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单位位到单位 上海飞单位人权组织化研究(1949-1632)
1星价
¥57.2
(6.5折)
2星价¥57.2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1457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5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67145740 ; 978-7-5671-4574-0
内容简介
《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1949-1962)》一书按照历史脉络,将上海1949至1962年间的基层社会组织化历程划分为组织建构、组织强化、组织的非常态三个阶段,通过以街居组织为代表的基层群众组织,重构了城市基层社会,造就了具有高度动员和整合力的社会调控体系。上海非单位人群的组织化不是政府的单向调控,本书通过案例分析摊贩、家庭妇女和失业者等非单位人群被纳入组织化框架的过程,生动展示了调控者与被调控者之间互动的详情。
目录
导言
一、概念的界定
二、问题的提出
三、学术回顾
四、方法与理论
五、研究取向
**章 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的兴起
**节 非单位人群的概况
一、非单位人群的形成
二、非单位人群的总数及其变化特点
三、非单位人群的社会构成
四、群体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缘起和发展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理念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及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三、组织化过程中的单位化倾向探讨
小结
第二章 传统基层管理制度的废弃与街居制的建立(1949—1954)
**节 基层管理体制与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上海地区保甲制度的沿革及其废除
二、社会中间组织:功能的委顿与消脱
第二节 街居制的创设
一、街居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二、基层群众组织的发育
三、居民委员会的建立
四、街居制的确立
第三节 关于基层居民组织的性质:以部分居民委员会的调查为例
一、社会概况
二、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三、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第四节 组织化对异质性的消解:透过游民收容与改造的分析
一、消解异质性:游民收容与改造的缘起
二、改造预备式:游民收容
三、游民改造:异质性的消解
小结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巩固(1954—1958)
**节 基层里弄整顿工作的展开
一、缘起
二、清理整顿工作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群众运动
一、群众运动
二、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贯彻婚姻法运动
三、社会调控体系的调控结构
第三节 组织生态的再造:从对摊贩的整顿谈起
一、摊贩问题的由来
二、摊贩组织生态的再造
三、摊贩整顿工作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1958—1962)
**节 城市人民公社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单位化跃进
一、城市人民公社一般特征及其成因
二、上海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关于过度调控的探讨:以家庭妇女的组织化为例
一、家庭妇女的历史现状
二、家庭妇女组织化的动因
三、组织的发动
四、组织化的建构
五、过度调控与反失控措施
六、家庭妇女组织工作的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组织化情境下基层社会生活变迁
**节 失业安置与制度化的组织安排
一、失业问题历史现状
二、失业安置
三、失业安置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生活:城市生活变奏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轨迹
二、消费习俗:由奢入俭
三、业余生活:“休而不闲”
小结
第六章 从非单位到单位: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一、基层社会控制网络的清除
二、基层社会的单位化组织
三、社会调控的体制支撑
第二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有效性:以动员力为中心的考察
一、动员:中国式革命和建政的道路
二、动员的三个关键环节 紧密结合,动员模式更加完善
三、动员的特点
四、动员的效果
第三节 整合力的考察: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民的翻身感
一、翻身对于城市社会及政权建设的意义
二、翻身感的获得
三、翻身及其效应:意志整合的实现
小结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资料
后记
一、概念的界定
二、问题的提出
三、学术回顾
四、方法与理论
五、研究取向
**章 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的兴起
**节 非单位人群的概况
一、非单位人群的形成
二、非单位人群的总数及其变化特点
三、非单位人群的社会构成
四、群体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缘起和发展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理念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及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三、组织化过程中的单位化倾向探讨
小结
第二章 传统基层管理制度的废弃与街居制的建立(1949—1954)
**节 基层管理体制与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上海地区保甲制度的沿革及其废除
二、社会中间组织:功能的委顿与消脱
第二节 街居制的创设
一、街居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二、基层群众组织的发育
三、居民委员会的建立
四、街居制的确立
第三节 关于基层居民组织的性质:以部分居民委员会的调查为例
一、社会概况
二、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三、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第四节 组织化对异质性的消解:透过游民收容与改造的分析
一、消解异质性:游民收容与改造的缘起
二、改造预备式:游民收容
三、游民改造:异质性的消解
小结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巩固(1954—1958)
**节 基层里弄整顿工作的展开
一、缘起
二、清理整顿工作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群众运动
一、群众运动
二、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贯彻婚姻法运动
三、社会调控体系的调控结构
第三节 组织生态的再造:从对摊贩的整顿谈起
一、摊贩问题的由来
二、摊贩组织生态的再造
三、摊贩整顿工作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1958—1962)
**节 城市人民公社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单位化跃进
一、城市人民公社一般特征及其成因
二、上海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关于过度调控的探讨:以家庭妇女的组织化为例
一、家庭妇女的历史现状
二、家庭妇女组织化的动因
三、组织的发动
四、组织化的建构
五、过度调控与反失控措施
六、家庭妇女组织工作的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组织化情境下基层社会生活变迁
**节 失业安置与制度化的组织安排
一、失业问题历史现状
二、失业安置
三、失业安置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生活:城市生活变奏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轨迹
二、消费习俗:由奢入俭
三、业余生活:“休而不闲”
小结
第六章 从非单位到单位: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一、基层社会控制网络的清除
二、基层社会的单位化组织
三、社会调控的体制支撑
第二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有效性:以动员力为中心的考察
一、动员:中国式革命和建政的道路
二、动员的三个关键环节 紧密结合,动员模式更加完善
三、动员的特点
四、动员的效果
第三节 整合力的考察: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民的翻身感
一、翻身对于城市社会及政权建设的意义
二、翻身感的获得
三、翻身及其效应:意志整合的实现
小结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杨丽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党史、新中国史研究,主持及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上海市规划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CSSCI期刊文章20余篇,多次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权威和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5.4¥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16.4¥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9¥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3.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14.6¥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40.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