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7191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9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111719106 ; 978-7-111-71910-6
本书特色
系统介绍相关知识的同时,提供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例题和部分MATLAB仿真源程序代码,增加了电动汽车动力学有关的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本书先简单介绍了汽车动力学的整体情况,然后系统分析了轮胎力学特性和汽车驱动动力学、制动动力学、操纵动力学、乘载动力学与侧倾动力学,并在分析中对汽车各项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讲解,同时结合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提供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例题和部分MATLAB仿真源程序代码。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本书在部分章节还介绍了与电动汽车动力学有关的内容。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汽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业、研究院所从事汽车设计、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汽车动力学的发展历程1
1.2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3
1.3车辆坐标系及术语4
1.4汽车动力学的发展趋势6
1.5本课程的学习方法7
习题8
参考文献8
第2章地面轮胎力学10
2.1作用在轮胎上的力和力矩10
2.2滚动阻力11
2.2.1滚动阻力的形成机制11
2.2.2滚动阻力的影响因素12
2.2.3滚动阻力对车辆性能的影响15
2.3轮胎附着力16
2.3.1轮胎附着力的产生机理16
2.3.2轮胎纵向滑动率17
2.3.3附着系数17
2.3.4轮胎附着力的影响因素18
2.3.5附着系数对车辆性能的影响19
2.4轮胎侧偏力20
2.4.1轮胎侧偏力的定义20
2.4.2轮胎侧偏角的定义20
2.4.3侧偏刚度的定义21
2.4.4侧偏刚度的影响因素21
2.4.5侧偏刚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23
2.5轮胎回正力矩24
2.5.1回正力矩的形成机理24
2.5.2回正力矩的影响因素24
2.5.3回正力矩对车辆性能的影响26
2.6纵向/侧向滑动复合工况下轮胎的特性26
2.6.1轮胎的复合滑动特性26
2.6.2轮胎复合滑动特性的影响因素27
2.6.3轮胎复合滑动特性对车辆性能的影响27
2.7轮胎的振动特性27
2.7.1轮胎垂向刚度27
2.7.2轮胎垂直振动的力学模型29
2.7.3轮胎振动对汽车性能的影响29
2.8轮胎力学模型30
2.8.1轮胎理论模型31
2.8.2“魔术公式”轮胎模型33
2.8.3幂指数统一轮胎模型35
习题37
参考文献37
附录38
第3章汽车驱动动力学40
3.1汽车的驱动力40
3.1.1汽车动力装置的工作特性40
3.1.2汽车传动装置的工作特性42
3.1.3汽车驱动力图43
3.2汽车的行驶阻力45
3.3基于动力装置特性的汽车动力性能分析48
3.3.1汽车行驶方程式48
3.3.2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48
3.3.3汽车功率的平衡49
3.3.4汽车动力性指标50
3.4基于轮胎附着力的汽车动力性能分析52
3.4.1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52
3.4.2汽车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52
3.4.3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作用力53
3.4.4汽车动力性指标的计算54
3.5汽车能耗经济性60
3.5.1汽车能耗经济性的评价指标60
3.5.2传统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62
3.5.3电动汽车能耗经济性的计算66
3.6汽车动力装置与传动系统的匹配67
习题68
参考文献69
附录70
第4章汽车制动动力学73
4.1制动时车轮的受力73
4.1.1地面制动力73
4.1.2制动器制动力73
4.1.3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73
4.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74
4.2.1制动时前、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74
4.2.2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75
4.2.3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及同步附着系数76
4.3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77
4.3.1f线组与r线组77
4.3.2制动过程分析78
4.3.3电动汽车复合制动分析80
4.4制动器制动力分配合理性的评价82
4.4.1利用附着系数82
4.4.2制动效率83
4.5汽车制动效能分析84
4.5.1制动减速度84
4.5.2制动距离84
4.5.3制动效能的恒定性88
4.6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89
4.6.1制动跑偏89
4.6.2制动侧滑90
4.7汽车制动法规的要求90
4.7.1对制动性能的要求90
4.7.2对制动力分配的要求91
4.8汽车防抱制动系统93
习题95
参考文献95
附录96
第5章汽车操纵动力学98
5.1轮胎无侧偏时的汽车转向运动学98
5.2轮胎有侧偏时的汽车转向运动学99
5.3汽车稳态转向分析100
5.3.1汽车转向时的受力分析100
5.3.2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评价指标101
5.3.3汽车的稳态转向响应103
5.4汽车瞬态转向分析105
5.4.1汽车操纵动力学方程105
5.4.2汽车瞬态转向特性107
5.5汽车转向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110
5.6汽车操纵动力学性能的评价115
5.6.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115
5.6.2人-汽车闭环系统操纵稳定性115
5.6.3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评价方法116
习题118
参考文献119
附录120
第6章汽车乘载动力学122
6.1路面不平度122
6.1.1路面不平度的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122
6.1.2路面不平度的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124
6.2汽车垂向振动系统的简化126
6.3四分之一汽车系统的振动128
6.3.1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128
6.3.2四分之一汽车系统的传递特性130
6.3.3汽车平顺性分析131
6.4双轴汽车的振动136
6.4.1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136
6.4.2双轴车辆的“轴距滤波”效应139
6.4.3双轴车辆随机振动分析142
6.5汽车乘载动力学性能的评价143
6.5.1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43
6.5.2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方法145
习题148
参考文献148
附录149
第7章汽车侧倾动力学158
7.1侧倾几何学158
7.1.1侧倾中心158
7.1.2侧倾轴线159
7.2车身侧倾变形与受力分析160
7.2.1悬架的线刚度160
7.2.2悬架的侧倾角刚度161
7.2.3侧倾力矩161
7.2.4车身侧倾角163
7.3车辆转弯侧倾时的载荷转移163
7.4侧倾外倾和侧倾转向165
7.4.1侧倾外倾165
7.4.2侧倾转向166
7.5单自由度汽车侧倾动力学分析167
7.6三自由度汽车侧倾动力学分析169
7.7汽车侧翻173
7.7.1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173
7.7.2带悬架汽车的准静态侧翻174
7.7.3汽车的瞬态侧翻176
习题177
参考文献178
附录179
第1章绪论1
1.1汽车动力学的发展历程1
1.2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3
1.3车辆坐标系及术语4
1.4汽车动力学的发展趋势6
1.5本课程的学习方法7
习题8
参考文献8
第2章地面轮胎力学10
2.1作用在轮胎上的力和力矩10
2.2滚动阻力11
2.2.1滚动阻力的形成机制11
2.2.2滚动阻力的影响因素12
2.2.3滚动阻力对车辆性能的影响15
2.3轮胎附着力16
2.3.1轮胎附着力的产生机理16
2.3.2轮胎纵向滑动率17
2.3.3附着系数17
2.3.4轮胎附着力的影响因素18
2.3.5附着系数对车辆性能的影响19
2.4轮胎侧偏力20
2.4.1轮胎侧偏力的定义20
2.4.2轮胎侧偏角的定义20
2.4.3侧偏刚度的定义21
2.4.4侧偏刚度的影响因素21
2.4.5侧偏刚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23
2.5轮胎回正力矩24
2.5.1回正力矩的形成机理24
2.5.2回正力矩的影响因素24
2.5.3回正力矩对车辆性能的影响26
2.6纵向/侧向滑动复合工况下轮胎的特性26
2.6.1轮胎的复合滑动特性26
2.6.2轮胎复合滑动特性的影响因素27
2.6.3轮胎复合滑动特性对车辆性能的影响27
2.7轮胎的振动特性27
2.7.1轮胎垂向刚度27
2.7.2轮胎垂直振动的力学模型29
2.7.3轮胎振动对汽车性能的影响29
2.8轮胎力学模型30
2.8.1轮胎理论模型31
2.8.2“魔术公式”轮胎模型33
2.8.3幂指数统一轮胎模型35
习题37
参考文献37
附录38
第3章汽车驱动动力学40
3.1汽车的驱动力40
3.1.1汽车动力装置的工作特性40
3.1.2汽车传动装置的工作特性42
3.1.3汽车驱动力图43
3.2汽车的行驶阻力45
3.3基于动力装置特性的汽车动力性能分析48
3.3.1汽车行驶方程式48
3.3.2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48
3.3.3汽车功率的平衡49
3.3.4汽车动力性指标50
3.4基于轮胎附着力的汽车动力性能分析52
3.4.1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52
3.4.2汽车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52
3.4.3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作用力53
3.4.4汽车动力性指标的计算54
3.5汽车能耗经济性60
3.5.1汽车能耗经济性的评价指标60
3.5.2传统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62
3.5.3电动汽车能耗经济性的计算66
3.6汽车动力装置与传动系统的匹配67
习题68
参考文献69
附录70
第4章汽车制动动力学73
4.1制动时车轮的受力73
4.1.1地面制动力73
4.1.2制动器制动力73
4.1.3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73
4.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74
4.2.1制动时前、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74
4.2.2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75
4.2.3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及同步附着系数76
4.3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77
4.3.1f线组与r线组77
4.3.2制动过程分析78
4.3.3电动汽车复合制动分析80
4.4制动器制动力分配合理性的评价82
4.4.1利用附着系数82
4.4.2制动效率83
4.5汽车制动效能分析84
4.5.1制动减速度84
4.5.2制动距离84
4.5.3制动效能的恒定性88
4.6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89
4.6.1制动跑偏89
4.6.2制动侧滑90
4.7汽车制动法规的要求90
4.7.1对制动性能的要求90
4.7.2对制动力分配的要求91
4.8汽车防抱制动系统93
习题95
参考文献95
附录96
第5章汽车操纵动力学98
5.1轮胎无侧偏时的汽车转向运动学98
5.2轮胎有侧偏时的汽车转向运动学99
5.3汽车稳态转向分析100
5.3.1汽车转向时的受力分析100
5.3.2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评价指标101
5.3.3汽车的稳态转向响应103
5.4汽车瞬态转向分析105
5.4.1汽车操纵动力学方程105
5.4.2汽车瞬态转向特性107
5.5汽车转向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110
5.6汽车操纵动力学性能的评价115
5.6.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115
5.6.2人-汽车闭环系统操纵稳定性115
5.6.3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评价方法116
习题118
参考文献119
附录120
第6章汽车乘载动力学122
6.1路面不平度122
6.1.1路面不平度的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122
6.1.2路面不平度的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124
6.2汽车垂向振动系统的简化126
6.3四分之一汽车系统的振动128
6.3.1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128
6.3.2四分之一汽车系统的传递特性130
6.3.3汽车平顺性分析131
6.4双轴汽车的振动136
6.4.1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136
6.4.2双轴车辆的“轴距滤波”效应139
6.4.3双轴车辆随机振动分析142
6.5汽车乘载动力学性能的评价143
6.5.1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43
6.5.2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方法145
习题148
参考文献148
附录149
第7章汽车侧倾动力学158
7.1侧倾几何学158
7.1.1侧倾中心158
7.1.2侧倾轴线159
7.2车身侧倾变形与受力分析160
7.2.1悬架的线刚度160
7.2.2悬架的侧倾角刚度161
7.2.3侧倾力矩161
7.2.4车身侧倾角163
7.3车辆转弯侧倾时的载荷转移163
7.4侧倾外倾和侧倾转向165
7.4.1侧倾外倾165
7.4.2侧倾转向166
7.5单自由度汽车侧倾动力学分析167
7.6三自由度汽车侧倾动力学分析169
7.7汽车侧翻173
7.7.1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173
7.7.2带悬架汽车的准静态侧翻174
7.7.3汽车的瞬态侧翻176
习题177
参考文献178
附录179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42.3¥59.0 -
桥梁史话
¥15.9¥37.0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46.8¥72.0 -
中国建筑史
¥36.8¥75.0 -
测井井控技术手册(第二版)
¥68.0¥80.0 -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设计
¥88.0¥160.0 -
高速线材轧机装备技术
¥33.3¥98.0 -
冶金建设工程
¥19.3¥35.0 -
棒料高速剪切机
¥11.4¥20.0 -
炼钢厂设计原理
¥16.0¥29.0 -
冶金企业废弃生产设备设施处理与利用
¥14.0¥36.0 -
毛皮加工及质量鉴定
¥1.7¥6.0 -
轧钢机械知识问答
¥21.0¥30.0 -
转炉炼钢实训
¥10.2¥30.0 -
实用高炉炼铁技术
¥16.0¥29.0 -
轧钢机械
¥27.0¥49.0 -
电气控制与PLC 第2版
¥51.8¥69.0 -
机器人驱动及控制
¥44.9¥59.8 -
液压阀剖析
¥90.4¥139.0 -
焊工(中级)
¥4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