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417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030741776 ; 978-7-03-074177-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分上下两篇,上篇内容主要涉及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章)、中医对皮肤和皮肤病的认识(第三章、第四章)、皮肤病的中西医诊断(第五章、第六章)、皮肤病的一般治法和预防方法(第七章、第八章)。下篇是各论,详述了十五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和预防。每一章的编者都是在治疗该类皮肤病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教材内容紧扣前沿,将中医学传统理论、经验和当代名医临床心得有机结合,实用为主,力求使读者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丰富、能够独当一面的皮肤科医生。此外,本教材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增加了中医内容的比重,除一般治法外列举了常用经方、常用取类比象方药以及增加了多种外治法,并将部分案例和知识拓展以二维码形式呈现。

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概况 3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7
第三章 皮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关系及皮肤病的命名、内涵 12
第四章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15
**节 病因 15
第二节 病机 19
第五章 皮肤病的辨证 21
**节 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 21
第二节 皮肤病的八纲辨证 24
第三节 皮肤病的气血津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 24
第四节 皮肤病的脏腑辨证 26
第五节 皮肤病的三焦辨证 27
第六章 皮肤病的诊断及实验室检查 29
**节 望、闻、问、切的应用 29
第二节 临床检查 32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32
第七章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 41
**节 内治法 41
第二节 外治法 49
第三节 配方颗粒在皮肤科的应用 54
第四节 皮肤病的常用中成药 55
第八章 皮肤病的预防和护理 59
**节 皮肤病的预防 59
第二节 皮肤病的护理 60
下篇 各论
第九章 病毒性皮肤病 62
**节 热疮 62
第二节 蛇串疮 64
第三节 疣 69
第四节 鼠乳 74
第五节 风痧 77
第十章 细菌性皮肤病 81
**节 黄水疮 81
第二节 脓窝疮 83
第三节 丹毒 86
第十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90
**节 白秃疮 90
第二节 肥疮 92
第三节 鹅掌风 94
第四节 脚湿气 97
第五节 圆癣、阴癣 99
第六节 灰指(趾)甲 102
第七节 紫白癜风 104
第十二章 动物源性皮肤病 109
**节 疥疮 109
第二节 虫咬伤 111
第三节 虱疮 114
第十三章 物理性皮肤病 117
**节 日晒疮 117
第二节 痱子 120
第三节 暑热疮 122
第四节 冻疮 123
第五节 鸡眼 126
第六节 皲裂疮 128
第七节 压疮 129
第十四章 过敏性皮肤病 132
**节 瘾疹 132
第二节 湿疮 135
第三节 汗疱湿疮 141
第四节 四弯风 143
第五节 漆疮 147
第六节 药毒 150
第十五章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156
**节 白疕 156
第二节 风热疮 161
第三节 狐尿刺 163
第四节 紫癜风 166
第五节 猫眼疮 169
第六节 吹花癣 172
第七节 急性苔藓痘疮样糠疹 174
第十六章 瘙痒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79
**节 风瘙痒 179
第二节 牛皮癣 182
第三节 马疥 185
第十七章 血管性皮肤病 189
**节 葡萄疫 189
第二节 瓜藤缠 192
第三节 狐惑病 194
第四节 血疳 196
第五节 白色萎缩 198
第十八章 结缔组织病及大疱性皮肤病 202
**节 红蝴蝶疮 202
第二节 皮痹 206
第三节 肌痹 210
第四节 燥毒 213
第五节 天疱疮 216
第六节 类天疱疮 219
第十九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224
**节 粉刺 224
第二节 面游风 227
第三节 酒渣鼻 231
第四节 油风 233
第五节 发蛀脱发 236
第二十章 色素性皮肤病 241
**节 白驳风 241
第二节 黧黑斑 245
第三节 黑变病 248
第二十一章 遗传、角化及代谢性皮肤病 252
**节 蛇皮癣 252
第二节 黑棘皮病 254
第三节 松皮癣 258
第二十二章 皮肤肿瘤 262
**节 脂瘤 262
第二节 癌疮 264
第三节 蕈样恶疮 266
第二十三章 性传播疾病 270
**节 霉疮 270
第二节 花柳毒淋 274
第三节 淋浊 277
第四节 阴部热疮 279
第五节 臊瘊 281
第六节 艾滋病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90
附录 291
展开全部

节选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概况 中医皮肤病学是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皮肤与皮肤附属器疾病的一门学科。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中医皮肤病在传统上属于中医外科范畴,其内容多记载于历代中医文献特别是中医外科文献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整理提高。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关怀使中医药事业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此背景下,中医皮肤病学作为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重视,中医皮肤科已经在中医外科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一学科既保留了中医外科诊治皮肤病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分化出两个重要分支:中医美容及中医性病。中医皮肤科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全国各地中医医院的皮肤科逐渐从中医外科中独立分化出来。中医皮肤科也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学科。 一、秦汉及以前时期 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 14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铭文)中即有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如“疥”“疕”“癣”“疣”等皮肤病的记载。这个时期古代医学的分科也初步成型,《周礼》记载:医分四科,即“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疡医是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皮疾的医生,是中医外科医生的*早称谓。 春秋战国时期皮肤病的病名记载逐渐增加,同时有了皮肤病病因病机和方药治法等相关记录。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早的医学文献,记载了疣、身疕(疮疡)、瘃(冻疮)、白处(白驳风)等 10余种皮肤病,多种治疗皮肤病的处方,以及以灸法治疣等 10余种治疗方法,同时也记录了各种不同的制剂和不同的疗法如砭法、灸法、熏法、熨法。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奠基之作,全面总结了当时的医学成就,也奠定了中医皮肤病学的理论基础。该书论述了皮肤、毛发、爪甲的生理、病理,以及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对病因提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等理论,目前仍具有临床意义。该书中还记载了多种皮肤病的病名和病机,如“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以及外感内伤杂病学家张仲景。华佗医术全面,尤擅长外科,据《后汉书》记载:他*早开展麻醉术和外科手术,使用贴敷、熏法、涂药等治疗皮肤疾病。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总结了汉代以前治疗杂病的经验,载方富有实效,很多方药至今都在皮肤科临床应用。如桂枝汤、麻杏石甘汤等治疗瘾疹,外用黄连粉治疗浸淫疮(泛发性湿疹);狐惑病(白塞病)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等。 二、晋、隋、唐、宋、元时期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设专章介绍皮肤病,对疥癣、瘾疹、漆疮、浸淫疮、诸痒、疠疡风、白驳风等都有记录,提到的皮肤病有 40余种。其中描述的“沙虱毒”是世界上*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部中医外科专著。其中有很多关于皮肤病的论述,如用紫草膏治疗小儿头癣,用白芷膏治疗发秃。该书记载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早600多年,是世界上*早应用汞剂治疗皮肤病的记载。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的专著。其中记载了皮肤病100多种,小儿皮肤病40余种,详细阐述了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认识到漆疮的发病与人的禀赋(即先天体质因素)有关,“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这一论点与现代医学关于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认识完全一致,但早了 1000多年。该书中对疥疮的记载,明确是疥虫致病,“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而欧洲关于疥虫的报道*早见于18世纪,远远迟于我国。对于酒渣鼻的病因病机,该书提出“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目前仍具有临床意义。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是大型的临床医学全书,记载了大量的治疗皮肤病的方药和治疗方法,特别是有很多皮肤美容、护肤的方药。宋元时期开始出现了中医外科专著,如陈自明《外科精要》、齐德之《外科精义》,其中记载有皮肤疾病,在治疗方法上也更加丰富。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很快,有很多外科专著问世,如王肯堂《证治准绳 疡医》、申斗垣《外科启玄》,特别是陈实功《外科正宗》,总结收集了历代中医诊疗皮肤病的研究成果,“列证*详,论治*精”,明确提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汪机《外科理例》更进一步提出:“治外必本诸内,治内亦即治外。”强调外病内治,内外治结合。陈司成《霉疮秘录》成书于1632年,是我国**部专门论述梅毒的专著。祁坤《外科大成》、吴谦《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记载的皮肤病病种广泛,从症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到内外治疗方法论述详尽,是我们学习研究中医皮肤性病学的重要文献。吴尚先《理瀹骈文》是一部外治法专著,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该书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依据,以外治为手段,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系统总结了历代外治疗法、方药,包括敷贴法、熨法、洗法、蒸法、烟熏法、照法等,对于疾病治疗、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近代与现代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医也随之进入。从此,我国开启中医和西医的两套医学体系,中医事业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低谷期,特别是 1929年2月,留学日本的医师公会会长余云岫动议废除中医,受到了广大中医从业人员的强烈抵制。随之而来的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兴起,唐宗海、张锡纯、张山雷、丁福保、恽铁樵等就是代表性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治疮科方,如鸦胆子的应用非常具体:“鸭蛋子[今用鸦胆子]连皮捣细,醋调,敷疔毒甚效,立能止疼。其仁捣如泥,可以点痣。”张山雷的《疡科纲要》理论清晰,辨证用药独具特色,守中医之长,参西医之精义,对近代皮肤外科发展有一定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医各科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中医医院都设立了中医外科,诊治皮肤疾病。 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早的中医学院,中医药教育从此走进高等教育的行列。中医皮肤病学也成为中医外科学中的主干内容。 20世纪70~ 80年代,中医皮肤科相继从中医外科独立出来,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皮肤性病学课程。各种中医皮肤科专著也大量问世,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朱仁康临床经验集》、金起凤和周德瑛主编的《中医皮肤病学》、欧阳恒和杨志波主编的《新编中医皮肤病学》、管汾主编的《实用中医皮肤病学》、梁剑辉主编的《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赵炳南和张志礼主编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 2004年10月,由段逸群、杨志波和范瑞强教授发起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中医皮肤科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中医皮肤科正蓬勃发展,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前景广阔。 五、中医皮肤病两个重要分支 中医皮肤病学还有两个重要分支,一为性传播疾病,二为中医美容。性病主要通过性行为的皮肤黏膜密切接触传染发病,同时需要与其他皮肤病相鉴别,因而性病的防治一直是皮肤科的重要内容。中医美容是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美的追求的必然产物。美容包括面容美、皮肤美、形体美、内在美等综合美学内容,皮肤健美是*重要的内容。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是一组由于不洁性交引起的,以皮肤黏膜为主要侵犯对象的急、慢性传染病。我国法定的性病有 8种,包括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生殖器疱疹、艾滋病及性病淋巴肉芽肿。除上述 8种外,性病还包括阴虱、滴虫或霉菌性阴道炎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疾病。历史上我国一直将皮肤病与性病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皮肤性病防治所在防治性病中有着杰出贡献。性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疹和黏膜损害,所以性病目前仍归属于皮肤科。医院科室设置皮肤科也称为皮肤性病科。虽然性病也涉及传染科、泌尿科、妇科等学科,但皮肤性病科防治性病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中医在性病防治中很长时间内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医对性病的认识也历史悠久,如梅毒,中医称为“霉疮”“广疮”“时疮”“棉花疮”“杨梅疮”。霉疮是一种外来性疾病,它在我国的历史被普遍认为是由葡萄牙商人进入广州后,于 1505年在华南一带首先出现,以后蔓延,从南至北、遍及各地。在中医文献中*早记载有“霉疮”者是公元 1264年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其卷三末记有“治杨梅疮方”。“霉疮”病名首见于公元1522年《韩氏医通》。1632年陈司成所著《霉疮秘录》是我国**部论述霉疮*完善的专著,该书肯定了霉疮的外来性,在治疗上除了用水银外,还主要用了丹砂、雄黄等含砷药品,为霉疮学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治疗霉疮时,各地普遍应用了多种中医中药疗法,为我国在短期内基本消灭霉疮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在现代名医秦伯未指导下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晚期霉疮脊髓痨获得成功,进一步丰富了祖国医学领域中霉疮学的理论与实践。 淋病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中医认识也独具特点。淋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淋证”“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