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核算、税务处理、成本核算与财务报表编制实务操作指南

会计核算、税务处理、成本核算与财务报表编制实务操作指南

1星价 ¥188.3 (7.3折)
2星价¥188.3 定价¥2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560593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50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115605931 ; 978-7-115-60593-1

本书特色

1.从0到1,会计核算轻松掌握

打通会计核算各流程、重点环节和领域,没有晦涩的学术理论,只有简单易懂的核算方法,零基础也能轻松掌握,实现从0到1的跨越。

2.税务处理案例讲解

在实务案例分析中快速理解枯燥乏味的税法知识,知行合一,寓学于乐,税法的学习再也不是难事!

3.帮助全面掌握成本核算

提供各大行业成本核算的程序与方法,一步到位帮助读者掌握规范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只此一本便可轻松解决成本核算中的难题。

4.详细论述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用详实的案例分析了编制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情况,为读者了解财务报表的格式体例、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提供切实的参考与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会计核算、税务处理、成本核算、财务报表编制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与财会人员推荐的专业知识,分门别类地为财会人员提供细致指导。本书包括会计理论、税收政策、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与阅读等内容,聚焦不同岗位的实务操作,力图让读者以轻松愉悦、便捷有效的方式从本书中获得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 本书框架清晰、体系完整、内容详细,可以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会计新人了解会计、税务、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等财务工作的基本知识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会计主管把握财会工作关键要点的指导书。

目录

目录

篇 会计核算

第1章 初识会计——会计与会计人员

1.1 会计到底是什么 1

1.1.1 会计其实没那么复杂 1

1.1.2 会计的职能 2

1.1.3 会计职能的表现 3

1.2 会计职业的现状 5

1.2.1 认识会计职业 5

1.2.2 会计人员的晋升途径 5

1.3 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6

1.3.1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6

1.3.2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7

第2章 会计初印象——会计基础理论

2.1 会计基本假设 9

2.1.1 空间范围——会计主体 10

2.1.2 时间范围——持续经营 10

2.1.3 任务分期——会计分期 10

2.1.4 必要手段——货币计量 10

2.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1

2.3 会计六要素 13

2.3.1 资产 13

2.3.2 负债 14

2.3.3 所有者权益 15

2.3.4 收入 16

2.3.5 费用 16

2.3.6 利润 17

2.4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 17

2.4.1 “穿了马甲”的会计要素——会计

科目 17

2.4.2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8

2.4.3 会计科目,也分层级 18

2.4.4 “有了房间”的会计科目——会计

账户 19

2.4.5 会计账户的结构 19

2.5 会计记账方法 20

2.5.1 会计恒等式 20

2.5.2 复式记账法 21

2.5.3 会计分录 21

2.5.4 借贷记账法下的平衡关系 22

2.6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 23

2.6.1 《会计法》 23

2.6.2 《企业会计准则》 23

第3章 会计平时做什么——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3.1 认识会计凭证 25

3.1.1 会计凭证是一门通用的商业

语言 25

3.1.2 会计凭证的作用 26

3.1.3 常见会计凭证基本格式 26

3.1.4 会计凭证的传递 30

3.1.5 会计凭证的保管 30

3.2 原始凭证——会计核算的原始

资料 31

3.2.1 万变不离其宗——原始凭证的

概念 31

3.2.2 按规矩办事——填制原始凭证的

要求 31

3.3 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直接

依据 32

3.3.1 从“记账”说起 32

3.3.2 记账凭证的种类 32

3.3.3 如何填制记账凭证 33

3.3.4 记账凭证的审核 34

3.4 会计到这儿才算做账——会计

账簿 34

3.4.1 原来账簿才算账 34

3.4.2 会计账簿的分类 35

3.4.3 设置和登记账簿的作用 39

3.4.4 启用账簿 40

3.4.5 登记账簿时应注意的问题 40

3.4.6 错账更正,有条不紊 41

第4章 会计核算——货币资金

4.1 库存现金 43

4.1.1 现金去哪儿了 43

4.1.2 熟能生巧——用现金结算 44

4.2 存放在银行的钱——银行存款 45

4.2.1 银行存款的“日常生活” 45

4.2.2 存款与取款 46

4.2.3 未达账项从哪儿来的 46

4.3 何谓其他货币资金 48

4.3.1 科目与账户的设置 48

4.3.2 其他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 48

第5章 会计核算——应收款项与预付款项

5.1 应收票据就是商业票据 51

5.1.1 什么是应收票据 51

5.1.2 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 52

5.2 对方公司欠钱还没还 53

5.2.1 什么是应收账款 53

5.2.2 折扣有几类 54

5.2.3 做好应收账款管理 54

5.3 先交钱,再收货——预付账款 55

5.4 借钱给他人,别人总是要还的 55

5.4.1 其他应收款是个“杂货铺” 55

5.4.2 其他应收款应该这么处理 56

5.4.3 有人要出差,来借差旅费 56

5.5 收不回欠款怎么办 57

5.5.1 确认应收款项减值 57

5.5.2 估计坏账损失 58

5.5.3 收不回欠款的会计核算 59

第6章 会计核算——存货

6.1 妥善保管企业资产——存货 60

6.1.1 什么是存货 60

6.1.2 存货的确认 61

6.1.3 存货的计价 61

6.2 搞清楚存货的“来龙去脉” 61

6.2.1 取得存货时的初始计量 62

6.2.2 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 63

6.2.3 存货的期末计量 64

6.2.4 其他存货计价方法 65

6.3 原材料的核算 66

6.3.1 实际成本法下采购原材料的

核算 66

6.3.2 原材料日常核算 67

6.3.3 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的核算 68

6.4 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68

6.4.1 包装物的核算 68

6.4.2 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69

6.5 期末盘点存货 70

6.5.1 存货的盘存 70

6.5.2 存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会计

核算 71

6.6 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 72

第7章 会计核算——固定资产

7.1 不可小觑的固定资产 73

7.1.1 什么样的资产才是固定资产 73

7.1.2 固定资产的确认不简单 73

7.1.3 房屋是固定资产吗 74

7.2 听说企业要换“大件” 75

7.2.1 购入固定资产的处理 75

7.2.2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处理 76

7.2.3 接受捐赠取得固定资产的处理 78

7.2.4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处理 78

7.2.5 债务重组取得固定资产的处理 78

7.2.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固定资产的

处理 79

7.3 暗藏玄机的固定资产折旧业务 79

7.3.1 了解固定资产折旧 79

7.3.2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81

7.4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 82

7.4.1 处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有原则

可循 83

7.4.2 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的处理 83

7.4.3 固定资产改扩建支出的处理 85

7.5 固定资产的归宿 86

7.5.1 固定资产处置的确定及计量 86

7.5.2 出售固定资产的处理 87

7.5.3 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理 87

7.5.4 盘点固定资产的处理 88

7.5.5 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 88

7.5.6 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的处理 89

第8章 会计核算——金融资产

8.1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什么 90

8.1.1 金融资产分两类,相互之间

不可转 90



8.1.2 企业为了近期出售而持有的金融

资产的处理 91

8.2 持有时间长的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91

8.2.1 什么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91

8.2.2 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关的注意

事项 92

8.3 投资方略,借水行舟 93

8.3.1 满足三个条件即为持有至到期

投资 93

8.3.2 如何处理到期投资? 95

8.4 投资时难算亦难 96

8.4.1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96

8.4.2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97

8.4.3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99

8.4.4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100

第9章 会计核算——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9.1 看不见的无形资产 101

9.1.1 无形资产的特征 101

9.1.2 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101

9.1.3 无形资产的种类 102

9.2 无形资产的处理 102

9.2.1 无形资产的取得 102

9.2.2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 103

9.2.3 无形资产的摊销 103

9.2.4 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 104

9.2.5 无形资产的披露 105

9.3 不容忽视的其他资产项目——长期

待摊费用 105

第10章 会计核算——流动负债

10.1 负债其实很简单 107

10.1.1 让负债少一点 107

10.1.2 你负债了吗 107

10.1.3 经验是负债,学习是资产 108

10.2 短期借款 108

10.2.1 借入短期借款 108

10.2.2 确认短期借款利息 108

10.2.3 归还短期借款 109

10.3 应付票据 109

10.3.1 认识应付票据 109

10.3.2 应付票据的会计核算 109

10.4 应付账款 109

10.4.1 认识应付账款 109

10.4.2 应付账款的会计核算 110

10.5 应付职工薪酬 110

10.5.1 认识职工薪酬 110

10.5.2 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111

10.6 应交税费 116

10.6.1 应交增值税 116

10.6.2 应交消费税 118

10.6.3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119

10.6.4 应交教育费附加 119

第11章 会计核算——非流动负债

11.1 长期借款 120

11.1.1 认识长期借款 120

11.1.2 长期借款的会计核算 120

11.2 债券 123

11.2.1 债券投资,稳中取胜 123

11.2.2 怎样核算可转换公司债券 125

第12章 会计核算——所有者权益

12.1 企业的硬实力——所有者权益 127

12.1.1 认识所有者权益 127

12.1.2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 127

12.2 实收资本 128

12.2.1 实收资本的会计核算 128

12.2.2 实收资本发生了变化 129

12.3 资本公积 130

12.3.1 资本溢价的核算 130

12.3.2 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 131

12.3.3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131

12.4 其他综合收益 131

第13章 会计核算——收入、费用和利润

13.1 企业的收入情况 133

13.1.1 认识收入 133

13.1.2 收入的种类 133

13.1.3 收入的确认条件 134

13.2 收入的会计核算 138

13.2.1 科目设置 138

13.2.2 一般销售业务的会计核算 139

13.2.3 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的会计

核算 139

13.2.4 委托代销商品业务的会计

核算 139

13.2.5 受托代销商品业务的会计

核算 140

13.2.6 销售退回的会计核算 140

13.2.7 其他业务收支的会计核算 141

13.3 产品成本的会计核算 141

13.3.1 产品成本包括的项目 142

13.3.2 产品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及一般

程序 142

13.3.3 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144

13.3.4 产品成本计算的三大方法 147

13.4 期间费用的会计核算 149

13.4.1 管理费用 149

13.4.2 销售费用 149

13.4.3 财务费用 150

13.5 利润的会计核算 150

13.5.1 利润的形成 150

13.5.2 营业外收支 151

13.5.3 政府补助 152

13.5.4 收入、成本、费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153

13.6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154

13.6.1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

差异 154

13.6.2 所得税的“解题套路” 154

13.7 利润分配的会计核算 155

13.7.1 依法分配利润 155

13.7.2 留下来发展公司、应对风险的

利润——盈余公积 156

第二篇 税务处理

第14章 轻松学税法——税法的基础知识

14.1 从纳税说起 157

14.1.1 认识税收 157

14.1.2 认识税法 158

14.1.3 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158

14.2 解读税法要素 159

14.2.1 认识税法要素 159

14.2.2 纳税义务人 159

14.2.3 征税对象 160

14.2.4 税目 160

14.2.5 税率 161

14.2.6 纳税环节 161

14.2.7 纳税期限 161

14.2.8 纳税地点 162

14.2.9 减税免税 162

14.3 认识我国的税种 163

14.3.1 这些税种你都了解吗 163

14.3.2 什么叫流转税 163

14.3.3 谁需要缴纳所得税 164

第15章 中国税种的“老大哥”——增值税

15.1 认识增值税 165

15.1.1 什么情况要交增值税 165

15.1.2 增值税的计税原理 166

15.2 增值税的纳税人 166

15.2.1 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166

15.2.2 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 167

15.3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168

15.3.1 一般征税范围 168

15.3.2 视同销售货物 169

15.3.3 混合销售 170

15.3.4 兼营 170

15.3.5 无须缴纳增值税的事项 170

15.4 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率 171

15.4.1 增值税税率 171

15.4.2 增值税征收率 172

15.5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173

15.5.1 《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免税

项目 173

15.5.2 “营改增”相关税收优惠 174

15.6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177

15.6.1 一般计税方法 177

15.6.2 简易计税方法 178

15.6.3 扣缴计税方法 178

15.7 一般计税方法下应纳增值税的

确定 178

15.7.1 销项税额的确定 178

15.7.2 进项税额的确定 183

15.7.3 应纳税额的确定 185

15.8 资管产品的增值税处理 189

15.9 进口货物的增值税 190

15.9.1 进口货物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和

应纳税额的计算 190

15.9.2 进口货物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

时间 191

15.10 出口货物、劳务和跨境应税行为退(免)增值税的解读 192

15.10.1 增值税退(免)税基本政策 192

15.10.2 增值税退(免)税的范围及

方法 192

15.10.3 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确定 194

15.10.4 增值税退(免)税的计税

依据 195

15.10.5 增值税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197

15.10.6 增值税免税政策 200

15.10.7 增值税征税政策 202

15.10.8 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204

15.10.9 出口退(免)税企业管理 206

15.11 增值税的征收管理 208

15.11.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08

15.11.2 纳税期限 209

15.11.3 纳税地点 209

15.11.4 纳税申报资料 210

15.12 增值税专用发票 212

15.12.1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 212

15.12.2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代开 217

第16章 平常人每天都在负担的税——消费税

16.1 认识消费税 218

16.1.1 什么是消费税 218

16.1.2 消费税的特点 218

16.2 消费税的纳税人 219

16.3 消费税的税目 219

16.4 消费税的纳税环节 223

16.5 消费税的税率 224

16.6 消费税的计税依据 226

16.6.1 消费税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 226



16.6.2 视同销售行为中消费税的

确定 227

16.7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处理 228

16.7.1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认定 228

16.7.2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代收代缴消费税的规定 228

16.7.3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28

16.7.4 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的扣除 229

16.8 关于进口消费税的计算 229

16.8.1 进口应税消费品的规定 229

16.8.2 进口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30

16.9 消费税的退(免)税 230

16.9.1 出口应税消费品的免税政策 230

16.9.2 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 231

16.9.3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税税率的

确定 231

16.9.4 出口退税计算 232

16.10 消费税征收管理 232

16.10.1 消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32

16.10.2 消费税的纳税期限 233

16.10.3 消费税的纳税地点 233

16.10.4 消费税税款的报缴方法 234

16.10.5 消费税纳税申报表的样式 234

第17章 两大税种的“小跟班”——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17.1 认识城市维护建设税 236

17.1.1 什么是城市维护建设税 236

17.1.2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特点 236

17.2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税范围和

纳税人 237

17.2.1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税范围 237

17.2.2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 237

17.3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 237

17.4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和减免税规定 238

17.4.1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 238

17.4.2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减免税

规定 238

17.4.3 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纳税额的

计算 238

17.5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管理 239

17.5.1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地点 239

17.5.2 违章处理 239

17.6 认识教育费附加 239

17.6.1 什么是教育费附加 239

17.6.2 教育费附加的计征依据 239

17.6.3 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 240

17.6.4 教育费附加的减免优惠 240

17.6.5 教育费附加的计算 240

第18章 企业有利润,就要缴纳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18.1 认识企业所得税 241

18.1.1 什么是企业所得税 241

18.1.2 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241

18.2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和税率 242

18.2.1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242

18.2.2 企业所得税征税范围中的

“收入” 243

18.2.3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244

18.3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244

18.3.1 应税收入 244

18.3.2 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 246

18.3.3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47

18.3.4 亏损弥补 252

18.4 资产的税务处理 253

18.4.1 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253

18.4.2 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254

18.4.3 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255

18.4.4 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256

18.4.5 存货的税务处理 257

18.4.6 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257

18.4.7 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

处理 258

18.5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58

18.5.1 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258

18.5.2 境外所得抵扣税额的计算:直接

抵免 259

18.5.3 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260

18.6 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260

18.6.1 农、林、牧、渔业项目税收

优惠 260

18.6.2 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税收优惠 261

18.6.3 节能环保项目税收优惠 261

18.6.4 技术转入所得税收优惠 262

18.6.5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 262

18.6.6 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 262

18.6.7 加计扣除税收优惠 263

18.6.8 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 264

18.6.9 加速折旧税收优惠 264

18.6.10 减计收入税收优惠 265

18.6.11 税额抵免税收优惠 265

18.6.12 民族自治地方税收优惠 265

18.6.13 非居民企业税收优惠 266

18.7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266

18.7.1 纳税地点 266

18.7.2 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年度的

规定 267

18.7.3 纳税申报 267

18.7.4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

样式 267



第19章 与口袋里的钱相关——个人所得税

19.1 认识个人所得税 270

19.1.1 什么是个人所得税 270

19.1.2 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271

19.2 个人所得税的9个税目 272

19.2.1 工资、薪金所得 272

19.2.2 劳务报酬所得 273

19.2.3 稿酬所得 273

19.2.4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274

19.2.5 经营所得 275

19.2.6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276

19.2.7 财产租赁所得 276

19.2.8 财产转让所得 276

19.2.9 偶然所得 277

19.3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与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277

19.3.1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277

19.3.2 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278

19.4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278

19.5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80

19.5.1 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280

19.5.2 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

计算 281

19.5.3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

计算 288

19.5.4 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94

19.5.5 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95

19.5.6 稿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96

19.5.7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个人所得税的

计算 297

19.5.8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97



19.5.9 财产租赁所得个人所得税的

计算 297

19.5.10 财产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

计算 299

19.5.11 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99

19.5.12 境外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99

19.6 个人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 300

19.6.1 免税项目 301

19.6.2 减税项目 301

19.6.3 暂免征税项目 302

19.6.4 减免税政策的执行 303

19.7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304

19.7.1 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纳税 304

19.7.2 自行申报纳税 304

19.7.3 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 308

19.8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的缴纳 312

19.8.1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一般规定 312

19.8.2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312

19.8.3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312

19.8.4 核定征收与查账征收 315

19.8.5 税收优惠 316

19.8.6 征收管理 316

19.8.7 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表 317

第20章 经营性房产要交税——房产税

20.1 认识房产税 320

20.1.1 什么是房产税 320

20.1.2 房产税的特点 321

20.2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321

20.2.1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321

20.2.2 房产税的纳税人 321

20.3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税率、减免税优惠和计算 322

20.3.1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322

20.3.2 房产税的税率 323

20.3.3 房产税的减免税优惠 323

20.3.4 房产税的计算 324

20.4 房产税的征收管理 324

20.4.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324

20.4.2 纳税期限 324

20.4.3 纳税申报 324

20.4.4 纳税地点 325

20.4.5 房产税纳税申报表的样式 325

第21章 邮票的“姐妹花”——印花税

21.1 认识印花税 327

21.1.1 什么是印花税 327

21.1.2 印花税的特点 327

21.1.3 印花税票 328

21.2 印花税的征税范围 329

21.2.1 合同 329

21.2.2 产权转移书据 330

21.2.3 营业账簿 331

21.2.4 经财政部门确定征印花税的凭证

是什么 331

21.3 印花税的纳税人 331

21.4 印花税的计算和税收优惠 332

21.4.1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332

21.4.2 印花税的税率 333

21.4.3 印花税的减免税优惠 334

21.4.4 印花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34

21.5 印花税的征收管理 335

21.5.1 纳税方法 335

21.5.2 违章与处罚 336

21.5.3 纳税环节 337

21.5.4 纳税地点 337

21.5.5 印花税纳税申报表的样式 337

第22章 有车一族的“税收”——车船税

22.1 认识车船税 340

22.1.1 什么是车船税 340

2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出台的意义 340

22.2 车船税的纳税人、征收范围、税率与税目 341

22.2.1 车船税的纳税人 341

22.2.2 车船税的征收范围 341

22.2.3 车船税的税率与税目 341

22.3 车船税的计算 343

22.3.1 车船税的计税依据 343

22.3.2 车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44

22.4 车船税的税收优惠 344

22.4.1 一般减免税政策 344

22.4.2 特定情况下的减免税政策 345

22.5 车船税的征收管理 345

22.5.1 车船税的纳税期限 345

22.5.2 车船税的纳税地点 345

22.5.3 车船税的纳税申报 345

22.5.4 车船税纳税申报表的样式 346

第23章 企业交税的程序——税收征收管理

23.1 认识税收征收管理 350

23.1.1 什么是税收征收管理 350

23.1.2 税收征收管理的法律依据 350

23.1.3 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内容 351

23.2 税务登记管理 352

23.2.1 什么是税务登记 352

23.2.2 税务登记管理的内容 352

23.3 账簿、凭证管理 355

23.3.1 账簿设立规定 355

23.3.2 记账核算规定 356

23.3.3 账簿保管规定 356

23.3.4 税收证明规定 356

23.3.5 违反账簿、凭证管理规定的法律

责任 357

23.3.6 发票管理规定 357

23.4 纳税申报管理 358

23.4.1 什么是纳税申报 358

23.4.2 纳税申报的方式 358

23.4.3 纳税申报的具体要求 359

23.4.4 纳税申报的办理 360

23.5 税务检查 360

23.5.1 什么是税务检查 360

23.5.2 税务检查的内容 361

23.6 法律责任 361

23.6.1 违反税务管理基本规定行为的

处罚 361

23.6.2 逃避追缴欠税的法律责任 362

23.6.3 偷税的法律责任 362

23.6.4 抗税的法律责任 363

23.6.5 犯行贿罪的法律责任 363

23.6.6 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责任 363

23.6.7 其他法律责任 364

第三篇 成本核算

第24章 成本二三事——你真的了解“成本”二字吗

24.1 认识成本 365

24.1.1 成本是什么 365

24.1.2 成本的作用 367

24.2 认识成本会计 368

24.2.1 产品生产成本 368

24.2.2 销售费用 368

24.2.3 管理费用 369

24.2.4 财务费用 369

24.3 成本会计的历史 369

24.3.1 成本会计的产生 370

24.3.2 成本会计的发展 370

24.4 成本会计的职能 371

24.4.1 反映 371

24.4.2 预测和计划 372

24.4.3 监督 373

24.4.4 控制 373

24.4.5 分析评价 374

24.4.6 决策 374

24.5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375

24.5.1 成本会计机构 375

24.5.2 成本会计人员 376

24.5.3 成本会计制度 377

24.5.4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应注意的

问题 377

第25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本核算的基础

25.1 成本核算基本要求 380

25.1.1 有利于企业管理 380

25.1.2 正确划分费用界限 380

25.1.3 合理计价与结转 382

25.1.4 构建成本核算框架 382

25.2 费用的分类 385

25.2.1 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 386

25.2.2 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 387

25.3 成本核算科目设置 388

25.3.1 “基本生产成本”科目 388

25.3.2 “辅助生产成本”科目 390

25.3.3 “制造费用”科目 390

25.3.4 “销售费用”科目 390

25.3.5 “管理费用”科目 390

25.3.6 “财务费用”科目 391

第26章 费用——材料费用的计算与分配

26.1 材料的分类与计价方法 392

26.1.1 材料的分类 393

26.1.2 材料的计价方法 393

26.2 材料采购、计价及领用 394

26.2.1 材料采购 394

26.2.2 材料计价 396

26.2.3 材料领用 399

26.3 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400

26.3.1 按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

原材料费用 401

26.3.2 按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原材料费用 402

26.3.3 材料费用分配表 403

26.4 包装物费用的分配 404

26.4.1 发出包装物 404

26.4.2 出借、出租包装物 405

26.5 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407

26.5.1 一次摊销法 408

26.5.2 分次摊销法 409

26.5.3 五五摊销法 410

第27章 费用去哪里——其他费用的计算与分配

27.1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用的核算 412

27.1.1 外购燃料费用的核算 412

27.1.2 外购动力费用的核算 412

27.2 工资及福利费的核算 414

27.2.1 工资的组成 414

27.2.2 工资的计算 415

27.2.3 工资的分配 416

27.2.4 福利费的计提与分配 418

27.3 折旧费用的核算 419

27.3.1 折旧费用的计算 419

27.3.2 折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423

27.4 税金、利息费用及其他费用的

核算 424

27.4.1 税金的核算 424

27.4.2 利息费用的核算 425

27.4.3 其他费用的核算 425

27.5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426

27.5.1 待摊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426

27.5.2 预提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428

27.6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429

27.6.1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429

27.6.2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432

27.7 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441

27.7.1 制造费用的归集 441

27.7.2 制造费用的分配 444

27.8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449

27.8.1 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449

27.8.2 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452

27.9 期间费用的核算 453

第28章 做了一半怎么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核算

28.1 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458

28.1.1 在产品收入、发出、结存的日常

核算 458

28.1.2 在产品清查的核算 459

28.2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方法 460

28.2.1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461

28.2.2 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算法 461

28.2.3 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费用

计价法 461

28.2.4 约当产量法 461

28.2.5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

计算法 465

28.2.6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466

28.2.7 定额比例法 466

28.3 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468

第29章 开展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29.1 成本计算的方法综述 471

29.1.1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471

29.1.2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472

29.2 品种法 474

29.3 分批法 491

29.4 逐步结转分步法 497

29.4.1 综合结转分步法 498

29.4.2 分项结转分步法 504

29.5 平行结转分步法 504

29.6 分类法 508

29.7 定额法 512

29.7.1 定额成本的制定 513

29.7.2 定额差异的计算 515

29.7.3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520

29.7.4 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 521

29.7.5 填写生产成本明细账 522

29.7.6 完工产品的定额成本 524

29.8 变动成本法 525

29.8.1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思想 526

29.8.2 混合成本及其分解 528

29.8.3 变动成本法的实际操作 532

29.9 标准成本法 535

29.9.1 标准成本 536

29.9.2 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537

29.9.3 标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542

29.10 作业成本法 547

29.11 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品的

核算 551

29.11.1 联产品的成本计算 551

29.11.2 副产品的成本计算 553

29.11.3 等级品的成本计算 555

第30章 算成本给谁看——成本计划、控制与报表编制分析

30.1 成本计划与控制 557

30.1.1 费用预算的编制 558

30.1.2 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 562

30.1.3 成本控制 564

30.2 成本报表概述 565

30.2.1 成本报表的分类与特点 565

30.2.2 成本报表分析 567

30.3 生产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570

30.3.1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 571

30.3.2 各种费用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575

第四篇 财务报表编制

第31章 企业的“体检报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与阅读

31.1 资产负债表 581

31.1.1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581

31.1.2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584

31.2 利润表 595

31.2.1 利润表的结构 595

31.2.2 利润表的编制 598

31.3 现金流量表 605

31.3.1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605

31.3.2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607

31.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616

31.4.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结构 616

31.4.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617

31.5 附注 62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燕 注册会计师,现就职于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拥有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多家企业财务管理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会计准则、并购重组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