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3685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6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15368511 ; 978-7-5153-6851-1

本书特色

“趣味科学新编”丛书是一套非常出色的科普作品,旨在正确引导和守护读者们对科学各领域的好奇心。书中不仅限于讲述各学科知识,还介绍了各学科的发展史,提供了各种简单、可操作的实验,丰富了学科内容,拓宽了读者的科学视野,也同样适合于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成年读者朋友。 读者朋友们,千万不要一看到“某某学”这样的名词,就望而却步了——而要关注前面的“趣味”。 古今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非凡成就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的兴趣。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哪个孩子不是天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是孩子进入科学世界的敲门砖、金钥匙,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起点。 在本系列图书的作者们看来,科学知识本身就富于趣味,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兴趣,因此本系列“趣味科学”丛书的“趣味”也不光指“有意思、好玩”,至于趣味性究竟如何,就请读者在阅读中自己来判断吧。

内容简介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是探索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创造的源泉。一本优秀的科普书能够成功触发孩子心中萌生的兴趣,激发科学探索的学习动力,引导孩子沿着兴趣的指引走下去,*终开拓出成功的路径。 “趣味科学”系列图书一直致力于打造引发小读者兴趣的科普“金钥匙”,引领他们轻松步入科学之门。“趣味科学新编”这次收录的《趣味动物学》《趣味植物学》《趣味昆虫学》《趣味生理学》《趣味气象学》《趣味航空学》均出自几位俄罗斯著名科普作家笔下,书中以轻松简洁的语言讲述了科学知识,介绍了各学科的发展史,提供了多种简便、可操作的实验,补足并丰富了课堂较少涉及的各学科内容,拓宽了读者的科学视野,全面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素养。

目录

前言
**章 气压
空气有多重?
大气的边界在哪里?
气压计与天气
第二章 太阳与太阳能
太阳给了我们什么?
太阳会熄灭吗?
太阳能装置
我们为什么会被晒黑?
生命玻璃
离太阳越近就越暖和?
第三章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里发生着什么?
高空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炮对大气结构有什么说法?
北极光与神秘的绿线
防中暑的大气屏障
乘火箭上平流层
乘气球上平流层
不可见空间的射线
第二次平流层气球飞行
平流层飞行的印象
宇宙射线是什么?
第四章 气温
是谁发明了温度计?
今天几度?
正常气温、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
地球上哪儿*热,哪儿*冷?
水里的温度与地上的温度
“星辰的低语”
第五章 湿度、蒸发与雾
空气里有多少水?
牧人和水手是怎么预测天气的
女人的头发有什么用?
夜里会降温吗?
为什么城里比郊外更经常起雾?
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
跟教授一起去冒险
人们是怎么把海冻住的
水在9℃时结冻
世界上*干燥的地方
第六章 云和降水
是谁给云命的名?
云中的水
受热导致冷却
画家错在哪儿?
火灾产生的云
云桌布和云帽
本地云和“外来”云
化隐为现
如何测定云的高度和运动
云在多远能看见?
为什么会下雨?
“倾盆大雨”
空中的造雪实验室
冰雪奇珍的爱好者
雪花为什么是六边形的?
如何制作落地冰雹的模型
冰雹有多大?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测量降水
*早的雨量计
如何测量降水
世界上*湿的地方
暴雨
暴雨和铁路
气象学与《圣经》里的大洪水
有没有从不下雨的地方?
地球上总共下了多少雨?
积雪
雪是怎么融化的?
雪为什么会吱嘎响?
第七章 风
怎么测量风?
气象学帮了历史学家的忙
哪里风*大?
新罗西斯克和新地岛的布拉风
好大的风
飓风仪
噬雪的焚风
如何让风为人工作?
第八章 如何让天气自我记录?
自动记录仪
科学如何利用风筝
高空气象观测提供了什么
探空气球
去找探空气球!
气球能飞多高,能飞多远?
没有护照的境外来客
自由大气的无线电信号
北极的无线电探空仪
无线电探空仪与旱风
无人观测站
测风气球
第九章 气象学中的太阳和月亮
光斑与冰坠
太阳的游戏与绿色的光
太阳的信号
月亮与天气
第十章 大气中的电现象
为什么说“霞光下罗盘不听话?”
雷鸣的奥秘
闪电的神秘罪行
“圣爱尔摩火”
第十一章 天气预报
空气海洋里的旋涡
空气峰与空气谷
让天文学家成为气象学家的风暴
北极的冷空气盖
大气机器
观测台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天气骤变的鸟类信号
涅瓦河的分流“奇迹”
“稠李寒”与“拉多加车队”
天气是怎么阻止西伯利亚雪松进入欧洲的
第十二章 过去与未来的气候
俄罗斯诗歌里的天气
什么是气候?
我们的气候会改变吗?
古罗斯的天气观测
冰宫
来自大海的洪水
地理雨量计
露出海面的高塔
气候的波动与扰动
气候的任性
树木的语言
欧洲之炉
气候异动
实验桌上的过去气候
第十三章 天气与人
人能制造天气吗?
能在干旱的天气下造雨吗?
雨和战争
驱雹臼炮
散雾
我们每个人能为气象学做些什么

展开全部

节选

空气有多重? 我们通常假定0℃时海平面上的空气压力为正常的气压。这时的气压相当于气压计中的760毫米汞柱。可能有人要问了:“这关温度什么事呢?”要记住,所有的物体都会热胀冷缩,气压计中的水银自然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在相同的气压下,0℃以上的汞柱要比0℃时的汞柱高,而0℃以下的汞柱要比0℃时的汞柱低。严格来说,所有物体的重量都取决于其与地心之间的距离,而我们知道地球并非球体,而是两极凸出的形状,所以还要根据当地的纬度进行修正;不过这个修正值非常小,只有在特别精确的测量下才有必要。 可是,相当于760毫米汞柱的空气柱到底有多重呢?这自然是取决于空气柱的底面积。假设我们想算出底面积为1平方米的空气柱的压力。如果我们用的不是水银而是水,水柱在气压计中的高度就不是760毫米了,而是其13.5倍,也就是10.5米左右;在底面积为1平方米的条件下,这个水柱的体积应该是10.5立方米;重量应该是10.5吨,即10500千克。 我们的身体只能完全适应平时习惯了的气压。气压的剧烈增加或减少一般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对不太健康的人尤其明显。要是乘热气球或飞机进入稀薄的高层大气,或者爬上很高的山峰,即使是健康人也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这里的部分原因在于氧气不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气压的下降。 不过,习惯对人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而它在这个方面同样会表现出来。如果有人去高山地区进行长期考察,必须有一段相对较长的时期待在高海拔的地方,那么他起初会觉得非常难受:身体明显衰弱了,晚上睡不着觉,等等。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渐渐适应了稀薄的空气,过了4~5天后就完全能够忍受了。在1924年夏对珠穆朗玛峰的考察中,考察队登上了海拔约8580米的*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5米),证明了在这样的高度下也能不靠人工呼吸机生存,甚至是翻山越岭,前提是要进行预先训练。你要知道,那里的气压大概只有260毫米汞柱,也就是正常气压的三分之一!还是珠穆朗玛峰上,在远远低于这个高度但也是相当高的地方,也就是海拔约5200米处(只比厄尔布鲁士峰①的*高点低400米),长期生活着一些印度教隐士,显然过得非常自在,尽管那里的气压只有400毫米汞柱。 如果找个办法把空心物体里的空气抽掉,外部的气压就会立刻显现出来。物理学课本里有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当空气从马德堡半球中抽出去后,两个半球便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紧紧地贴在一起,连16匹马的力量都无法将它们分开。还有一个取自其他领域的有趣实例。北美洲的大洋沿岸经常发生一种极其强大的风暴,也就是所谓的“龙卷风”。在刮龙卷风时,短期内的气压有时会降到700毫米汞柱或以下。在外部气压如此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房屋里的气压就跟不上变化了;内外的气压差大得能把房子给掀起来,就好像房子从里面爆炸了一样! P1-7

作者简介

达??奥??斯维亚茨基,俄罗斯天文学家、气象学家。研究领域主要为气象学史和天文神话。代表作有《在水晶天穹下》《从科学批判视角看俄罗斯编年史中的气象现象》《古罗斯天文学史》《趣味气象学》(合著)等。 塔??尼??克拉多,俄罗斯-苏联诗人、翻译家、科普作家,世界上**位女性高空气象学家,对苏联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趣味气象学》(合著)《高层大气》《气候及其意义与观测方法》《在大气海洋的底部》(合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