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63752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78页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52637526 ; 978-7-5526-3752-6

内容简介

  武汉是宁波帮除上海以外活动集中的城市,现有祖籍宁波的市民数十万人,这些宁波人为武汉的金融业、建筑业、工业等各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活跃在武汉的社会各界,甚至取得了全国性的突出贡献。书中所选的人物,是数十万祖籍宁波的武汉市民的代表,亦是上千名在武汉打拼的宁波籍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当中,有中国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舰和多型护卫舰、驱逐舰的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有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竺延风,有中国器官移植的开拓者之一夏穗生等。

目录

鞠躬尽瘁为国铸舰
记“辽宁号”航空母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
用创新发展的思维,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如是说
我与武汉的不解情缘
数学物理学家、武汉市原副市长郭友中如是说
丹心热血绽芳华
记武汉市原副市长陈华芳
中国器官移植的拓荒者
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夏穗生教授
倾尽全力为发展
记武汉市计划委员会原主任楼隆极
……
记湖北玉如意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建栋
再创业是一种社会责任
记武汉三江联合展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安林
和祖父沈祝三一样,致力于建设大武汉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沈世璋如是说
附录:武汉市概况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宁波人在武汉》:  鞠躬尽瘁为国铸舰  记“辽宁号"航空母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  朱英富,1941年7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1968年分配至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工作,遂到江南造船厂、求新造船厂劳动。1970年2月回701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  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做访问学者,从事船舶流体动力学研究工作。  1990年起担任出口泰国的某型护卫舰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包括赴索马里海域执行国际护航任务的武汉号驱逐舰、海口号驱逐舰等在内的多型军舰。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起主持我国新一代两型驱逐舰研制;1996年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7年被授予高技术工程重大贡献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9月25日,朱英富担任总设计师的中国**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看过太多激情澎湃的励志电影,读过太多鸡血满满的奋斗文章,崇拜过太多金融大咖、互联网大腕,当看到身边这位平易而亲切的航空母舰总设计师,在网络上被列为让美国*害怕的十个人之一的朱英富时,我笑了,他也笑了。如此亲近的一位老人,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举止谈吐儒雅温和,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害怕”;如此低调从容的一个研究学者,承载着总领我国海军主战装备设计的重任,心中从来只想着如何不辱使命,鞠躬尽瘁,为国铸舰,怎会风云叱咤到让美国“闻风丧胆”?  一个出生于上海,居住在武汉的宁波人,坐着宁波的手摇船,看着黄浦江上的汽轮,种下的一个造船梦,终在长江畔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回顾起来,一切的选择都是被生活的境遇推动,一切的发展都是那么坦荡和自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只有淡定平和的心态,对技术的孜孜以求,学习成长的兴趣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贫苦出身,读书改变命运  从小生活在黄浦江边的朱英富院士,看着江中穿梭来往的船只,一直梦想着能当一名船长。  然而,朱英富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五个弟妹,父母都只是织造厂的普通工人,父亲只能把他送进一个教会学校。他既要学习,还要照顾家里的弟妹,并且要承担各类家务活。努力好学的他,并不为家境所困,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父母也勉力供他读完了高中。但是,由于家里经济拮据,他高中毕业时几乎就要断送了求学之路。因为,读大学所需的学费、路费等,无疑会令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想让作为长子的他尽快地赚钱补贴家用,并联系好了让他去做钳工学徒的事宜。  在朱英富的一再坚持下,父母亲同意让他试试,但是只让他报考本地的大学,因为赴外地求学的路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朱英富放弃了到大连学习船舶驾驶的机会,也放弃了老师建议报考的北航,转而填报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竟没有断开和船的联系。凭借优异的成绩,朱英富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就这样离他心中的梦想更近了。尽管不能成为船长,但可以成为一名造船人,并且注定与船舶设计结缘一生。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由清代教育家盛宣怀创办于1896年,学校曾培养出钱学森、王希季、吴自良、陈能宽、杨嘉墀、姚桐斌六位“共和国两弹一星”科技功臣,其教育实力可想而知。这所大学的造船系堪称中国舰船设计师的摇篮,该系的**任系主任是曾留学英国的著名船舶设计专家杨槱(现为中科院资深院士),后来成为朱英富的研究生导师。  但那时是一个不一样的岁月,时代的“风雨”注定要让他们那代人经历更多的磨难,学习的道路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朱英富进人交大学习,正值系里搞“单课独进”改革,其间还进行了支农活动,遇到了大炼钢铁、灭“四害”运动,学生们甚至要爬到屋顶咚咚敲鼓驱赶麻雀。虽然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无法阻止朱英富那颗积极进取、用功学习的心。他利用一切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如饥似渴地学好基础知识。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本科快要毕业的时候,正值我国首次全国统招研究生,由于朱英富年纪小且成绩优异,在班主任和大家的多次建议下,他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本校的研究生,师从著名船舶设计专家杨槱。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参加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在设计理念、设计创新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然而,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一个玩笑。研究生毕业时,全国兴起了“文化大革命”,他的工作分配也因此被耽搁了将近两年。但砥砺前行的梦想仍在他脑海里回荡,学习从未停歇。1968年,朱英富被分配到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今中船重工70l所)工作,正式开启了他铸舰报国的征程。  时代磨砺,造就丰富积淀  参加工作后的朱英富经历丰富,一路上既有鲜花,也充满荆棘。  701所于1961年成立于上海,1965年迁至南京。根据上级要求,新人所的大学生、研究生需要先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朱英富被分配到上海江南造船厂劳动,在船体车间当装配工,给装配、焊接师傅打下手。当时正逢厂里给越南制造一批小型船舶,于是他跟着工人师傅一起上下班,向他们学习造船技术,和1966届的大学生们一起在厂里同吃住、同劳动。江南造船厂的实习结束后,转到上海求新造船厂,在那里当剪切工,根据需要剪切造船钢板。此时,上级要求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都要到农村去锻炼,朱英富来到位于安徽当涂县丹阳湖的二十军军垦农场,参加围湖造田和修大堤的艰苦劳动生活。  在工厂、农村劳动期间,生活十分艰苦。作为经过专业系统学习的青年知识分子,朱英富的精神压力更大,心理负担也比常人重。但是,在工厂、农村与工人、工程师、士兵和农民的朝夕相处中,朱英富了解了他们的喜乐哀愁,了解了普通劳动者对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通过劳动锻炼,他自身的意志力、耐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朱英富将这段经历视为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1970年2月,朱英富终于回到701研究所。这年4月,701研究所迁至武汉。从此,武汉成为他事业的腾飞之地。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