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66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8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030736635 ; 978-7-03-073663-5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5篇21章。**篇总论,共4章,绪论主要阐明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内容、地位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简要介绍我国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对人类的危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等。在总论中,还分章介绍寄生虫的生物学及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及免疫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等相关内容。第二篇医学原虫学和第三篇医学蠕虫学,共9章,分别从形态、生活史、致病、免疫、诊断、流行与防治等方面介绍各种重要寄生原虫和蠕虫。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学,共3章,主要介绍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媒介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它们对人体的危害等。新增第五篇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及寄生虫病防治和药物,共5章,供学有余力的医学生进一步学习人体寄生虫学。此外,本教材在附录中增加了寄生虫学学习网站、补充阅读文献和常见人体寄生虫彩图。本教材各章节相对独立,又构成有机的联系。重要寄生虫还附加课件和模拟试题供学生学习。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002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对人类的危害 002
二、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与现状 003
三、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 004
四、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005
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007
一、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 007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011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012
第三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及免疫 014
一、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014  
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015
第四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 020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020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021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022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022
第五章 医学原虫学概述 026
第六章 叶足虫 032
**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032 
第二节 其他人体非致病性阿米巴 038
一、迪斯帕内阿米巴 038
二、结肠内阿米巴 038
三、哈氏内阿米巴 038
四、微小内蜒阿米巴 039
五、布氏嗜碘阿米巴 039
六、莫氏内阿米巴 040
七、波列基内阿米巴 040
八、齿龈内阿米巴 040
第三节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041
一、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041
二、棘阿米巴 042
第七章 鞭毛虫 045
**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045
第二节 锥虫 050
一、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050
二、枯氏锥虫 052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053
第四节 阴道毛滴虫 056
第五节 其他毛滴虫 058
一、人毛滴虫 058
二、口腔毛滴虫 059
三、脆弱双核阿米巴 059
四、蠊缨滴虫 060
第八章 孢子虫 062
**节 疟原虫 062
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 073
第三节 隐孢子虫 078
第四节 其他孢子虫 082
一、肉孢子虫 082
二、贝氏等孢球虫 084
三、微孢子虫 085
四、人芽囊原虫 087
第九章 纤毛虫 089
结肠小袋纤毛虫 089
第十章 吸虫 093
**节 吸虫概述 093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098
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 102
第四节 肝片形吸虫 105
第五节 并殖吸虫 106
一、卫氏并殖吸虫 106
二、斯氏并殖吸虫 111
三、异盘并殖吸虫 112
第六节 血吸虫 113
一、日本血吸虫 113
二、其他血吸虫 120
第七节 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122
一、异形吸虫 122
二、棘口吸虫 124
三、徐氏拟裸茎吸虫 125
四、后睾吸虫 126
第十一章 绦 虫 130
**节 绦虫概述 130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135
第三节 阔节裂头绦虫 140
第四节 链状带绦虫 143
第五节 肥胖带绦虫 148
第六节 亚洲带绦虫 151
第七节 微小膜壳绦虫 152
第八节 缩小膜壳绦虫 155
第九节 细粒棘球绦虫 157
第十节 多房棘球绦虫 161
第十一节 犬复孔绦虫 164
第十二节 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166
一、西里伯瑞列绦虫 166
二、克氏假裸头绦虫 168
三、司氏伯特绦虫 169
四、巨颈带绦虫 169
五、泡状带绦虫 171
第十二章 线虫 173
**节 线虫概述 173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177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180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181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183
第六节 粪类圆线虫 188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192
第八节 丝虫 195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196
二、旋盘尾线虫 201
三、罗阿罗阿线虫 202
第九节 广州管圆线虫 203
第十节 其他人体寄生的线虫 205
一、东方毛圆线虫 205
二、美丽筒线虫 206
三、结膜吸吮线虫 208
四、艾氏小杆线虫 210
五、麦地那龙线虫 211
六、棘颚口线虫 213
七、兽比翼线虫 215
八、肾膨结线虫 216
九、肝毛细线虫 217
十、异尖线虫 219
第十三章 猪巨吻棘头虫 223
第十四章 医学节肢动物学概述 228
**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228
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229
第三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态及媒介判断 233
第四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234
第十五章 昆虫纲概述 236
**节 蚊 237 
第二节 白蛉 243
第三节 蠓 245
第四节 蚋 246
第五节 虻 248
第六节 蝇 249
第七节 蚤 253
第八节 虱 256
第九节 臭虫 258
第十节 蜚蠊 259
第十一节 毒隐翅虫 261
第十六章 蛛形纲概述 264
**节 蜱 265
第二节 恙螨 269
第三节 革螨 270
第四节 疥螨 272
第五节 蠕形螨 273
第六节 尘螨、粉螨与蒲螨 275
一、尘螨 275
二、粉螨与蒲螨 276
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 280
**节 病原学诊断技术 280
一、粪便检查 280
二、体液检查 286
三、排泄物和分泌物检查 288
四、活组织检查 289
五、体外培养法 291
六、动物接种培养法 292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技术 292
一、常规免疫学诊断技术 292
二、寄生虫学特殊免疫学诊断技术 294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296
一、DNA探针技术 296
二、PCR技术 296
三、基因芯片技术 297
四、组学技术 298
第十八章 食源性寄生虫病 299
一、定义及分类 299
二、感染方式 299
三、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危害 299
四、流行特点与影响因素 301
五、预防措施 302
第十九章 虫媒病与媒介控制 303
一、虫媒病对人类健康与军事行动的危害 303
二、全球需要重点防治的虫媒病 303
三、国内虫媒病的现状 306
四、媒介的控制和防护 307
第二十章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 308
一、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定义与分类 308 
二、造成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上升的原因 308
三、重要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危害与流行现状 310
四、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的致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313
第二十一章 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与用法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19
附录 320
附录一 寄生虫学学习网站 320
附录二 补充阅读文献 321
附录三 常见人体寄生虫彩图 322
附录四 模拟试题 322
索引 323
展开全部

节选

**篇总论 **章绪论 学习要点 掌握 人体寄生虫学基本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熟悉 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的基本概念、新现寄生虫病的分类和再现寄生虫病发生的原因。 了解 ①世界十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对人类的危害;②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③寄生虫病的研究方向。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又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之一,属于病原学范畴。它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免疫、诊断、流行与防治,f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认识寄生虫病发生与流行的基本规律和控制消灭的基本原则的一门科学。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对人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体引起的寄生虫病及作为传播媒介引起疾病的传播。寄生虫病遍及全世界,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严重地影响了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寄生虫病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高度重视。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UNDP/World Bank/WHO Special Program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 TDR)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2000年列入TDR重点防治的疾病又增加了结核病和登革热,并将原来的丝虫病划分为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和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将锥虫病划分为已被有效控制的美洲锥虫病(Chagas disease)和未被控制的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统称十大热带病。在这10类疾病中寄生虫病占有7类,而7类寄生虫病中有6类是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的。 1.疟疾疟疾是热带病中*严重的寄生虫病,根据2020年WHO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感染疟疾的人数约有229亿,其中约有409万人因感染疟疾死亡。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死亡病例是*多的,其主要集中在非洲,在世界其他地区出现的恶性疟病例相对较少。相反,间日疟原虫是人类疟疾中分布*广泛的物种,全球有超过30亿人面临间日疟原虫感染的风险,其在亚洲和美洲占主导地位,也是除非洲地区外的主要致病虫种。2021年6月WHO宣布我国通过WHO消除疟疾论证,成为第10个被WHO认定的无疟国家。 2.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广泛分布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据2018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估计,全球血吸虫负担为190万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大约6亿人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2亿人可能被感染,12亿人有血吸虫相关症状,2000万人有严重的临床表现。2018年底我国450个血吸虫流行县区中,263个达到消除标准,124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血吸虫传播的可能。 3.丝虫病全世界大约有25亿人感染淋巴丝虫,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流行严重。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患者,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流行严重,在部分地区失明的患者达到15%。我国曾是流行严重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丝虫病患者高达3000万人。2007年在我国内地丝虫病流行县(市)全部达到消除丝虫标准,成为世界上**个实现消除丝虫病目标的国家。 4.利什曼病目前利什曼病流行于全球66个国家,每年新发病例达50万例,估计全球至少有5万人死于利什曼病。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于1958年基本消灭。20世纪90年代,我国西部6个省(自治区)(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43个县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或暴发。2018年全国11个省的78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80例。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蔓延。 5.锥虫病非洲锥虫病分布在非洲中部,在撒哈拉以南的36个国家大约有200个灶性流行区,其中冈比亚锥虫病分布于西亚和中东,罗得西亚锥虫病则分布于东非和南非。据WHO估计,共有6000万人受到感染,每年约有5万人死亡。我国没有锥虫病流行,但有输入性病例报告。 全世界肠道寄生虫感染十分严重,据估计全球有13亿人感染蛔虫,13亿人感染钩虫,9亿人感染鞭虫,阿米巴感染者约占全球人口的1%,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人数达2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滞后,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远较发达国家严重。但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美国感染阴道毛滴虫的人数为250万,英国感染人数为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而一些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弓形虫、肺孢子虫等已成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医源性免疫受损,也有利于机会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另有一些被忽视的寄生虫病,如异尖线虫病、隐孢子虫病、肺孢子虫病等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开始出现流行的迹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环境气候等因素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与动物源性寄生虫病(zoonotic parasitosis)在人群中的发病日渐增多。此外,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寄生虫产生抗药性等方面,如恶性疟原虫抗药株、抗性媒介昆虫的出现,给寄生虫病的防治增加了新的难度。 为了能准确地反映寄生虫病与健康受损的关系,20世纪末,WHO在发表的疾病统计报告中通常使用“DALY”来表示疾病负担(disease burden),DALY是指在伤残状态下生存的时间和因疾病早逝而丧失的时间,DALY值越大表示该疾病对健康的损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越大。 寄生虫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如劳动力的丧失,工作效率的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及预防费用的增加等。据统计,在非洲因疟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的5%,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在非洲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45亿美元,这无疑会加重贫穷国家的负担,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与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千差万别。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及东洋两大动物区系,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的数量也非常可观,加之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查,我国仅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患者就达7000多万,曾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相继建立了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1956年的《农业发展纲要》:此纲要将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列为“五大寄生虫病”,并提出限期控制和消灭。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五大寄生虫病防治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疟疾: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县(市)1829个,发病人数约3000万。经过大规模的防治,至1999年发病人数减少至29万,全国已有1321个县、市、区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21年经WHO验收,我国成为全球第十个无疟国家。 (2)丝虫病:该病曾在我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流行,受威胁人口33亿,新中国成立初期患者约3000万。经过科学防治,1994年实现了全国基本消灭丝虫病,到1999年全国已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围绕这一工作开展的《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经WHO验收,我国率先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消灭丝虫病。由我国创立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丝虫病的策略和大面积应用枸橼酸乙胺嗪的经验,已由WHO推荐给全球流行丝虫病的国家和地区。 (3)血吸虫病: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查,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0个县(区),生活在流行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累计感染者1160万。经过70余年的防控,至1999年已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36个县(区)消灭了血吸虫病,52个县(区)达到基本消灭标准,患者总数约81万。至2018年底,我国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263个达到消除标准,124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截至2020年底,全国450个流行区(县、区)中7489%(337/450)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2178%(98/450)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33%(15/450)仍处于传播控制阶段。 (4)黑热病:该分布在长江以北16个省650个县(市),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53万患者。至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的78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80例,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66例)、山西(38例)、陕西(27例)、四川(17例)和新疆(18例)等5个省(自治区)。其中40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34例,其余38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可见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已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有所蔓延。 (5)钩虫病: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钩虫患者约2亿。经过不懈防治,到21世纪初,患者已降至3930万。2015年我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感染调查显示,钩虫的加权感染率为2.62%,估计全国感染人数约为1697万,比2005年报告的3930万显著降低。这次报告显示钩虫已超越蛔虫成为感染率*高的土源性线虫。2017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数据显示钩虫感染率为1.00%,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钩虫感染率为0.84%,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经过七十多年的防治,我国疟疾和丝虫病已经基本消灭,许多寄生虫病流行区域在不断缩小,感染人数和患病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寄生虫病死亡率也降到了历史*低水平。但是,寄生虫病仍是危害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偏远农村地区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寄生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30%,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食生肉、饮用生水等不良饮食习惯,提示应不断加大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助力健康扶贫。部分地区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习俗导致华支睾吸虫感染集中分布,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城镇与城郊地区感染率高达23.36%,提示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改善养鱼环境,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加强防治力度。 三、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 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