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 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 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1星价 ¥162.2 (7.8折)
2星价¥162.2 定价¥2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052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23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22705224 ; 978-7-5227-0522-4

内容简介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大范围开展,我们日渐清晰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一带一路”沿线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编。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卷汇集了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伊朗等十四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研究成果,以理论探索、社区的主体性、遗产旅游的乡村影响、非遗名录与列入规则、乡村民间工艺、遗产化反思、口头传统的资源转化的实践与经验等七个专题,系统呈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的经验、举措与学术成果。由多国民俗学家及文化学者共同完成。

目录

一 非遗促进乡村振兴:理论探索 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 文化经纪与活态遗产培育:比利时豪特姆年市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相关问题 “丝绸之路”作为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系列项目的萌蘖与分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体化与乡村振兴——兼论“一带一路”倡议与民俗学研究新契机 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关于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二 非遗促进乡村振兴:实践与经验 “过去是迷信,现在不同了”:振兴越南北部偏远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身份——以越南安沛省文安县岱依族为例 吉兰乡村遗产博物馆:发展可持续环境的有效模式 通过论坛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泾川的西王母文化与公共文化的建设——以西王母信俗的田野考察为个案 三 社区的主体性与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的能动性与非均质性——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的互动为例 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乡村空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干砌石墙”为例 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 四 遗产旅游与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 作为乡村振兴活力源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返“生土”世界:生土建筑和乡村技艺的复兴——河南新郑裴李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 五 列入非遗名录对乡村的影响 韩国济州海女文化的遗产化与复兴 假面舞会、公众、传承人与社会行动者——作为非遗项目的苏洛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日本乡村小岛的九年 一个乡村和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 民间工艺与乡村振兴 亚洲四国乡村传统手工艺集群化发展策略的比较研究 乡村复兴视角下的彩绘蜂箱板:斯洛文尼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元素 主体互动与自由意志选择:非遗研培案例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布老虎艺术及乡村振兴计划 七 乡村振兴与遗产化反思 在传承和变迁的路上:两个村庄的“拔河”对比 论民间艺术、工艺品和纪念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乡关系——波兰视角下的思考 遗产化与民俗节日:怀柔的“敛巧饭” 八 作为资源的口头传统 话语转换:地方口头传统的“在地化”——以新余毛衣女传说为例 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古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 族谱叙事与乡村治理变迁——对18世纪以来山东大芹村吕氏的考察 九 非遗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借礼行俗”与“以俗入礼”: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考察 生态的生活方式:“非遗”活化再生的内生动力——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遗” 附录 会议简讯:“'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专业领域:神话学、民间叙事学。四川大学学士,辽宁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2006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