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包邮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76.4 (7.8折) ?
1星价 ¥76.4
2星价¥76.4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7868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25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100178686 ; 978-7-100-17868-6

本书特色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 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2、《从到》 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本书是第三卷,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它们。 中大哲学文库(第二辑):主要收录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任教师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亦适量收录本系退休前辈的学术论著,目的是集中展示中大哲学学科的学术成果,打造一批学术精品,展现“中大气象”,以更好地向学界请益,共同推进哲学研究走向深入。

内容简介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 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2、《从<春秋>到<荀子>》 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本书是第三卷,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它们。

目录

开篇辞 1 **讲 秦朝与法家的盛灭: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 4 **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 6 第二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 11 第三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 21 第四节 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赵高和李斯 35 第二讲 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 46 **节 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 47 第二节 “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 50 第三节 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54 第四节 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 59 第三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 68 **节 “过秦”的含义何在? 68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天人相与之际 72 第三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元深天端之时义 84 第四节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 90 第五节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99 第四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 107 **节 通三统和独尊儒术 107 第二节 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 119 第三节 天人感应 126 第五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 137 **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137 第二节 董仲舒的五行说 152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 155 第四节 类比法 160 第五节 深察名号的哲理 166 第六讲 佛教入华的哲理途径 180 **节 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 180 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185 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 206 第四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 218 第五节 《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225 第七讲 中国佛教的特征:《大乘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 235 **节 《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心论 235 第二节 天台宗哲理要点 257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要点 268 第四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一):金与狮子相、华严判教 279 第五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二):“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282 第六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三):(因陀罗网境界)法界[ 性]缘起和理事无碍 289 第八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 302 **节 周敦颐之前儒家哲理无天险可守 303 第二节 周敦颐其人其书及其佛道因缘大略 307 第三节 《太极图说》与道、佛的关系 314 第四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哲理意蕴 326 第九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二程 351 **节 二程与周敦颐和华严宗的关系 351 第二节 二程的理学 362 第三节 二程的理气说和格物致知说 377 第四节 二程理学的问题 382 第十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朱陆异同 388 **节 朱子生平简述 388 第二节 朱子学说简括 390 第三节 朱陆鹅湖之会 402 第四节 陆象山之心学撮要 410 第五节 心学之问题 416 主要引用文献 421 后 记 42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祥龙,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已退休),曾在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任教。研究方向:现象学、儒家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 已出版著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笔记》、《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家与孝》等。 译作:《致死的疾病》(与他人合译)、《精神的婚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