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392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030739223 ; 978-7-03-073922-3
内容简介
光学偏振成像探测具有提高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增加浑浊介质中的探测距离、辨识目标真伪等优势,有望破解特定情况下光学成像“认不清”“看不远”“辨不出”的难题,成为近年探测识别、观测诊断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发与应用人员希望了解偏振成像探测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其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新视野。本书系统介绍偏振成像探测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典型系统、关键技术、典型应用、趋势展望,旨在为读者深入了解偏振成像探测技术有关具体内容建立一个框架,形成对该技术的宏观认识。
目录
“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学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偏振概念与表征 1
1.1 偏振光的概念与分类 1
1.1.1 光偏振现象的发现与诠释1
1.1.2 偏振光的概念3
1.1.3 偏振光的分类4
1.2 光偏振态的表示方法 6
1.2.1 三角函数法7
1.2.2 琼斯矢量法8
1.2.3 斯托克斯矢量法与缪勒矩阵 17
1.2.4 庞加莱球法 33
1.3 本章小结 37
第2章 偏振成像探测 38
2.1 偏振成像及其分类 38
2.1.1 偏振成像概念 38
2.1.2 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分类 39
2.2 偏振成像探测的优势 42
2.2.1 穿透烟雾 43
2.2.2 凸显目标 44
2.2.3 识别真伪 45
2.3 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发展历程 46
2.4 本章小结 62
第3章 典型偏振成像探测系统 63
3.1 分时型偏振成像探测系统 63
3.1.1 偏光元件型偏振成像探测系统 63
3.1.2 基于液晶可变相位延迟器的偏振成像系统 67
3.2 同时型偏振成像探测系统 73
3.2.1 分振幅偏振成像探测系统 73
3.2.2 分孔径偏振成像探测系统 75
3.2.3 分焦平面偏振成像探测系统 77
3.3 干涉型偏振成像系统 79
3.3.1 双折射棱镜型干涉偏振成像仪 80
3.3.2 萨瓦板平板型干涉偏振成像仪 81
3.3.3 偏振光栅型干涉偏振成像仪 82
3.3.4 Sagnac型干涉偏振成像系统 84
3.4 Mueller矩阵偏振成像系统 86
3.4.1 Mueller矩阵偏振成像原理 86
3.4.2 基于双波片旋转的Mueller矩阵偏振显微成像 87
3.4.3 基于偏振CCD的Mueller矩阵显微成像 89
3.4.4 Mueller矩阵偏振内窥成像 91
第4章 偏振成像探测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 93
4.1 偏振成像探测科学问题 93
4.2 目标/背景偏振特性关键技术及应用 95
4.2.1 目标 /背景偏振特性关键技术 95
4.2.2 典型范例:目标偏振特性高置信度模型构建 96
4.3 偏振传输演化特性(复杂环境干扰剥离)关键技术及应用 105
4.3.1 复杂环境干扰剥离关键技术105
4.3.2 典型范例:大气中偏振光传输演化模型构建105
4.4 偏振信息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111
4.4.1 面向应用的偏振信息获取关键技术111
4.4.2 典型范例:萨瓦板型宽波段干涉偏振成像技术112
4.5 偏振图像重构关键技术及应用 119
4.5.1 偏振图像重构关键技术119
4.5.2 基于偏振信息的目标三维重建技术119
第5章 典型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应用 127
5.1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7
5.1.1 偏光眼镜127
5.1.2 相机偏振镜128
5.2 遥感探测中的应用 129
5.2.1 大气偏振遥感129
5.2.2 地物偏振遥感134
5.2.3 仿生偏振导航136
5.3 生物医学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39
5.3.1 Mueller矩阵偏振显微成像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141
5.3.2 Mueller矩阵偏振显微成像在体成像中的应用 144
5.4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147
5.4.1 海洋溢油赤潮监测147
5.4.2 水下清晰化成像150
5.5 军事应用 154
5.5.1 目标偏振特性分析及仿真155
5.5.2 传输介质对偏振探测效果的影响161
5.5.3 目标偏振探测163
5.5.4 偏振信息处理167
5.6 本章小结 168
第6章 偏振成像探测发展趋势与展望 169
6.1 目标背景偏振特性 169
6.2 偏振特性传输演化 171
6.3 偏振成像技术 172
6.4 偏振成像应用技术 174
6.5 偏振信息处理技术 176
6.6 偏振核心器件技术 178
6.7 偏振探测新兴技术 181
6.8 本章小结 183
参考文献 184
节选
第1章偏振概念与表征 偏振是光的固有特性之一,是光波横波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它独立于光波的强度、光谱,是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电矢量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的不相等现象。 太阳光本身是无偏光,但由菲涅耳反射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可知,它与大气和物体表面作用后会起偏。也就是说,地表和大气中的任何物体在折射、反射和辐射光的过程中由于表面形貌、纹理、含水量、介电系数以及入射光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由其自身性质所决定的特征偏振。这表明偏振具有信息载体作用,若能有效获取偏振信息,则可获得大量的、以往强度与光谱不能反映的目标属性(如形状、结构、材质、表面特征与轮廓等)信息。绝大多数自然目标的偏振远远小于车辆、飞机等人造目标的偏振。 1.1偏振光的概念与分类 本节首先介绍光偏振现象的发现过程及解释,之后给出偏振光的概念、分类及光偏振态的表示方法。 1.1.1光偏振现象的发现与诠释 丹麦科学家拉斯穆 巴多林(RasmusBartholin)于1669年发现了光束通过冰洲石(Iceland spar)时会出现双折射现象:照射到冰洲石上的光束会被折射分为两束,一束遵守普通折射定律,称为“寻常光”;另一束不遵守普通折射定律,称为“非常光”,如图1-1所示,但他无法解释这现象的物理机制。 克里斯蒂安 惠更斯也注意到这一奇特现象,并于1690年在其著作《光论》的后半部里进行了详细论述[1]。他认为这是由于空间存在两种不同物质,导致光被分为两束,分别以不同的波前及速度在空间传播,且这两束光与原光束的性质不同。将其中任一束光照射到绕光轴旋转的第二块冰洲石后,折射出来的两束光辐照度不断变化,有时甚至只留下一束光。由于他认为光波是纵波,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艾萨克 牛顿看到这一现象,提出猜想:组成光束的粒子可能具有垂直于移动方向振动的性质。 双折射现象引起了法兰西学术院的注意,该学院于1808年提议将1810年物理奖比赛的题目定为“给出双折射现象的数学解释,并进行实验验证”。 马吕斯(Malus,1775—1812)(图1-2)决定参赛。他观察日光照到卢森堡宫玻璃窗的反射光束,发现特定入射角照射时,反射光的行为与惠更斯观察到的折射光性质类似,并称其为“偏振”性质,并提出猜想:组成光束的每一光线具有自身特定的不对称性;当所有光线具有相同的不对称性时,光束呈现偏振性;当光线不对称性随机指向不同方向时,光束具有非偏振性;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时,光束具有部分偏振性。不单是玻璃,任何透明的固体或液体都会产生这种现象。他又实验总结出马吕斯定律[2]:一束光强为I0的线偏振光,透过检偏器以后,透射光的光强II0cos2.,式中.是线偏振光的光振动方向与检偏器透振方向间的夹角。马吕斯因其创意实验及丰硕成果,摘下1810年物理奖比赛桂冠,也被后人尊称为“偏振之父”。 后来,奥古斯丁 菲涅耳与弗朗索瓦 阿拉戈合作研究偏振对于托马斯 杨干涉实验的影响,但他们认为光波是纵波,无法给出合理解释。1817年,他们采纳了托马斯 杨的建议:假设光波是横向振动的横波,将其分解为两个相互正交的分量,有效解释了全偏振光的物理性质,但无法解释非偏振光或部分偏振光。 1852年,乔治 斯托克斯提出任何偏振态的偏振光(不仅包括全偏光,而且包括非偏振光与部分偏振光)都可以通过四个量化的测量值完整描述,这就是斯托克斯参数(Stokes parameters)。 1928年,美国的埃德温 赫伯特 兰德做出了J型偏光片[3],1938年发明了H型偏光片,从此,人们开始了对偏振光的认识、控制与探测等系列探索与应用。 1.1.2偏振光的概念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本质是横向电磁波,其电场矢量E和磁场矢量H彼此正交[4],且均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如图1-3所示。因此要完全描述光波还必须指明光场中任一点、任一时刻光矢量的方向,即光波的矢量特性。光的偏振现象就是光矢量性质的表现。 光波的固有特性包括振幅、波长、位相、偏振[5]。 目前已知的光的作用效应一般都与其电场强度有关[6]。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强度矢量以确定的频率在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发生周期性变化,矢端轨迹一般会形成一个椭圆,并且可以按照其绕光传播方向旋转的方式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偏振就是表征光传播过程中电场矢量振动方向以一定频率周期性规则变化特征的一个物理量,它反映了在光传播过程中电磁场的振动形式。 光的偏振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中任何一个光子都是偏振的,但不同光子的偏振方式一般不同。光波在介质中传播或与介质界面作用时,其偏振状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原因在于光与介质分子或各种杂质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电磁场振动方式改变。光波偏振状态变化的情况与介质或界面的特点有关,于是,偏振状态自然也就携带了与光的辐射及传输过程有关的介质信息。这就为我们通过偏振测量来解释和利用目标及传输路径的光学特性提供了物理依据。 偏振光主要涉及近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图1-4为电磁波谱的示意图。作为特定波段的电磁波,光的传播符合麦克斯韦方程。光的偏振与微波波段的极化在物理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了不同的称谓。 光的偏振状态需要两个独立的参数来确定。这两个参数可以选为椭圆长轴的 方向以及短轴与长轴之比。通过光学测量掌握光波的偏振状态,就可以准确获得描述偏振的物理参数并提取出其所携带的有关目标和传输过程的信息。 虽然每一个光子都是偏振的,但不同光子的偏振状态却不一致。因此,通常条件下接收到的光往往包含各种不同的偏振成分,测量结果反映的是大量不同偏振状态光子的统计行为,所以并不能对应于某一个特定的偏振状态。不过,自然光受环境影响通常都有一定的统计特异性,表现为“部分偏振光”。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这些统计上的特异性有所了解。“偏振度”反映了不同偏振成分的比例,而“偏振化方向”描述电场强度矢量振动占优的方向。 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以及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作用等都会影响光的偏振特性。太阳光在进入大气之前偏振很弱。进入大气层之后,由于大气和水圈中的空气分子、气溶胶粒子等对光的散射作用,以及水面、泥土、岩石、植被等的表面对光的反射作用,都会改变光的偏振特性,在天空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偏振特征分布。图1-5为大气中光的辐射传输示意图。 1.1.3偏振光的分类 根据偏振状态的不同,自然界中的光可分为三类(五种)。 1.非偏光(即自然光) 日常可见光的大多数光源,包括黑体辐射、荧光、太阳光等,发射出非相干光,意味着光源中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会独立、毫无关联地发射出随机偏振的电磁辐射波列,每个波列持续不到10.8s,所以,光波的偏振只能保持不超过10.8s,也就是说这种光由大量彼此无关的光子构成,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偏振状态,偏振方式随机变化,宏观统计平均在空间所有可能的方向上,没有哪个方向更有优势,所以经过时间积累而获得的观测结果通常不会表现出光波在振动方向或振动模式上的特异性,即光矢量具有轴对称性、均匀分布、各方向振动的振幅相同,我们称这种光波为“非偏振光”,也叫自然光,如图1-6所示。 2.完全偏振光 完全偏振光就是光传播的过程中大量粒子均具有相同振动方向的光,包含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线偏振光。 1)椭圆偏振光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光波电场强度矢量以确定的频率在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发生周期性变化,其矢端轨迹一般会形成一个椭圆,称为椭圆偏振光,如图1-7所示。迎着光传播方向看,若绕光传播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称右旋光;若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称左旋光。 2)圆偏振光圆偏振光是传播过程中电场强度矢端轨迹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投影为圆的光,如图1-8所示。 圆偏振光是椭圆偏振光的特殊情形。在我们的观察时间段中平均后,圆偏振光看上去是与自然光一样的。但是圆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而自然光的偏振方向变化是随机的、没有规律的。 3)线偏振光 光矢量端点的轨迹为直线,即光矢量只沿着一个确定的方向振动,其大小随相位变化,方向不变,这样的光称为线偏振光,如图1-9所示。 线偏振也是椭圆偏振的特殊情况。 自然界中出现严格意义下的线偏振或圆偏振光的概率为零,但在椭圆非常狭长或非常饱满时可以分别近似视为线偏振或圆偏振。 3.部分偏振光 光波包含一切可能方向的振动,但不同方向上的振幅不等,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振幅具有*大值和*小值的光称为部分偏振光,如图1-10所示。 部分偏振光是自然光与完全偏振光的混合体。 1.2光偏振态的表示方法 光的偏振态通常用四种方法表示,分别是:三角函数法、琼斯(Jones)矢量法,斯托克斯(Stokes)矢量法和庞加莱(Poincaré)球法[7]。
-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20.7¥59.0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46.1¥72.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中国古代桥梁
¥20.9¥58.0 -
嗨印刷工艺(Vol1烫印)(精)
¥147.4¥268.0 -
西门子S7-1200 PLC项目化教程
¥39.4¥54.0 -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设计
¥88.0¥160.0 -
高聚物粘结及其性能
¥34.8¥120.0 -
汽车风云人物
¥13.5¥50.0 -
品牌鞋靴产品策划-从创意到产品
¥26.5¥42.0 -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手册-(含光盘)
¥61.6¥78.0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实施手册
¥16.4¥39.0 -
长江航运文化
¥21.2¥46.0 -
航空发动机限寿件概率损伤容限评估概述
¥67.8¥88.0 -
天才武器
¥42.0¥60.0 -
中国再制造进展
¥88.5¥118.0 -
中国烹饪工艺学粤菜教程
¥48.4¥59.8 -
蓝色水星球 重新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家园
¥60.7¥88.0 -
面对盖娅:新气候制度八讲
¥69.0¥92.0 -
机械制图
¥37.4¥68.0 -
服饰造型讲座:4:外套·背心
¥37.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