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

包邮从现象学到孔夫子

¥136.0 (8.0折) ?
1星价 ¥136.0
2星价¥136.0 定价¥17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265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30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100212656 ; 978-7-100-21265-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研究中西哲学的学者和本书从西方现象学谈到中国古代思想,以“西方哲学的转机”“现象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神与美”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书中随处闪现着思想的火花,激发读者在比较视野中,重新探寻中西文化的内涵。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通过审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不同特质的现象学以及其他几位现代西方思想者的学说,去揭示西方哲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所经历的方法上的转机。第二、三部分谈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机的确给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提供了新视野。对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的再解释,对于“时间”“语言”“象”等在中国古学中的体现方式的展示等问题上不同路径及新的理解可能的探讨等等。本书除了现象学还涉及到另外一些现代西方思想,例如:维特根斯坦、克尔凯郭尔和塔斯基,除了儒学外还谈到了道家,内容丰富,是一本极有学术价值的图书。

目录

序——中华古学的当代生命

**部分 西方哲学的转机
一 胡塞尔的意义学说及其方法论含义
1.意义和赋意行为的居中(被)构成性
2.意向意义与充实意义、意向作用(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
3.意义学说的方法论含义
二 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含义与问题
1.讨论“生活世界”的思想动机
2.生活世界的含义
3.意识到此生活世界的方式——先验还原
4.生活世界的构成域性
5.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中的问题
三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与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
四 德里达将闪烁在思想天穹
五 海德格尔的境界
1.海德格尔的人生境界——漫游于寻源的道路之中
2.海德格尔的思想境界——间隙(Riss)处的泉涌和入境
六 “Dasein”的含义与译名——理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线索
1.“Dasein”的含义
2.“Dasein”的译名——“缘在
七 本体论为何是诠释学?
1.古希腊时代”存在“问题的语言背景
2.人的实际生活经验
3.形式-境域的显示——实际生活本身的展示与表达
4.形式-境域显示方法的例子——对保罗书信的解释
5.《存在与时间》中的形式一境域显示例释
八 罗姆巴赫的密释学——引介二则
1.罗姆巴赫其人其说
2.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一书中译本导言
九 “想象一块红!”——维特根斯坦破除传统意义
理论的一例
十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
1.维特根斯坦图像论中的构成识度
2.海德格尔的象论
3.对比与总结
十一 关于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
十二 塔斯基对于“真理”的定义及其意义
……

第二部分 现象学与中国古代思想
第三部分 神与美
展开全部

节选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而且,罗姆巴赫达到这一步,并非出于体系的和一般的文化多元的见地,而是出自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自觉继承(他在其著作中多次细致地梳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乃至列维那斯的现象学脉络),并加以重大改进,因而能从“实体”“体系”达到“结构”,从“解释学”达到“密释学”,从意识分析、人的存在状态分析达到对于包括动植物与山河大地在内的总体存在的生成历史结构的境象阐发。他已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意义生成一维持的机制”(这是我的用语)的真实存在,“结构”从根本上讲就应该是意义结构。凭借这些进展,现象学的观察角度和开显能力又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在罗姆巴赫丰富多样的著作和思想中,就我目前的阅读和理解,密释学(Hermetik)似乎是他各条新思路的集中体现。它表达了这样一个超出了解释学(Hermeneutik)的新见地:在一切导致“效果历史”的“视域交融”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独特的、原本的、不顾其他一切关系的意义生成,因而可以说成是一种隐秘的、密封着的源头构成。毕竟,我们要先有了意义,有了意义之源,才能顾及这意义的视域及其交融,尽管这源头也必在境域中生成。罗姆巴赫有时将这样一个意源称作带引号的“我”,它不同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个体之“我”“主体”,因为它不再是“实心”的我,而只是一个构造意义世界的原生结构。就此而言,动物和植物也有这种“我”,因为它们也有充满意义的“我”。这样一个意义生成的独特机制进入了既非普遍化,又非特殊化的发生和悬临的状态,只能通过境象(Bild)来得到较合适的理解,不可用任何二值逻辑来规范。所以,它的“密释”,既意味着独一、密封,因为“几事不密则害成”,但又不是封闭和绝缘,因为它找不到现成界限来封住自己,所以是“非它”(Nichtandere)的。换言之,正是因为能够原初体认意义的密释构成,所以反倒能够体谅和尊重其他的原初经验,正如儒家的家庭-家族经验、夷夏之辨反倒能够促成“天下为家”的儒者境界,以及“怀柔”“来远”而非征服异类的文化间关系。这样一个密释学见地就将我们带到了古今文化开创者们,比如罗姆巴赫所列举的东西方的伟大哲人的原初经验中,展示了与一般的解释学经验十分不同的思想境界。它那种不可被观念表达的艰难,自区别又自缠绕的出神圆舞,鼓荡着“无自体”的“自生性”,让思想沸腾,让这境界与其他一切派生的、伪本原的哲理区别开来,令这类哲人表现出被原初经验击中了核心意识的非常状态。这是真正能成为江河源头的高山,有自己的雪岭、冰川与天气机制。不用提佛陀、老庄、基督、苏格拉底,只就那些离我们不远的西方思想家,比如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而言,他们都是具有真正的精神源头的思想巨人,大不同于那些只知做稀释化、叠床架屋化的概念化工作的哲学学者们。就拿海德格尔来说,虽然他有罗姆巴赫指出的局限(当然罗姆巴赫也完全承认海德格尔的关键作用和思想恩师的崇高地位),但他确是具有源头思想结构或密释学经验的大家。早期海德格尔提出的先于一切二元化分离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其“形式显示”,就带有密释学倾向,尽管海德格尔自己认之为是“存在论解释学”的。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与伽达默尔强调“视域交融”的解释学有重要的区别。为了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对话,为了进入西方哲学的主流话语,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这个要点上有所淡化。他提出了理解的前结构,但它*终是由个人的先行决断和生存时间的将来相度打开,本身并没有成为一个意义发生的完整结构,更没有获得“时代”和“世界”的意义。他于1930年经历了思想的转向,吸取了中国道家“知其白,守其黑”的见地,修正了他的真理观,从原来偏向“光明”和“开启式真理”的观点转向了强调揭蔽之前的“隐藏”“非真”的新思路。由此,他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屋”,批判了西方真理观和存在观在现代技术文化上的体现,包含了某种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机制。当然,他在这方面语焉而未详,也没有突破思想方法上的人类中心论。他批判了流俗人道主义的人类中心论,有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态关怀,但他的基本思考立场还是人类缘在的,即使在他谈“天地神人”四相共舞时,也是这样。所以他绝不会像罗姆巴赫那样谈论“动植物的世界”和“石头的世界”。……

作者简介

张祥龙,曾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世界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西方哲学笔记》《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