公、孔子之道
二、兴礼制乐与学校教育
第六章 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一、推行均田,奖励垦荒
二、兴修水利,义仓备荒
三、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第七章 修订法律 健全法制
一、修订律令,法务宽简
二、严以执法,不辟权贵
第八章 完善体制合理分权
一、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二、实行地方制度改革
三、改革完善府兵制度
四、分封的讨论与争议
第九章 民族团结和亲政策
一、德化远人,羁縻府州
二、尊重习俗,和亲吐番
结语 唐太宗治国论
一、以古鉴今
二、尊儒崇经
三、发展经济
四、完善政体
五、健全法制
六、民族团结
七、结论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唐太宗行政大事记
节选
唐太宗李世民是继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统治时期,政绩可圈可点,“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①他一手启动了大唐盛世之门。他的某些政治理念与作为超过了前人,实可为中华政治作万世师表。 一、正确处理君民关系的典范 唐朝建立后,如何处理好君民关系以实现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这是统治者必须解答,而且还要必须答好的政治课题。 唐太宗以史为鉴,明智地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②君主的地位系于国之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于民之苦乐。他从四个角度论证了民本论及贯彻重民政策的重要性。 其一,立君为民。 《尚书》中就有天佑下民而作君师说。立君为民,君为民主,这个思想一直是公认的“设君之道”。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①唐太宗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天之助民,乃是常道”②;古之帝王为政,“以百姓之心为心”③。天立君的目的是让他做民之主,为民之父母,因此爱民养民是为君之**要义。唐太宗赞同“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④的观点,他曾亲口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③这种思想在充分肯定天下应由君主一人主宰的前提下,承认君主必须为天下众生谋福利,必须以安定民生为政之大本,而不能利用权势地位谋取个人利益,更不能横征暴敛,剥夺民众,安享天下的供奉。君主“不恤民事”属失道之举,严重者将丧失为君的条件。天下为公、立君为民的“设君之道”,既是民本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又是论证有关的君主规范的主要依据。 其二,民养君。 《论语》中即有富民足君之说。这种思想有着古老的渊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①这是隋唐帝王论及重民政策时常引用的一句话。唐太宗深知“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②。民众是赋役之源,国家财政依赖民众,“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③。承认民养君这一客观事实,循着君主与国家、国家与财政、财政与社会生产、社会生产与民众的关系链,推及民众在君主政治中的基础作用,这是传统治国论中民本思想的基石。 其三,民择君。 在唐太宗看来,“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荀子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③这是自先秦以来获得大众共识的政治理念。唐太宗认为,民众是一支令人敬畏的政治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们把帝王君临天下比作以腐朽的缰索驭使六驾马车,随时会索绝马逸,车毁人亡,怎能不叫人心惊胆战?君主治民应该存高度的爱护与敬畏之心,在治理实践中要敬之畏之,谨之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中国古代社会,民众造反与弃君择君是王权再造机制中*重要的主观因素,是促进王朝更替和君主政治自我改造的主要动因。历史一再重现民众载舟覆舟的身影,使得唐太宗深刻地认识到:“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①治理民众问题事关国家兴亡、君主安危,所以是政治之本。这一认识是促使历代统治者认同民本论的主要原因。 其四,民归于君。 自先秦以来,君民一体就是民本论的主要论点之一。君有赖于民,而民归于君,二者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矛盾,又有和谐统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唐太宗君臣认为,“天下无不可理之民”,②治乱兴亡之机必须把握在君主手里。他根据自己在隋唐兴替之际的亲身体验,发现即使在天下动荡的时期,民众之中“欲背主为乱者”也极少,谋夺天下者更少。尽管天下大乱,民众仍然“思归有道”,可见导致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人君不能安之。”①民众*终要归顺于某个君主,谁实行王道仁政,谁就可以赢得民心,所谓“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②唐太宗还从历史的教训和亲身的体验中领悟到这样一个重要经验:“得民心者得天下”,“王者之兴,必乘衰乱”,③“天下嗷嗷,新主之资”。④当此之际,谁实行重民政策,谁就能夺取帝位,进而巩固政权。 P1-5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写作出版《春秋何以无道》《战国何以称雄》《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
小说家的假期
¥21.8¥5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5¥29.8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7.8¥29.0 -
旷古完人 王安石
¥14.7¥42.0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1.3¥4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7.6¥55.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8.4¥28.0 -
在彭德怀身边
¥6.6¥22.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战争
¥14.4¥48.0 -
三毛传
¥8.0¥38.0 -
梁晓声自述
¥15.4¥48.0 -
陶渊明传论
¥9.6¥26.0 -
民国漫画风范
¥13.3¥39.0 -
两宋人物
¥9.8¥19.2 -
最后的军礼-忆孙立人将军
¥10.0¥28.5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32.0¥68.0 -
胡适:努力人生
¥12.2¥38.0 -
孙传芳-北洋铁翼
¥9.9¥29.8 -
李白传
¥18.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