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96662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69页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39666242 ; 978-7-5396-6624-2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关于*平常生活的叙述,作者叶浅韵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充满了诗意。本书精选精美散文40多篇,书中有人对土地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展现了一幅西南高原上的风土人情画卷,充满原生的力量,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作的20余篇散文和游记。其中《四季竹丝湖》通过讲述竹丝湖这一普通湖泊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的贡献,以及对湖的景色描写,从侧面警示人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乡亲浓于酒》通过在异地偶遇皖籍老乡,描绘出一幅让人难舍难分的画面,表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中游记主要表现了对祖国的美丽山河的热爱和骄傲,散文类作品多为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富有情调和哲理。

目录

堇荼如饴
桂花闲落一径秋
来自故乡的标识
新*可爱的人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家有小姑
看不见的仇恨
祖母的秘密
长在心上的洞
燕子飞来
我们也曾是“冰花”少年
异国他乡丢了娘
我喊你爹的名字
有一种疼,叫作你以为他疼
西泽,有一个叫大咪咪鼓的地方
母亲病中略记
六斤
三头牛的彩礼
土豆
思念,寄往何处
头羊的故事
疼痛双腿上远去的芳华
温柔的天空
三人行,师偃
我妈喜欢
山间亦有鱼龙舞
母爱的硬度
昆明的冬天不寂寞
恨不相逢,一直未嫁
娘和她的土地
静听鸟语
我与彬的情感公约数
香案
那么帅的哥
问药
神秘黑皮包
摆白
孤独的嗅觉
沉重的托付
改天,究竟是哪一天
女巫的小聪明
再说宣威女人
花落几许人不知
告别骚年
不就是一只蚊子吗
展开全部

节选

田野上下,已经有人开始收割玉米了。我一时萌生出来的小冲动,丝毫没有瞒过妈妈的眼睛。她说,这些玉米是新品种,秆子没有一根是甜的。倒是脚下这些矮棵的猪草,村子里的人都掐回去,炒着吃,煮着吃,味道还不错。黄花香、苦马菜、小汉菜、灰苕菜、癞蛤蟆叶、缩筋草,它们正铺张地在玉米棵的脚下横行倒走。小时候,我的镰刀遇见它们,一把一把地收割进篮子里,像是收割满心满意的快乐。其中的一些野菜,我是吃过的,在城里的餐桌上,细细地咀嚼,即使是苦的,也能嚼出些甜味。那感觉竞与《诗经·大雅》中的“堇荼如饴”不谋而合。 堇荼是一种苦菜,与眼前这些生机勃勃的野菜,也许只是名字上的区别。它们都是源自大自然的救物主,饥荒时可用来饱腹,锦衣玉食时被用来识别新鲜。当一些走过的日子蓦然在某个时间点交集相遇时,就连甘与苦都像是对调了位置。 此时,我与妈妈悠闲地坐在地埂边上。过路的邻居递来一串葡萄,色泽诱人,我接过来,才想送到妈妈嘴边,忽然想起,妈妈是不能吃这东西的,马上又缩了回来。妈妈说:“你赶紧吃吧。”甜甜蜜蜜的汁液欢快地在我的舌尖上滑动,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对甜极度渴望的童年。是的,如今的甜蜜唾手可得。而眼前这些田野里的玉米秆子,却让我嘴里的甜蜜沾上了一些苦涩。 去年秋天,妈妈迅速消瘦九斤。她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长秋膘的时节,能躲过核桃、板栗和月饼们重重贴上来的高热量,真是不容易。秋天过去,妈妈已经瘦得连双下巴都不见踪影了。我开始着急起来,带着她去医院检查身体,血糖居高。连测数日,医生几乎可以判定妈妈得了糖尿病。 我不相信,妈妈也不相信。她对于每一次测量过后的数据都找一些借口,昨天怪吃了酒,前天怪吃了红糖鸡蛋。后来,但凡能对血糖有影响的食物都忌了,谨遵医嘱,再去检查,结果是相似的。我们开始对糖极度警惕起来。一些糖分含量较高的水果像是成了家里的敌人一样,被抛弃,被仇恨。 寻医,问药。辅助一些西医的药品,甚至还加入了民间的土法,终于把体重稳住了。我下班回家,一进门就看见瘦小的妈妈嵌陷在沙发里,睁着两只大眼睛像个孩子一样探询我今天的忙闲和心情。其中一只眼睛的黑眼球上已经蒙上一层雾了,医生说那是白内障,得等再严重一些做手术的效果才好。 晚饭后我泡了一壶茶。妈妈是爱喝茶的,我记得她年轻时常常喜欢在茶叶里放一块红糖。现在,谈糖色惧。民间给这种病取了个名字叫“富贵病”。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糖都吃不上,怎么会有人患上这种奢侈的病呢?居然尿糖了。我的妈妈,那些年在月子里都吃不上糖的我的妈妈! 我记得有一次,妈妈和奶奶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争吵。双方火气都很大,互相埋怨对方把几斤红糖藏到哪儿了。她们甚至都发了誓,说绝不可能偷偷藏到娘家去。那些红糖在好些年之后现身了,它们放在顶楼的一个小矮柜里,已经与柜子里的绵纸融为一体了。要知道,那些稀有的绵纸是留给爷爷的后事之用。长年咳嗽的爷爷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在他七十三岁那一年,丢下我们走了。爸爸想起了那一柜子的绵纸,打开,便成了一柜子面容模糊的心痛。 许多年后,她们都还在惋惜。妈妈得理不饶人,埋怨奶奶,说她在坐月子期间都没得吃几口红糖水。奶奶埋怨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害家里白丢了多少钱。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吃不上糖,家里有月子婆了,要去大队上打个证明,花上一块五毛钱,才有三斤红糖的供应。村子里的人为了得到点金贵的糖,想了许多办法。关于这些,我已经颇有些印象了。 在秋天收玉米的时候,镰刀挥过的玉米秆子留下好长一截立在土地上。我和小伙伴去找猪草,砍下一根玉米秆子,尝尝味道。遇上甜的,用牙齿剥开皮,像吃甘蔗一样,一根根吃完。一不小心,嘴巴皮也会被割破出血,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对甜的渴望。吐一堆渣子在脚下,吃下一肚子甜蜜,再背起小箩箩继续找猪草。我们*快乐的事就是在哪里能遇见一窝窝绿油油的嫩猪草,镰刀一挥,像刚吃过糖一样安逸。 收割完玉米,村子里的婆婆们把玉米秆子收了回去,用清水洗净,用铡刀把它们铡细碎了,又放进碓臼里舂,汁汁液液就舀在桶里,放进一口大黑锅里,煮啊煮,然后用纱布过滤。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剩下些混浊的液体了,再用文火慢慢熬制,一些淡薄的糖稀就成了。红褐色的黏液,它们被称作“糖”。女主人把它们装进一只土罐子里,密封,待家里有了用场时再拿出来。 因为工序麻烦,所得甚少,村子里只有少数几个勤劳的主妇愿意下此苦力。有时,村子里的娃儿被狗咬了,需要煮个糖水鸡蛋补血、压惊,就要端着小碗去讨点糖稀。我吃过那种糖,淡淡的甜味,总是让人意犹未尽,还不如我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砍根甜玉米秆子嚼痛快呢。 P1-4

作者简介

叶浅韵,原名魏彩琼,云南宣威人,1976年11月生。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读者》、《散文选刊》、《边疆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云南日报》等报刊。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提名奖、2013年中国散文年度奖、滇东文学奖等,已出版个人文集《陌上花开时》、《必须有那样一个人存在》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