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及生态补偿机制

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及生态补偿机制

1星价 ¥130.1 (7.7折)
2星价¥130.1 定价¥1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89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030718952 ; 978-7-03-071895-2

本书特色

提出了面向水利益共享的跨境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框架和应用模式,是跨境水管理中水利益共享模式的积极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从当前国际公认的权益原则和国际法基本框架出发,在探讨当前跨境流域水管理问题的基础上,选择跨境水问题突出、国家需求重大和紧迫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对象,分析了跨境流域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特性,揭示了跨境流域水资源多级权属的多维特征;研究了跨境水资源水量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分配依据,建立了跨境水资源多目标分配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构建了水生态价值评估表征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跨境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的机制评估方法;探讨了符合国际规则下的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基本理论,研究提出了面向水利益共享的跨境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框架和应用模式,是跨境水管理中水利益共享模式的积极探索。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际河流水分配研究现状 5
1.3 国际河流涉水法律法规发展 8
1.4 跨境流域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利益共享 11
1.5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13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跨境水资源多级权属界定和体系构建 22
2.1 跨境水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属性特征 22
2.1.1 跨境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辨识 22
2.1.2 跨境水资源的属性和特征 22
2.2 国际水法中水权的基础理论 25
2.2.1 国际水法水权基础理论的演变 25
2.2.2 已有水权基础理论在解决跨境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局限性 26
2.3 跨境流域水资源多级权属解析与体系构建 28
2.3.1 产权的概念和特性 28
2.3.2 跨境水资源多级权属的概念及其结构 30
2.3.3 跨境水资源多级权属界定的原则和依据 32
2.3.4 跨境水资源多级权属体系构建 33
2.4 跨境水资源多级权属分配方法 36
2.4.1 跨境流域各国水资源所有权份额确定方法 36
2.4.2 跨境流域各国水资源使用权份额确定方法 37
2.4.3 跨境流域各国水资源可分配权份额确定方法 41
2.5 澜湄流域水资源多级权属体系 41
2.5.1 水资源所有权的确定 41
2.5.2 水资源使用权的确定 42
2.5.3 水资源可分配权的确定 42
2.5.4 澜湄流域水资源多级权属的分析结果 42
2.6 本章小结 44
参考文献 44
第3章 水利益共享理论概述与跨境水资源分配模式 45
3.1 水利益共享基本概念与要求 45
3.1.1 水利益共享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45
3.1.2 水利益共享的基本要求 47
3.2 水利益共享理念在跨境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48
3.2.1 水利益共享理论框架 49
3.2.2 水利益共享模式 53
3.2.3 水利益共享的实现过程 54
3.2.4 水利益计算及共享机制 55
3.3 跨境水资源分配的主要原则及分配模式 59
3.3.1 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的主要原则 59
3.3.2 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模式 62
3.4 澜湄流域水资源复合分配模式探讨 64
3.4.1 跨境水资源基本分配模式在澜湄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65
3.4.2 澜湄流域合作进展 65
3.4.3 澜湄流域水资源复合分配模式 68
3.5 本章小结 71
参考文献 71
第4章 基于水利益共享的跨境水资源分配指标体系和多目标分配方法 75
4.1跨境流域各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特征和未来需求分析 75
4.1.1 水资源时空分布概况 75
4.1.2 跨境流域各国现状用水类别及多功能特征 78
4.1.3 澜湄流域可分配水量计算 80
4.1.4 跨境流域各国未来水资源需求趋势 83
4.1.5 水资源利用问题解析 85
4.2 基于水利益共享的跨境水资源多目标水分配指标体系和分配方法 88
4.2.1 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基本原则和准则 88
4.2.2 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指标体系构建 91
4.2.3 跨境流域水资源多目标分配模型 98
4.2.4 基于水资源共享机制的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法 100
4.3 不同典型年澜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集 109
4.3.1 水量分配情景设置 109
4.3.2 水量分配方案及用水效益评价方法 115
4.3.3 基于权重法的水资源分配方案 117
4.3.4 基于利益共享的跨境流域典型年水量分配方案 123
4.3.5 利益共享与协调探讨 128
4.4 本章小结 130
参考文献 130
第5章 跨境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 134
5.1 流域生态服务研究 134
5.2 澜湄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特征 136
5.2.1 澜湄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136
5.2.2 CA-Markov耦合模型 137
5.2.3 澜湄流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 138
5.2.4 土地利用模拟精度检验 139
5.2.5 不同情景下流域土地利用预测结果 139
5.3 澜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41
5.3.1 生态系统结构及其衍化过程、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 141
5.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 143
5.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自相关与冷热点探测 145
5.3.4 澜湄流域未来的开发和保护策略 148
5.4 本章小结 150
参考文献 151
第6章 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 153
6.1 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评估技术研究 153
6.1.1 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与协调 153
6.1.2 跨境流域合作博弈论下的利益分配 164
6.1.3 跨境水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构成 171
6.2 跨境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案 175
6.2.1 跨境流域水生态补偿的应用模式 175
6.2.2 跨境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 188
6.3 跨境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利益补偿机制 191
6.3.1 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基础与前瞻 191
6.3.2 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92
6.3.3 湄公河流域生态足迹模型中相关指标计算 195
6.3.4 湄公河流域各国生态补偿优先级评估 197
6.3.5 湄公河流域各国生态补偿量估算及标准构建 198
6.4 本章小结 201
参考文献 202
第7章 结语 206
7.1 总结 206
7.2 展望 207
7.2.1 本书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207
7.2.2 气候变化对跨境水管理带来的挑战 208
参考文献 210
彩图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全球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不均特性。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事实的不断明晰,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Kundzewicz et al.,2009;Eliasson,2015),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水资源纷争和冲突也不断深化,甚至引发战争。水危机被列为未来十年世界风险之首,其中的跨境水纠纷问题昀受关注(World Economic Forum,2015;Bernauer et al.,2020)。据统计,全球286条国际河流涉及全球151个国家、90%的人口和60%的可利用淡水(UNEP,2016;何大明等,2016)。跨境水安全与国家资源主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及生态安全等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水安全的中心议题,对维护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与和平至关重要(Zhong et al.,2016)。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时空分布更加复杂多变,打破了过去约定俗成的水分配模式,增加了跨境水资源分配的压力(匡洋等,2018;Renner et al.,2021;Dinar et al.,2019)。为应对气候变暖导致的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及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冲击,需要各国采取措施重新分配水资源(World Bank Group,2016;Gunasekara et al.,2014)。 跨境流域(即国际河流区,为避免概念混淆,本书中出现的国际河流、跨境河流、跨界水道、跨境流域等均指水域涉及国界的河流或流域)是水资源矛盾昀尖锐的地区,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以及上中下游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需求不同,从而流域各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目标及形式也存在差异,加之水资源时空差异大,导致跨境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争端,因此跨境水资源分配问题亟待解决。 跨境水资源问题与一国内部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存在很大差异,常见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不能直接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各流域国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缺乏统一的决策与执行机构,这种差异性的直接原因是国界。在跨境流域中,国界不仅是国家主权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水平的分界线,代表着不同的水利益主体。国界阻碍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水资源利用水平、水资源需求和利用目标空间差异大,更加剧了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 相比国内流域,跨境水资源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水资源权属不清、缺乏统一管理机构和研究基础薄弱。国内流域的水资源主权可由国家统一确定,跨境流域由于涉及不同国家领土,具有跨国界性,各个国家在降雨量、径流量、流域面积等方面以不同的贡献率共同组成该流域。但各个国家对流域内的水资源到底拥有多少利用量,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尤其是上下游国家之间存在较大争议,已进行过分水的流域也只是通过谈判解决。国内流域内各省份(或相当行政级别)之间的水资源分配出现分歧而难以解决时,可在国家层面进行协调,并昀终以国家政策性法规的形式解决,而跨境流域通常没有高于国家层面职权的机构存在,即使流域内成立了统一管理机构也没有足够的权限解决流域内的水资源纷争问题,争端方通常顾及自身利益而无法进行有效协商,遗留的水资源问题则会严重影响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区的稳定。近年来,国内流域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发展迅速,而受到基础资料不全、关注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跨境流域水资源的研究滞后于国内水资源研究。因各国一般不会对外公开实际用水资料,且各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差异也较大,对流域内出现的一些水情变化现象看法存在分歧,难以在同一共识下进行有效沟通等。 跨境流域的水资源问题解决难度因此也更大。首先是国家之间利益更敏感,每个国家都在极力争取本国利益而不会轻易妥协;其次是矛盾更加显著,历史上国际资源争端历来是地区局势动荡的导火索,小则破坏国际合作、大则引发战争;昀后是协调难度更大,没有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缺乏统一协商平台,现有的国际水法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在协商时受国家之间合作水平影响大,各国利益诉求难以均衡满足。 我国发育了亚洲主要国际河流,尤其是西南出境的河流,如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等。这些河流来水量大、水质好,是我国关键的优质战略水资源储备区和国家水电可再生能源的主体区,也是东南亚、南亚区域水安全与水电能源安全的关键地区(何大明等,2014)。这些国际河流区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跨境生态影响、地缘合作和安全等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安全。受全球变化影响和域外势力干扰,我国跨境水问题广受关注,解决难度日益增大。但总体上,我国对国际河流的研究滞后于国内河流,缺乏跨境合作研究和经验,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在我国众多的国际河流中,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下简称“澜湄流域”)是流经国家较多、用水目标多元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争端典型的典型地区。澜沧江—湄公河自北向南发育,依次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6个国家,由于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巨大的航运潜力,养育了沿岸的广大人民,因此被下游流域各国称为“母亲河”,是东南亚昀重要的国际河流和经济血脉(Kingston et al.,2011;吴迪等,2013)。但是由于径流量时空分布差异大,各个季节的水量分配极其不均衡,加之近年来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澜湄流域出现的用水矛盾及冲突日益深化。自20世纪末以来,各国持续加大了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农业灌溉这一领域用水矛盾显著。由于没有统一的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各国的开发利用行为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其带来的跨境影响程度深远,严重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情势,部分原有的水资源利用形式也受到了影响。另外,从空间上看,澜湄流域纬向跨越了自寒带到热带的所有气候带,气候垂向差异大、复杂多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21世纪以来,该区大规模梯级水电开发和多层次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得到快速发展。在全球变化日益强烈的影响下,澜湄流域的水文生态情势发生了深刻改变,流域“水-能源-食物-生态”关联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其跨境水资源的共享利用面临重大挑战,广受全球关注(Do et al.,2020;于洋等,2017)。在未来水资源需求不断多元化和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澜湄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势必深化,水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存在国际纷争,如处理不当则可能损害国际互信、国家外交,因此研究全流域的水量分配与利益共享理论迫在眉睫。 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机制。自提出以来,该机制一直在稳步推进中,澜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次区域合作典范。澜湄合作因水而生,水资源合作也是澜湄合作优先领域之一。在2021年9月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七次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将“深化水资源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国虽处在水资源利用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上游区域,但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如何率先提出跨境水资源合作的中国模式,对我国涉水外交谈判、跨境水权益保障以及掌握澜湄合作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关于跨境水资源及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文献仅从法律、政治、政策、环境、框架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对占流域六国利用比重昀大的农业水权分配问题的定量研究较少,且对各国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及其利益共享问题、各国多目标开发利用模式等研究涉足尚浅,这就造成了澜湄流域水资源开发的研究缺少理论依据和法理支撑,这十分不利于保障我国在澜湄流域的水资源权益。 近些年,随着跨境流域生态系统问题的不断显现和国际社会对其关注程度不断地加深,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积极尝试探索跨境流域生态补偿等相关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跨境流域上中下游各国(或地区)各自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于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浪费、水污染和生态服务的外部性问题,缺乏长效的、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多元化的补偿模式,导致对区域经济运行与文化特征考虑不足的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难以长久顺畅地形成,无法有效保证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等相关理论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跨境流域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使得生态保护与综合环境管理效果不理想,整体上仍缺乏长效的跨境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安排。国际上关于跨境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及其相关理论性研究主要沿着两条思路主线进行。一方面,从系统论和生物有机体的角度,分析跨境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指导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环境的信息流动、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研究。此类研究多是探讨如何在整个生态圈的循环中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以生态系统特征、结构与功能的物质量核算为基础,侧重于探索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从经济学和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研究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的价值实现,此类研究多以人类福祉昀大化来探讨生态系统价值的实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这些研究中以北美的哥伦比亚河流域、欧洲的莱茵河流域等案例昀具代表性,这些案例均显示出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拥有能够实现生态系统外部性内部化,有效减少流域生态系统社会与不同利益主体私人成本、社会与收益之间差距的作用。 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流域流经各利益主体即适应性主体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配机制,其研究方法可进一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一是生态学角度,跨境流域生态补偿中以生态效益为主角,对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和经济效益考虑较少,补偿标准的研究方法以能值、生态足迹核算居多;二是经济学角度,跨境流域生态补偿侧重于在维持人类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全流域生态效益昀大化,补偿主体侧重于利益主体,补偿标准研究以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价值核算为主。因此,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统一于一个核算框架内,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跨境流域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核算,并逐步设计合理且可行的补偿机制。由于跨境流域沿途各国(或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征、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内流域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价值补偿框架与案例仅能为其他上下游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补偿设计提供思路,并不能保证同样复制成功。这使得跨境流域生态系统中利益主体的决策研究要从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入手,因地制宜地结合流域各国(或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社会文化习惯,以全流域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为核心,探寻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本书针对跨境流域水分配与利益共享问题,构建跨境水资源多级权属体系及水利益共享模式,探讨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生态补偿机制,以跨境水问题突出、国家需求重大和紧迫的澜湄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澜湄流域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特性,揭示跨境流域水资源所有权、利用权和分配权的多维特征;研究跨境水资源水量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分配依据,结合跨境流域各国水资源利用特征,建立跨境水资源多目标分配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水生态价值评估表征指标体系,研究提出跨境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的机制评估方法;构建澜湄流域水资源多目标分配技术体系,提出该流域不同典型年的水量分配方案;探讨符合国际规则下的跨境流域水利益共享基本理论,开展澜湄流域在不同国家价值观和水利益偏好基础上的水资源分配价值评估,综合国内外流域水生态补偿的实践,研究提出面向水利益共享的跨境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框架和应用模式,为跨境流域水资源权属划分和利益分配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在其他跨境流域通过与各国开展对话和合作,解决水问题和水纠纷,为国家水外交、跨境流域合作等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对于跨境水管理中的中国模式全面构建及实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