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共鸣:图像的认知功能:the cognitive work of images

共鸣:图像的认知功能:the cognitive work of images

1星价 ¥92.2 (7.2折)
2星价¥92.2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410293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347页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74102934 ; 978-7-5741-0293-4

本书特色

本书对于跨越学科界限的思考,尤具创新精神。本书的论点建立在脑神经科学的*新成果之上,力图将“科学”转译成以图像为基础的艺术文化,通过分析从洞窟壁画到新媒体的不同视觉艺术作品,探讨了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精密的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息,解释神经科学是如何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变得更丰富全面的。本书引导读者了解艺术表达相关的生物机制,认识到脑神经活动对于人类艺术创造的重要作用。本书是用神经科学研究艺术行为的权威著作,被誉为“研究人文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和*佳出版物”。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精神哲学的*新成果,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艺术史和艺术风格。书中从图像的认知功能入手,在生物学基础上,依据脑神经系统的行为模式来研究艺术是如何呈现的。 多种面貌的艺术形式不但可以用来解释直觉、联想、错觉、模仿、注意力、情感唤醒等心理模式,更是直接构成了这些心理表达,所以,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的主题。随着医学、进化论生物学和脑科学的不断发展,用神经科学解释艺术的条件已逐渐成熟。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每章探讨一种具体的思维模式。**章以浪漫主义者的线条和色彩为例来探讨为什么有些形式能与不同的文化环境都相吻合;第二章从共生起源与神经的同步性角度来解释象征体系;第三章根据镜像神经元与引起共情的生物原理来解释艺术中的模仿问题;第四章从意识“深度”和投射错觉入手,解释为什么旧石器时代的洞穴艺术、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乃至现代的装置艺术,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第五章根据人格解体和心灵“剧场”的反成像来重新评价意识流电影;第六章根据定向注意力和自创生来探讨土木工程和生物艺术。

目录

致谢 导论 **章 对形式的理解:图像的认知史 沙地上的纹路 图式观念 自动组合 第二章 拼接组合:象征、符号、共生起源 镶嵌技术 生物体镶嵌 连接的方式 第三章 模仿的回归:根据表象推断 镜像神经元与模仿 联想主义的依恋共鸣 分布式主体 第四章 原始视觉:大脑内部的布局 幻觉的困扰 设备化程度 消除边界 第五章 模式如何相遇:从表征到心理表征 纹饰界面 存在的叙事模式与修补模式 模糊状态 第六章 不可能的意志:无意识组织,意识的焦点 自创生:开放式和封闭式 生成系统 捕捉注意力 结语:回响 变薄的冰 新的创造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芭芭拉·玛丽亚·斯塔福德(Barbara Maria Stafford),美国著名艺术史家,主要从事成像艺术、表现技法和光学研究。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贡布里希。她先后任教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特拉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靳塔福德著作颇丰,荣誉等身,《身体批评》和本书《共鸣》均颇具影响,另有《视觉类比》及合著本《神奇的设备》。 梅娜芳,美术学博士,2001-2011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范景中教授学习中西美术史。现为宁波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墨的艺术:和》,译著《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神经元艺术史》。 陈潇玉,现就职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担任宁波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宁波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