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自由的时间之维: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导读/朱鹏飞

自由的时间之维: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导读/朱鹏飞

1星价 ¥27.9 (6.2折)
2星价¥27.9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4719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15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59471932 ; 978-7-5594-7193-2

本书特色

并没有什么得出新思想的逻辑方法,或者这个过程的逻辑重建。我的观点可以这样表达:每一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 ——卡尔·波普尔 他的著作充满了对意识的内在世界的猜测性的描写。他的哲学散文写得十分精彩,他的那种把思想的高度清晰同表达的优美结合起来的风格通过一九二八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费迪南·费尔曼 “回归柏格森”并不仅仅是说重新赞颂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是相应于生活和社会的变化,相应于科学的变化,在今天重新复活和扩展他的工作。柏格森自认为他使形而上学成为了一门严格的科学,这种科学能够在不断出现于世的新的道路上延续不止。 ——吉尔·德勒兹

内容简介

本书绪论部分介绍了柏格森的生平与思想体系,以及《时间与自由意志》跟柏格森其他五部主要著作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重点对《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涉及的三个问题进行了阐释:广度与强度之间的关系、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寄生自我与基本自我之间的关系。柏格森认为,广度适用于外物,强度适用于人的心理;空间在于广度,而时间在于强度;空间化的自我是社会化的寄生自我,时间化的自我则是个性化的基本自我,只有当寄生自我符合基本自我时,人才是自由的。但自由不可被定义,因为定义是空间化的,一旦用空间与广度来定义自由,自由就僵死了。《时间与自由意志》中的自由理论是柏格森伦理学思想的根基,后来在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柏格森将其发展为“开放道德”理论,思想出现了重大升华。

目录

绪论 柏格森的生平与思想体系

**节 柏格森的生平

第二节 柏格森的思想体系

1.以“绵延”与“直觉”为核心的生命哲学美学思想体系

2.两大核心观念:生成与体验

3.生命哲学美学集大成者

第三节 《时间与自由意志》与柏格森其他著作的关系

1.柏格森的六本著作

2.作为柏格森思想体系枢纽的《时间与自由意志》

**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详释

**节 什么是广度与强度·直觉的引入

第二节 两种不同强度:根深的心理状态、使用肌肉的努力

第三节 心理强度的变化

第四节 思想延展一:“美在绵延说”

第五节 思想延展二:审美的*高境界是使人获得道德自由

第二章 “意识状态的众多性”详释

**节 数目是空间并排置列且单一性的

第二节 区分两种众多性:空间与时间

第三节 纯一绵延与纯绵延的差别

第四节 基本自我与寄生自我

第五节 思想延展一:生命与绵延

第六节 思想延展二:本能与直觉

第三章 “意识状态的组织”详释

**节 动力论与机械论的分野

第二节 联想派的错误与自由意志之源

第三节 自由意志不可被决定

第四节 自由不可被界说

第五节 思想延展一:柏格森的自由观

第六节 思想延展二:从“封闭道德”到“开放道德”

第七节 思想延展三:神秘主义与“博爱”…………………………… 118

第四章 “结论”详释…………………………………………………… 125

**节 全书结论………………………………………………………… 125

第二节 《时间与自由意志》作为联结纽带…………………………… 126

第五章 结语………………………………………………………………… 130

**节 “柏格森热”消失的原因……………………………………… 130

第二节 柏格森的历史贡献……………………………………………… 132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柏格森的生平与思想体系 **节 柏格森的生平 1859年10月18日,一个犹太裔小生命在巴黎诞生。他就是日后在欧洲哲学界风靡一时的著名生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这一年是哲学史上不平常的一年,不仅仅因为柏格森来到人世,还因为另两位大哲学家也呱呱坠地,一个是先柏格森半年出生的胡塞尔,一个是两天后大西洋彼岸出生的杜威。 柏格森出生的时代与他日后的学术成长,显然有莫大的关联。当他年满周岁的时候,生命哲学美学的**位先驱者叔本华刚刚去世,这时狄尔泰也已经在着手撰写那部标志着其体验观萌芽的《施莱尔马赫传》了。狄尔泰与柏格森同为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体验说”,表明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已经在当时的欧洲哲学界受到质疑。柏格森出生两年之前,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出版,并招致了一场有碍风化的诉讼案。波德莱尔出版了著名的诗集《恶之花》,这本诗集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该书使波德莱尔提出的“以丑为美”“从恶中发掘美”的丑美说在艺术界轰动一时。在这样的时代哲学、文化背景下,我们很能理解,柏格森为什么那么偶然又是必然地走上了日后的彻底反绝对理性主义哲学的道路。 1859年还有一个很大的巧合,这一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书中公开宣扬进化论,而这一年出生的柏格森,成名以后的代表作正是《创造进化论》,这部名著被学术界普遍认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莫大的关联。 这是一个非理性主义思潮与进化论思想开始风起云涌的时代,传统绝对理性主义哲学已经开始受到非理性主义哲学与尚“变”思潮的强力挑战。 童年的柏格森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父亲是一位富有的波兰犹太家族后代,弹得一手好钢琴,有极好的音乐素养;母亲也出身于一个犹太家庭,祖籍英国,性情温和善良,*重要的是,她是一位虔诚的犹太教徒。父母亲对柏格森日后学术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一直到柏格森生命的晚年,这种影响仍然不断显现。柏格森1932年发表的*后一本专著《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对道德与宗教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解释,而对宗教问题的执迷,不能不说和柏格森的童年生活有很大的关联。那时候,母亲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都要祈祷,唱“巴比伦之囚”的哀歌和对耶和华的赞美诗,而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故事,更成了柏格森早期启蒙教育的一部分。几十年以后,当柏格森试图解决“封闭道德”与“开放道德”难题时,他想到了宗教,想到了宗教中极具献身精神的“神秘体验”,并将这种无法言说的“神秘体验”看成是解决道德问题的良药。此外,父亲的影响也能从柏格森的作品中找到痕迹,比如柏格森在探讨直觉问题时,常常喜欢以音乐作比,探讨“开放道德”时,也以音乐情感的影响力作例证,并试图证明,“开放道德”不像“封闭道德”那样通过义务、责任、理性来强制人,而是通过抱负与情感来影响人。抱负与义务是不同的,后者通过理智来强化人的道德行为,而前者则通过情感对人产生影响。情感之具有强制力,正如音乐不通过理性而同样对人具有某种影响力,从而对人形成强制一样。 柏格森四岁的时候,随着父母亲开始了一段时期的辗转迁徙生活。先是到了瑞士的日内瓦,住在一条叫作“哲学家大道”的街上。不知这条街和柏格森日后的成名道路是否有关联,但街道本身是和柏格森有一些关联的,很多年以后,当柏格森再次回到这条街道上,他已经是蜚声世界的大哲学家了。过了两年,也就是柏格森六岁的时候,全家又搬到了北欧的某个国家居住。直到七岁,全家才又迁回巴黎,两年后,柏格森开始了他的正式读书生涯。他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是在1868年到1877年间完成的。 读书期间,柏格森过人的天赋和思维的敏捷展露无遗,获奖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九岁时,他就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学的奖学金,1875年,获得法国全国中学生拉丁文演说**名,英语**名,地理和宇宙志的第二名。1876年,又在全国中学生分科竞赛中获得法语作文**名,数学**名。1877年,再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得基础数学、宇宙志和力学考试**名。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在柏格森18岁那年,中学生活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应征了一道数学题的解答,并因此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不久,这篇应征的数学论文刊登在颇有学术权威的《数学年报》上。而《数学年报》发表一位中学生的论文,这是破天荒的事,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甚至是政界的轰动。大家认为柏格森是一位数学天才,将来在这方面一定大有作为,但即将跨进大学之门的柏格森却出人意料地弃理从文,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大学期间有两个人物对柏格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是法国教育家和哲学家布特鲁,当时的布特鲁刚三十出头,风华正茂,对新事物有敏锐的视角。他不满意于正在法国兴盛一时的孔德实证主义,也对黑格尔主义和经验主义持反对态度,在他眼里,这些都是僵化的决定论,而某种学说是否可以很好地解释世界,不在于它能够从总的方面来考察事物,而在于它应该能够在细节中把握真实。所以,人类自由的现实性来自我们是否能清楚地看到无机物与有机物、动物生活与人类生活以及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那种显而易见的连续性。布特鲁这种强调以内心的自由创造来冲破独断论的哲学观点,无疑对柏格森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另一个对柏格森产生影响的是英国实证主义者斯宾塞。斯宾塞虽然是一位机械主义者,信奉机械的“力”对于世界的推动作用,但他的机械进化论思想被柏格森有选择地吸收。在斯宾塞看来,万物的基础是“力”,一切运动变化皆由于“力”的作用而成,由于“力”恒久存在,所以进化也必然是恒久、普遍的。他还把人的心理变化归结为“神经推动力”和“暗中抵抗的感觉”,试图用“力”学模式来解释复杂的心理活动。斯宾塞的机械进化论对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学说有很大的影响,柏格森在谈到创立自己的学说时,就坦陈这是把早年受到的斯宾塞的机械论学说完全“翻转过来”的结果。因此,“打一个不妥切的比方,斯宾塞对柏格森的影响,犹如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柏格森在后来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就直接引用过斯宾塞的观点,斯宾塞认为美的动作只是因为“节省力气”而已,柏格森则把这种机械论解释推进了一步,认为美不只是源于轻快,还来自我们对它的同情。因此,绵延着的直觉而不是机械性质的力,给我们带来了美感。 大学毕业以后,柏格森来到法国北部城市昂热的一所公立中学任教。在这里,他的演讲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个曾经拿过全国中学生竞赛拉丁文演讲与英语演讲双料**名的天才演讲家,通过讲台这个特殊的地方,在向人们传授哲学知识的同时,大量表达自己的哲学见解。1882年8月3日,柏格森为全校的教师和学生们作了一场专题演讲,题目是“专门论”。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核心观点:如果只是对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有精细的研究,而不能把握全体的话,那么,这不是真正的智慧。这个观点让我们想起了布特鲁,这位反独断论,因而提倡在细节中把握真实的学者,显然对柏格森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柏格森比他更进了一步,在柏格森眼里,生动鲜活的细节确实需要把握,不过一个建立在细节基础上的整体更加重要。他举例说,我们在解剖学中应用显微镜,确实能把细胞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辨认得丝毫无遗。但是,我们究竟观察的是什么东西呢?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必须丢下显微镜,用肉眼来看,才能发现,哦,原来这是一只丑恶的蜘蛛的脚。因此,他认为,“人如果只是掌握某一门的技艺,而其余的一切都没有发展,那么,他就不可能具有认识事物整体面貌的精神能力。这好比是一位精美的音乐家,虽然常常能在一般的乐队中显示出才华,但是,让他一个人独奏而没有陪衬的话,他恐怕未必能获得成功。” 这次演讲引起强烈反响,柏格森为此得到一笔不错的奖金。 在昂热的中学教授两年哲学之后,柏格森转往另一个城市克莱蒙菲朗,继续他的中学教员生涯。在克莱蒙菲朗生活的五年时间,柏格森开始着手撰写他的博士论文,同时一如既往地进行自己*擅长的演讲。这些演讲显示了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比如1886年他作了七场大的演讲,分别是“物——机械论定理批判”、“心——唯物论批判”、“康德上帝存在之证据的说明及批判”、“至善与时中”、“亚里士多德及其在科学上的影响”、“马勒伯朗士的哲学”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批判”。这些演讲表明,柏格森正试图通过广泛阅读古今哲学名著,从中批判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构建一个有别于传统机械论、唯物论与理性主义的新的哲学系统。因此,这段时期是柏格森哲学思想的重要形成期。 1884年柏格森在当地作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演讲,演讲前报纸刊登的广告称,柏格森演讲的主题是:“论笑——我们所笑者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笑?”这个题目实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演讲之前观众都兴致勃勃,争相入座。许多得不到座位的人被迫回家,纷纷抱怨主办者选定的场地太小。这场演讲如很多其他演讲一样,获得巨大成功。“他似乎事先不加准备般地冲口而出,但却自成文章。他能将筹中线索潜藏于心,不为观众所觉,及其终场,欲观众如何便如何。”这场演讲的文本,报纸并没有刊载,但应该就是柏格森十多年后即1900年出版的《笑——论滑稽的意义》这本重要美学专著的*初雏形。 1888年,柏格森接到重返巴黎到中学任教的通知书。起初在罗林中学,后来转到巴黎的昂利第四中学执教。这时柏格森已经小有名气了,许多人慕名前来听他的哲学课,其中不少学生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但授课之余,柏格森仍然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的*后部分。 1888年2月,博士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终于完成,共十多万字。柏格森把这篇文章连同另一篇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论文,提交给巴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他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生存的世界是时刻绵延的,在绵延中,没有绝对相同的因素,因此,绵延的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相比之下,空间则是数量的、同质的、静态的,各部分之间是同一的,因此,空间可以被预知。生活在绵延中的我们是自由的,但在空间中的行为则是机械的、被动的,因而,空间中的活动完全忽略了我们的自由。然而不幸的是,以往的科学思维模式却习惯于把动态的、内在的绵延静态化、空间化。这样,人就只是被看作一架复杂的机器,仅仅为思想和行动而活着。

作者简介

朱鹏飞,1969年生,浙江工商大学中文系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专业方向文艺基础理论、美学。博士论文题为《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毕业后从事柏格森专门研究长达二十年。曾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杂志发表关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论文十余篇。出版有《直觉生命的绵延——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梁启超与柏格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