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反应过程与控制技术(精)/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系列/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

包邮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反应过程与控制技术(精)/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系列/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

¥142.6 (7.2折) ?
1星价 ¥142.6
2星价¥142.6 定价¥1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99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68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030719959 ; 978-7-03-071995-9

内容简介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PM2.5和O3的重要前体物,其减排与控制是实现PM2.5和03协同控制、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本书从污染排放及污染物类型的角度对VOCs污染控制催化过程与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重点阐述了脂肪烃、芳香烃、醛酮类、醇酯类、含卤索、含氮/硫、多组分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VOCs氧化整体式催化剂、工业VOCs催化氧化反应器和VOCs氧化协同控制技术。 本书适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化工研究生与专业人员使用,同时可供环保、工业、科研和设计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挥发性有机物简介 1
1.2 VOCs的危害 1
1.3 我国VOCs污染现状 2
1.4 VOCs排放标准与政策 3
1.5 VOCs减排控制技术 10
1.6 催化反应过程与控制技术 14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重点行业VOCs排放特征与污染物组成 16
2.1 石油炼制 16
2.2 有机化工 19
2.3 涂料、油墨、黏合剂制造 21
2.3.1 涂料 21
2.3.2 油墨 25
2.3.3 胶黏剂 27
2.4 化学原料药制造 29
2.5 橡胶制品 31
2.6 合成树脂 34
2.7 表面涂装 37
2.8 印刷业 42
2.9 制鞋业 45
2.10 电子制造 47
参考文献 50
第3章 脂肪烃VOCs催化氧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54
3.1 烷烃催化氧化反应 54
3.1.1 乙烷催化氧化反应 54
3.1.2 丙烷催化氧化反应 58
3.1.3 丁烷催化氧化反应 65
3.1.4 正己烷催化氧化反应 67
3.1.5 烷烃催化氧化小结 69
3.1.6 烷烃催化氧化展望 70
3.2 烯烃催化氧化反应 71
参考文献 72
第4章 芳香烃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80
4.1 苯 80
4.1.1 贵金属催化剂 80
4.1.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91
4.1.3 稀土基氧化物催化剂 98
4.2 甲苯 109
4.2.1 贵金属催化剂 109
4.2.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22
4.2.3 稀土氧化物催化剂 132
4.3 二甲苯 137
4.3.1 贵金属催化剂 137
4.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4
4.3.3 含稀土元素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52
4.4 乙苯 159
4.4.1 贵金属催化剂 159
4.4.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59
4.4.3 稀土氧化物催化剂 160
4.5 催化反应机理 162
4.5.1 Mars-van Krevelen机理 162
4.5.2 Eley-Rideal机理 169
4.5.3 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 171
4.5.4 混合氧化反应机理 174
4.6 总结与展望 176
参考文献 177
第5章 醛酮类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199
5.1 引言 199
5.2 甲醛催化氧化 199
5.2.1 贵金属催化剂上甲醛催化氧化降解的研究 199
5.2.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甲醛催化氧化降解的研究 202
5.3 乙醛催化氧化 205
5.3.1 贵金属催化剂上乙醛催化氧化 206
5.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乙醛催化氧化 208
5.4 丙酮催化氧 化212
5.4.1 锰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丙酮 212
5.4.2 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丙酮 214
5.4.3 铈基氧化物催化氧化丙酮 216
5.4.4 沸石分子筛和改性柱撑黏土影响研究 216
5.4.5 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丙酮 217
5.5 甲乙酮催化氧化 220
5.5.1 金属氧化物上甲乙酮的催化氧化 220
5.5.2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甲乙酮 222
5.6 总结与展望 224
5.6.1 总结 224
5.6.2 展望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6章 醇酯类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238
6.1 甲醇催化氧化 238
6.1.1 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甲醇 238
6.1.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甲醇 243
6.1.3 甲醇催化转化制甲酸甲酯 244
6.2 乙醇催化氧化 246
6.2.1 负载Pt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乙醇 247
6.2.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乙醇 247
6.2.3 乙醇催化转化 251
6.3 异丙醇催化氧化 255
6.3.1 Au基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异丙醇 255
6.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异丙醇 256
6.3.3 异丙醇催化转化 257
6.4 乙酸乙酯催化氧化 260
6.4.1 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乙酸乙酯 261
6.4.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氧化消除乙酸乙酯 263
6.5 乙酸丁酯催化氧化 269
6.6 总结与展望 271
参考文献 271
第7章 含卤素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283
7.1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 284
7.1.1 氯代烷烃 286
7.1.2 氯代烯烃 291
7.1.3 氯代芳香烃 294
7.1.4 降解产物生成规律 299
7.1.5 副产物生成规律 303
7.1.6 副产物抑制策略 309
7.2 Cl-VOCs催化降解反应机理 312
7.2.1 Cl-VOCs催化降解机理 312
7.2.2 Cl-VOCs氯化反应机理 315
7.3 含溴挥发性有机物 320
7.3.1 溴甲烷来源 320
7.3.2 溴甲烷常见的处理方法 323
7.3.3 Br-VOCs催化燃烧 325
7.3.4 典型应用行业Br-VOCs催化燃烧 334
7.4 含氟挥发性有机物 337
7.4.1 F-VOCs催化燃烧降解 338
7.4.2 F-VOCs催化水解降解 339
7.5 总结与展望 342
参考文献 344
第8章 含氮/硫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365
8.1 含氮VOCs的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365
8.1.1 典型含氮废气的催化降解过程 365
8.1.2 典型腈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催化降解 368
8.1.3 典型胺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催化降解 375
8.1.4 其他含氮挥发性有机物的催化降解 378
8.1.5 总结与展望 380
8.2 含硫VOCs的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381
8.2.1 硫醇催化分解 382
8.2.2 硫醇催化氧化 389
8.2.3 硫醚催化分解 397
8.2.4 硫醚催化氧化 399
8.2.5 总结与展望 405
参考文献 405
第9章 多组分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412
9.1 多组分VOCs催化燃烧的反应原理 412
9.2 同种类VOCs混合的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414
9.2.1 芳香烃类 414
9.2.2 卤代烃类 415
9.2.3 醛/酮/酯类 417
9.2.4 小结 418
9.3 不同种类VOCs混合的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 419
9.3.1 芳香烃与烷烃/烯烃类 419
9.3.2 芳香烃与卤代烃 421
9.3.3 芳香烃和醛/酮/酯类 422
9.3.4 卤代烃和其他脂肪烃 425
9.4 多组分VOCs催化剂的选择与设计 426
9.5 总结与展望 427
参考文献 431
第10章 VOCs氧化整体式催化剂 434
10.1 整体式催化剂常用的制备方法 434
10.2 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 436
10.2.1 γ-Al2O3涂层的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 437
10.2.2 碳基材料涂层的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 438
10.2.3 金属氧化物涂层的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 439
10.2.4 无涂层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 445
10.3 陶瓷膜整体式催化剂 448
10.4 陶瓷泡沫/陶瓷纤维整体式催化剂 449
10.5 金属丝网整体式催化剂 450
10.5.1 不锈钢丝网整体式催化剂 451
10.5.2 铝丝网整体式催化剂 453
10.6 金属纤维整体式催化剂 453
10.6.1 不锈钢纤维整体式催化剂 453
10.6.2 FeCrAl合金整体式催化剂 455
10.7 金属泡沫整体式催化剂 456
10.7.1 镍泡沫整体式催化剂 457
10.7.2 铝(钛)泡沫整体式催化剂 457
10.8 VOCs催化氧化整体式反应器 458
10.9 总结与展望 461
参考文献 461
第11章 VOCs催化氧化反应器结构和设计 469
11.1 VOCs催化氧化反应器总论 469
11.2 VOCs催化氧化反应床层结构和设计 471
11.2.1 规整催化剂基本构型和参数 471
11.2.2 规整催化剂床层反应效率 475
11.2.3 规整催化剂反应床层的传质 476
11.2.4 规整催化剂反应床层的压力降 476
11.2.5 规整催化剂反应床层的传热 477
11.3 工业VOCs催化反应器的换热型式 480
11.3.1 常见换热器型式及特点 480
11.3.2 换热器选用基本原则 481
11.3.3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和设计 482
11.3.4 翅片管式换热器结构、流动与传热性能 489
11.3.5 板式换热器结构和设计 491
11.3.6 蓄热式换热器结构和设计 493
11.3.7 运用现代设计工具进行换热器设计 495
11.4 工业VOCs催化氧化反应器的加热方式 496
11.4.1 常见的加热方式 496
11.4.2 燃气燃烧加热炉结构和设计 496
11.4.3 电阻加热炉结构和设计 497
11.4.4 感应加热炉(电磁加热)结构和设计 497
11.5 总结与展望 498
参考文献 499
第12章 VOCs氧化协同控制技术 501
12.1 吸附浓缩-催化氧化VOCs 502
12.1.1 吸附浓缩-催化氧化技术简介 502
12.1.2 固定床吸附浓缩-催化氧化 502
12.1.3 转轮吸附浓缩-催化燃烧VOCs 504
12.1.4 吸附剂选择 506
12.1.5 催化剂选择 507
12.2 等离子体-催化氧化VOCs 508
12.2.1 等离子体氧化VOCs 508
12.2.2 等离子体催化氧化VOCs 509
12.2.3 连续模式等离子体催化氧化VOCs 512
12.2.4 循环模式等离子体催化氧化VOCs 516
12.3 光热协同催化氧化VOCs 522
12.3.1 光热协同催化氧化技术介绍 522
12.3.2 光热催化剂 523
12.3.3 光热协同催化氧化机制 527
12.4 光解协同催化氧化VOCs技术 529
12.4.1 真空紫外光解VOCs技术 529
12.4.2 真空紫外光解-催化协同氧化VOCs技术 533
12.5 臭氧催化氧化VOCs技术 537
12.5.1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介绍 537
12.5.2 臭氧催化氧化的机理 537
12.5.3 臭氧催化氧化常见催化剂 538
12.5.4 臭氧催化氧化VOCs的影响因素 541
12.6 液相吸收协同高级氧化技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绪论   1.1挥发性有机物简介   挥发性有机物,英文名称为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为VOC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目前,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对VOCs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如欧盟将VOCs定义为标准压力101.325kPa下,沸点不大于250℃的所有有机化合物[1];国际标准化组织将VOCs定义为常温常压条件下,能够自主挥发的有机液体和/或固体[2];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则是从光化学反应的角度将VOCs定义为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所有含碳化合物。我国主要从光化学污染和管控的角度出发,将VOCs定义为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相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按照VOCs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他化合物。除了按照结构分类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按照沸点将VOCs分为易挥发性有机物(very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SVOCs),一般还是统称为VOCs。   1.2VOCs的危害   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VOCs的大量排放。该类化合物由于常温下易挥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危害,尤其是对光化学烟雾、臭氧、细颗粒物、全球变暖等的贡献,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3]。   VOC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其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4]。首先,VOCs所表现出的毒性、致癌性和恶臭,危害人体健康。其次,VOCs可导致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眼睛的刺激作用特别强,且对鼻、咽喉、气管和肺等呼吸器官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并伴有头痛,使呼吸道疾病恶化[5]。很多VOCs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已经有大量的大气VOCs生物毒理和人群暴露的研究结果,所建立的166种大气有毒有机物名单中50%以上是VOCs。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人为源排放的VOCs在化学组分方面主要由苯系物(30%)、不饱和烃(21%)、烷烃(20%)构成,毒性VOCs的排放比重约占30%。因此,鉴于我国VOCs排放量大且具有较高的毒性和大气氧化活性,VOCs污染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1.3我国VOCs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是不乐观的、令人担忧。虽然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付出了空气质量衰退的代价。尽管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控制,但大气中以臭氧(O3)为特征的二次污染物浓度水平快速上升,监测到O3的大气污染水平已超过美国南加州地区的浓度。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已引起公众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升空气质量、保护人群健康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   VOCs是气态的有机物,其组分十分复杂,包括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物质。大气中一些高活性的VOCs相当于大气氧化过程的燃料,是大气氧化性增强的关键。许多城市和地区大气臭氧的生成都是受VOCs控制的化学过程,关注VOCs在臭氧生成的作用是很多VOCs研究的主要出发点。VOCs转化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在细颗粒有机物质量浓度中占20%~50%,VOCs转化及其对SOA生成的贡献是认识大气PM2.5浓度、组成和变化的核心[6]。   VOCs排放源非常复杂,从大类上分,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主要为植被排放、森林火灾、野生动物排放和湿地厌氧过程等,属于非人为可控范围。人为源大致可分为生活源、移动源、工业源[7]。生活源包括建筑装饰、餐饮油烟、垃圾处置、生物质焚烧、干洗、汽修等。移动源包括机动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以及非道路发动机排放。工业源VOCs排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基于VOCs污染全生命周期,可以将其归类于4个过程:含VOCs产品的生产过程,含VOCs产品的储存、运输和营销过程,以含VOCs产品为原料的化工生产过程,以及含VOCs产品的使用过程。具体如下:   (1)含VOCs产品的生产过程:如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化工等;   (2)含VOCs产品的储存、运输和营销过程:包括原油的转运与储存、生产过程油品(溶剂)的储存与转运,以及使用过程油品(汽油/柴油)的转运/储存/销售环节;   (3)以含VOCs产品为原料的化工生产过程:如涂料生产、油墨生产、高分子合成、胶黏剂生产、食品生产、日用品生产、医药化工、轮胎制造等;   (4)含VOCs产品的使用过程:如装备制造业涂装、半导体与电子设备制造、包装印刷、医药化工、塑料和橡胶制品生产、人造革生产、人造板生产、纺织行业、钢铁冶炼行业等,其中装备制造业涂装又涵盖所有涉及涂装工艺的行业,如机动车制造与维修、家具、家用电器、钢结构、金属制品、彩钢板、集装箱、造船、电气设备等众多行业。   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量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工业源是我国*主要的人为VOCs排放源,在工业源的四个产污环节中,含VOCs产品的使用过程的排放贡献*大。   人为VOCs排放源非常复杂,点多面广。区别于颗粒物、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传统大气污染物,VOCs由于具有挥发性,在使用过程与处理工序均可能造成排放。鉴于其具有独特的排放来源与排放形式,VOCs被逐步纳入环境统计或污染源普查等统计范畴[8]。   1.4VOCs排放标准与政策   我国VOCs排放量巨大,且对区域复合型污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控制VOCs排放在我国减少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改善城市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为标志,国家已经将VOCs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VOCs与SO2、NOx及颗粒物一并列为重点防控的污染物,并对未来五年我国VOCs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涉及VOCs法规的颁布要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大气环境管理的根本依据。为了进一步满足新的环境保护形势要求,从“十二五”起,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已着手抓紧制定相关行业VOCs排放标准,以及配套的监测方法、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等文件,“十三五”全面铺开,“十四五”VOCs已经替换掉SO2被列到总量考核。一些省市也开展了一些地方VOCs排放标准工作,如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省市。目前VOCs排放控制方面所依据的法律、标准与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对VOCs的治理要求进行了细化。   2.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文件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首次将VOCs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四项污染物之一。   (2)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函〔2012〕146号)。   (3)《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31号)。   (4)《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提出全面启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加强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   (5)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环发〔2014〕177号),针对排放量巨大的石化行业提出了综合整治方案。   (6)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及〈石化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指南〉的通知》(环办〔2015〕104号),对于石化行业综合整治中污染源排查、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发布指南。   (7)《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6〕217号),提出在重点行业通过实施原料替代和过程控制等削减VOCs排放量,达到2018年减排330万t。   (8)《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提出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十三五”期间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   (9)《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74号),提出大力推进石化、化工、印刷、工业涂装、电子信息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10)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7〕121号),明确提出2020年VOCs的排放量要在2015年的基础上减排10%的目标任务。   (11)《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对VOCs治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12)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9〕53号),针对VOCs治理中存在的无组织排放问题、治理设施简易低效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治理意见,以指导行业。   (13)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20〕33号),强调监测、执法、人员、资金保障等重点向VOCs治理攻坚行动倾斜,加强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协调配合,强调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及其他O3污染防治任务重的地区的工作。   (14)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解决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的通知》(环大气〔2021〕65号),要求开展重点任务和问题整改“回头看”,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废气收集、废气旁路、治理设施、加油站、非正常工况、产品VOCs含量等10个关键环节]开展排查整治,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十四五”VOCs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3.国家排放标准   涉及VOCs污染控制方面的标准规范修订工作持续推进,*新发布的《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2019)、《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4—2019)、《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2019)等国家标准,标志着VOCs污染管理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强调从源头、过程和末端进行全过程控制,强化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鼓励企业进行源头减排(表1-1)。标准中规定除排放浓度指标外,对源排放增加了去除效率的要求[当废气中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total hydrocarbon,NMHC)初始排放速率≥3kg/h或重点地区≥2kg/h时,应配置VOCs处理设施,处理效率不应低于80%];也明确了困扰行业已久的VOCs燃烧(焚烧、氧化)装置的含氧量折算要求;VOCs排放控制要求普遍加严,规定了重点地区的特别排放限值和无组织排放特别控制要求;标准中限值要求与措施性要求并重,兼顾行为管控与效果评定。   汽车涂装、家具制造、人造板制造、印刷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在加快修订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