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5012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87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76501209 ; 978-7-5765-0120-9

内容简介

丛书的撰写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对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0个村的大量一手调查资料和城乡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书稿借鉴了本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建构了本土乡村人居环境分析的理论框架;具体的研究工作涉及乡村人口流动与安居、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乡村治理和运作机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均关系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状况的认知,以及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和转型的深刻把握。本书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丛书”分册,本书的出版旨在为新时代江浙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性依据,并为本区域乡村规划研究及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实证参考。鉴于乡村人居环境研究是一个新的庞大领域,加之江浙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区域属性不同、差异显著并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仍需持续进行。本书可供各级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时参考使用,可作为政府农业农村、规划、建设等部门及“三农”问题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延伸阅读。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总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江浙地区的基本概况 1.2 江浙乡村研究的价值 1.2.1 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2.2 对平衡城乡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2.3 对践行乡村建设具有引导作用 1.3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内涵………………………… 1.3.1 概念辨析 1.3.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3 研究内容和体系 1.4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调查 1.4.1 案例乡村的选择 1.4.2 调研样本的总貌 第2章 江浙乡村发展的政策变迁 2.1 我国乡村政策演变脉络 2.2 江浙地区的乡村政策演变 2.2.1 改革探索:1949—1978年 2.2.2 综合发展:1978—2005年 2.2.3 多元推进:2005年以来 2.3 江浙两省乡村政策比较 2.3.1 共同点 2.3.2 差异性 2.3.3 *新政策对比 第3章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总体特征 3.1 江浙乡村的宏观环境 3.1.1 资源与环境 3.1.2 经济与产业 3.1.3 人口与社会 3.2 城乡一体化 3.2.1 城镇化的路径 3.2.2 城乡公共服务 3.2.3 城乡制度改革 3.3 江浙地区的乡村发展 3.3.1 乡村经济 3.3.2 乡村社会 3.3.3 乡村人口 3.3.4 乡村环境 3.4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3.4.1 各类设施不断完善,村落空间组织不断变化 3.4.2 农业精进化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业繁荣发展 3.4.3 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心化现象突出 3.4.4 历史文化资源独特,民俗方言多样 第4章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类型化 4.1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差异性特征 4.1.1 自然环境和地形特征多样化 4.1.2 乡村空间格局不断变迁 4.1.3 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4.1.4 乡村人居环境特征比较 4.2 江浙乡村的类型划分 4.2.1 类型划分依据与内容 4.2.2 特殊模式的乡村类型 4.3 乡村类型化的价值 第5章 苏北:平原地貌基本型乡村人居环境 5.1 类型概况 5.2 物质性要素特征 5.2.1 气候优越、物产丰富的自然生态 5.2.2 大农田、多样化的乡村空间组织 5.2.3 多样并存的住房与完善提升中的公共建筑 5.2.4 建设与提升中的道路交通网络 5.2.5 参差不齐的市政基础设施 5.3 非物质性要素特征 5.3.1 发展与分化中的经济与人口 5.3.2 空心化逐步体现的社会生活 5.3.3 本土化为核心的文化环境 5.3.4 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 5.4 面临的挑战 5.4.1 乡村人居环境条件仍然相对滞后 5.4.2 空心化仍在不断加深 5.4.3 农田生态面临挑战 第6章 苏中:沿江河带发展型乡村人居环境 6.1 类型概况 6.2 物质性要素特征 6.2.1 河湖相连、资源优越的自然生态 6.2.2 沿江河线状分布的空间组织 6.2.3 江河地区特色的民居与公共建筑 6.2.4 逐步发达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6.2.5 均质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 6.3 非物质性要素特征 6.3.1 稳定发展的经济与人口城镇化 6.3.2 仍需建设的社会生活 6.3.3 独具特色的江淮文化环境 6.3.4 融合特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6.4 面临的挑战 6.4.1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治理任务重 6.4.2 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和等级有待提高 6.4.3 乡土文化挖掘和“运河文化”复兴势在必行 第7章 苏南浙北:湖泊水网密集型乡村人居环境 7.1 类型概况 7.2 物质性要素特征 7.2.1 生态资源与生态安全并重的自然生态 7.2.2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空间组织 7.2.3 独具特色的滨水建筑 7.2.4 路桥纵横与水网依附的交通网络 7.2.5 完备的市政基础设施 7.2.6 趋于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 7.3 非物质性要素特征 7.3.1 流动人口与多元混合型经济 7.3.2 “湖-村-城”递进的社会生活 7.3.3 江浙历史文化拾遗 7.3.4 探索城乡融合的政策与管理体系 7.4 面临的挑战 7.4.1 水环境恶化和水田退化 7.4.2 村落传统肌理与传统特色丧失 7.4.3 水文化淡化并逐渐丢失 第8章 浙西南:山地丘陵自然型乡村人居环境 8.1 类型概况 8.2 物质性要素特征 8.2.1 “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下的自然生态 8.2.2 因山势就水形的村落空间组织 8.2.3 依山傍水的民居与公共建筑 8.2.4 “山-水-路-村落”格局下的道路交通 8.2.5 发展不平衡的市政基础设施 8.3 非物质性要素特征 8.3.1 丘陵山区的经济与人口 8.3.2 青山绿水中安定的乡村社会生活 8.3.3 越文化主导下的文化环境 8.3.4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政策体系 8.4 面临的挑战 8.4.1 有限的村落空间与空心化现实 8.4.2 破坏式重构的村落更新 8.4.3 缺失的精神文明与环境认知问题 8.4.4 制度改革与完善管理 第9章 浙东沿海:岛屿资源型乡村人居环境 9.1 类型概况 9.2 物质性要素特征 9.2.1 “山-村-海-港-礁-滩”一体的独特自然生态 9.2.2 “山海交融”的渔村聚落空间组织 9.2.3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特色乡村民居建筑 9.2.4 海陆双行的多元开放式的交通网络 9.2.5 区域差异化的人居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 9.3 非物质性要素特征 9.3.1 民营经济主导下城乡发展转型的海洋经济 9.3.2 区域集聚和空心消逝矛盾交织的社会生活 9.3.3 海洋文化下的独特海岛乡土民俗文化环境 9.3.4 城乡均等一体化的政策与管理体系 9.4 面临的挑战 9.4.1 地形资源的限制性及生态环境的干扰性 9.4.2 海岛乡村与生态旅游问的协调性、效益性的提升 第10章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生成 10.1 内部影响因素 10.1.1 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 10.1.2 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 10.1.3 自然因素的基础作用 10.2 外部影响因素 10.2.1 政策体制的干预作用 10.2.2 政策因素的引导作用 10.2.3 基础设施的影响作用 10.3 生成机制解析 10.3.1 作用机制 10.3.2 特征呈现 第11章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11.1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形势 11.1.1 城镇化总体导向 1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11.1.3 乡村地区发展趋势 11.2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动态 11.2.1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11.2.2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 11.3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目标 11.3.1 “两山”理论指导下的乡村人居环境 11.3.2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 11.3.3 生态文明导向下的乡村人居环境 11.4 江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构想 11.4.1 总体思路 11.4.2 建设导向 11.4.3 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郑皓,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镇化,村镇规划。参加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潘斌,博士,任教于苏州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小城镇和乡村规划,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近20项。王雨村,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镇化、村镇规划;主持或主要参加多项多个重大项目及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