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86850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52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19868505 ; 978-7-5198-6850-5

本书特色

坚持“以史为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全面展示”的编纂原则。“以史为据”就是要以可靠的历史资料来还原史实;“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史实形成历史观点、归纳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客观公正”就是要尊重客观历史条件,不能用今人的标准苛求历史,而要用历史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全面展示”就是内容要齐全、成就要讲足、失误不回避,全面反映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脉络、发展历程及其时代背景、时代精神和人民力量。在细节处理上,要突出生产力,以生产力为主线,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发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侧重于记述,可加评论,但不宜多加评论。

内容简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电力行业各单位,编纂了《中国电力工业史》。《中国电力工业史》共分《综合卷》《火力发电卷》《水力发电卷》《核能发电卷》《可再生能源发电卷》《电网与输变电卷》《配电卷》与《用电卷》八卷,以生产力为主线,采用编年体的方式,梳理和阐述了中国电力工业萌芽、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电力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攀登世界电力工业高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工业发展之路;讴歌中国电力工业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的历程,赞美中国电力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经验教训,探讨电力工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传承电力文化,弘扬电力精神,提升民族自信。 本卷为《配电卷》。《配电卷》记录了中国配电工作者坚持“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在脱贫攻坚、城镇配电网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大气污染防治、光伏扶贫等重大行动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户户通电”工程让 14 亿中国人民都用上了电,不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灯火通明,而且从雪域高原到茫茫戈壁,这些*偏远的地方也都亮起了电灯。在实现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配电设备和管理进步日新月异,配电网控制技术进入智能化时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目录

前言 凡例 绪论 1 一、电力工业的起步和旧中国的配电网 1 二、计划经济下配电网的曲折发展 2 三、改革开放中配电网的飞速发展 4 四、深化改革中配电网的跨越式发展 6 五、新时代中国配电网迈向国际领先 7 六、中国配电网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8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配电网(1882—1949) **章 晚清时期的配电网(1882—1911) 15 **节 电力工业的诞生与兴办 16 一、中国电力工业的诞生 16 二、外国资本在华租界地投资兴办电厂 19 三、清政府投资兴办电厂 20 四、民族资本兴办电业 20 五、电学教育在中国的开端 21 第二节 配电网的初期应用 22 一、照明配电网 23 二、工厂配电网 24 三、矿区配电网 25 四、电车等特殊配电网 26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配电网(1912—1949) 28 **节 全面抗战前各地的配电网 28 一、上海市配电网 29 二、北京(北平)市配电网 30 三、广州市配电网 31 四、南京市配电网 32 五、农村配电网的出现 33 六、早期小水电站形成的配电网 34 第二节 配电管理机构的形成与法规政策的出台 35 一、*初的配电管理机构 35 二、电气事业行政法规的颁布 36 三、电气事业工程技术标准法规的公布 38 四、《电业法》的形成与颁布 39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电学教育与电力设备制造 39 一、民国时期的三类电学教育形式 39 二、民间学术团体成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40 三、中国自行制造的配电变压器 41 四、华通电业机器厂制造多油断路器 42 五、华生电器制造厂研制成功中国**台实用直流发电机 43 六、电力设备制造业在艰难中发展 43 第四节 全面抗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配电网 45 一、国统区的配电网 45 二、沦陷区的配电网 47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配电网 50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配电抢修恢复 53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配电网的发展(1949—1978)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大跃进”前期的配电(1949—1958) 59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配电管理 60 一、城市配电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60 二、农村电力管理的起步 61 第二节 配电运维检修的恢复 62 一、简易规程制度的制定 62 二、计划检修的提出 64 三、恢复时期配电运检工作 65 四、电力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 67 五、《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暂行法规》的颁布 67 六、**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发布 69 第三节 配电网的恢复与建设 70 一、三年恢复时期的配电建设 70 二、配电电压等级和频率的统一 71 三、“一五”计划时期城市配电设施的维修改造 73 四、“一五”计划时期城市配电网架建设 74 五、小火电、小水电和大电网不断向农村延伸 75 第四章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配电的曲折发展(1958—1978) 77 **节 艰难前行的配电事业 78 一、“亦工亦农”管电制度的推广 78 二、县级农村电网管理体制的建立 79 三、上海农村电网三级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81 四、110 千伏高压配电网深入市区 81 五、部分城市开展配电设备改造及网架升级 82 六、农村配电网的**次建设高潮 83 七、“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配电援外工程 84 第二节 “大干快上”背景下的配电创新 85 一、“四合一”环形供电的推广 85 二、农村配电地埋线的研发应用 87 三、“两线一地”供电方式的应用 88 四、“一根电线闹革命” 89 五、农村配电的“全民办电” 91 第三节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配电发展的影响 92 一、“大跃进”时期大破配电规章制度 92 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配电规程的清理整顿 93 三、“大跃进”时期的“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95 四、设备超铭牌运行的推行 96 五、“土法上马”引发安全隐患 97 六、“文化大革命”中短期的军事化管理 98 七、北京发生7 人触电群亡事故 99 八、唐山大地震的配电抢修及恢复建设 99 九、国务院114 号文件推动配电安全生产水平转好 100 十、转折时期企业管理的恢复 102 第四节 配电带电作业的起步 103 一、鞍山电业局试验成功带电作业技术 103 二、带电作业初创时期的规程 104 三、配电带电作业的推广 105 四、带电作业情报网的成立 106 五、“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 107 第三编 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前期配电的进步(1978—2002) 第五章 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背景下的配电发展(1978—1987) 112 **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电网改造 112 一、“三电办”对配电网建设的作用 113 二、以节约用电为目的的农村电网改造 114 三、“两线一地”供电方式的分批改造 115 四、以提升供电能力为目的的城市电网改造 116 五、以网架结构调整、中低压配电线路改造为重点的城市配电网建设 117 六、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原则及标准的提出 118 七、**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120 第二节 新“八字方针”指导下配电运检工作的提升 121 一、各地配电运检工作的恢复 121 二、电力安全生产奖励制度的建立 123 三、乡镇电管站的成立 124 四、有序用电情况下的停电管理 126 五、配电网的节能降损 128 六、电力线路防护工作进一步规范 129 第三节 可靠性管理工作的起步 130 一、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的成立 130 二、供电可靠性统计工作的开展 132 三、《带电作业技术管理制度》的发布 133 第四节 配电设备与技术的革新 134 一、配电变压器节能技术的进步 134 二、绝缘操作杆和绝缘绳索的改进 136 三、低压漏电保护器的推广和应用 137 第六章 城乡配电网大规模建设改造(1987—2002) 139 **节 电力法律法规框架的形成 13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的颁布 140 二、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法律保障 142 三、《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的发布促进配电管理进步 143 四、《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颁布 145 第二节 规范化配电网管理体系的建立 145 一、配电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145 二、配电网调度机构的建立 147 三、乡(镇)供电营业所的成立 148 四、电力工业部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 149 五、《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试行)》的颁布 151 六、《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若干规定》的颁发 152 七、电力可靠性数据资源的社会共享 153 八、《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的颁发 154 第三节 配电电缆的建设与运维 155 一、不同电缆敷设方式的出现 156 二、履带式电缆输送器等机具在配电电缆施工中的应用 157 三、交联聚乙烯电缆及附件的应用 158 四、故障测寻仪的应用 160 五、交流耐压试验技术的应用 161 六、首部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的颁布 162 七、电缆专业管理的加强 162 第四节 配电网装备水平的提升 164 一、“两部鉴定”促进配电网装备水平的提高 164 二、配电开关的更新换代 165 三、新型架空导线的应用 166 四、配电网防雷设施的推陈出新 167 五、绝缘斗臂车促进中间电位带电作业的普及 168 六、三级漏电保护系统的建立 170 七、故障指示器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171 第五节 城市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172 一、全国电力系统城市供电专业工作网 172 二、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开展的大城市配电建设 173 三、城市配电网首次大规模建设与改造 175 四、城市配电网网架优化 176 五、城市配电网设备水平提升 178 六、城市配电网工程规章制度完善 179 七、城乡配电网大规模改造促进电力集体企业发展 180 八、首部《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发布 181 九、各具特色的城市配电规划原则 183 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的发布 184 十一、城市住宅用电设计标准推动配电网快速发展 185 第六节 农村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187 一、第二、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187 二、大电网供电区域的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189 三、“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的实施 190 四、山东省完成“村村通电” 192 五、“两改一同价”的提出 193 六、**期农村电网改造 194 七、第二期农村电网改造 195 八、首部《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颁发 197 九、农村配电网建设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198 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的发布 200 第七节 配电自动化建设的起步 201 一、邢台电业局配、用电综合自动化系统规划设计 201 二、上海浦东金藤工业园的配电自动化工程 202 三、石家庄的配电自动化工程 203 四、馈线自动化功能检验方法的探索 203 五、早期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的制定 204 六、城市电网改造推动配电自动化建设 205 第四编 新世纪配电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成就(2002—2019) 第七章 电力改革背景下的配电转变(2002—2009) 213 **节 配电规范化管理继续加强 214 一、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的提出与取消 214 二、《20kV 及以下配电网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的颁布 216 三、电力可靠性纳入政府监管体系 217 四、供电服务承诺推进配电抢修工作提质增效 218 五、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成立与发展 220 六、城市配电网领域国际咨询活动 222 第二节 配电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 223 一、配电架空绝缘线路防雷技术的进步 223 二、国家电网公司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的应用 224 三、南方电网公司消弧线圈并联低电阻接地方式的应用 225 四、红外检测技术的应用 226 五、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应用 227 六、旁路不停电作业装备的研制 228 七、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内首次采用20 千伏配电网的地方 229 八、配电技术国际交流 230 第三节 服务民生的农村配电建设 232 一、县城电网改造工程 233 二、中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 233 三、扩大内需背景下的中西部城市、农村电网建设改造 235 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235 第四节 重大事件保电及受灾抢修 237 一、电网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 237 二、1998 年特大洪水抢险保电 239 三、2008 年抗冰抢险保电 240 四、汶川特大地震抢险保电 241 五、北京奥运会保电 243 六、上海世博会保电 244 七、甘肃舟曲泥石流抢险保电 246 八、广州亚运会保电 247 九、大运会保供电 248 第五节 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研究与实践 249 一、《关于城市配网自动化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提出 249 二、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技术研究 250 三、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的颁布 251 四、四川双流“县级电网调度/配电/集控/GIS 一体化系统”的建设 252 五、《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的发布 253 六、广东深圳福田区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 254 第八章 配电专业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2009—2015) 255 **节 配电管理体制改革 256 一、国家电网公司配电专业管理机构的成立与运行 256 二、配电管理组织架构的变化 257 三、配电网业务、定员与用人机制变化 259 四、多级电科院支撑配电设备检测 260 五、国家电网公司经研院参与制订配电规划 262 六、南方电网公司科研院开展配电技术支撑 263 七、国家电网公司实现配电网全过程闭环管理 264 八、配电网抢修与应急机制的结合 265 第二节 配电网标准化建设 267 一、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专属典型设计的首次发布 267 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标准设计》的发布 268 三、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物料的精简 269 四、国家电网公司2016 年版标准化典型设计的发布与实施 271 五、首个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发布 272 六、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技术导则》的发布 273 七、配电网检修施工工艺的逐步提升 274 第三节 配电网管理工作的拓展与创新 276 一、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安全技术防范 276 二、增量配电业务中的配电规划 278 三、首部配电《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发布 279 四、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制度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280 五、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的规范与提升 282 六、生产管理系统(PMS1.0)的应用 284 第四节 服务新农村的配电网建设改造 285 一、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 285 二、“十二五”期间的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287 三、“户户通电”工程 289 四、无电地区通电工程 291 第五节 配电技术及作业方式的进步 292 一、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的起步 292 二、配电不停电作业在高海拔地区的应用 294 三、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在配电网运维检修中的发展 295 四、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的应用 296 五、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的应用 297 六、电力可靠性数据的自动采集 299 七、配电网高可靠性供电关键技术的突破 300 第六节 智能电网的提出与配电自动化规模化建设 301 一、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 301 二、国家电网公司城市配电自动化规模化建设 302 三、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 304 四、南方电网公司城市配电自动化规模化建设 305 五、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07 六、《县城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导则》的制定 308 七、广东珠海东澳岛“风、光、柴、储”微电网项目 309 八、江西共青城县域城市智能电网示范工程 310 九、上海崇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 310 十、城市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与系列化配电装备 312 第九章 配电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15—2019) 314 **节 “放管服”背景下配电管理体制创新 314 一、优化营商环境与创新服务 315 二、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演进 316 三、南方电网公司配电网项目管理体制的建立 317 四、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营配专业融合 318 第二节 “信息化、网络化”提升配电管理质效 320 一、无人机巡检管理 321 二、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PMS 2.0) 322 三、南方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系统建设 323 四、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试点工作的开展 324 五、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配电移动作业应用 325 六、南网广州供电局配电移动作业应用 326 七、数模混合仿真平台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326 八、下沉式计算促进配电网管理数据共享 327 第三节 农村电网改造适应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 328 一、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暨两年攻坚战的提出 328 二、“井井通”工程降低农产品成本 329 三、“村村通”动力电工程拉动经济发展 330 四、小城镇(中心村)配电网改造助力新农村建设 331 五、“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配电网脱贫攻坚工程 333 六、“煤改电”配电网配套工程引领低碳生活 335 第四节 智能配电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实践 336 一、“十三五”配电自动化规划目标 336 二、新一代配电自动化主站 338 三、配电自动化一、二次融合技术应用 339 四、配电智能故障指示器技术发展与应用 341 五、北京和厦门主动配电网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 342 六、江苏苏州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区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工程 343 七、安徽省金寨县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示范工程 344 八、江苏省开山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微电网建设项目 345 九、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策略 346 十、IEC 分布式电力能源系统分技术委员会的成立 347 第五节 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规划与建设 349 一、世界一流标准的城市配电网架结构 349 二、标准化、智能化配电设备在城市配电网中的应用 350 三、信息化推动配电运维方式转变 351 四、超大型城市核心区“高可靠性”配电网建设 353 五、以提升供电可靠性为主线的配电网管理 354 六、配电网资产的国际对标实践 355 第六节 不停电作业在配电网全面普及 356 一、配电不停电作业在基层推广 356 二、不停电作业市场化作业模式 357 三、不停电作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358 四、四川省德阳市建设不停电示范区 358 五、零计划停电示范区的建设 359 六、低压不停电作业技术与规范 360 七、配电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研制 361 第七节 配电网标准化持续深化 362 一、“四化”施工模式促进配电网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362 二、12 千伏手车式开关柜标准化设计定制方案 364 三、“差异化”典型设计适应现代配电网运维 364 四、福建抗洪抗涝差异化典型设计 366 五、配电网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体制的建立 367 六、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改造创建活动 368 大事年表 371 附录 388 附录A 中国电力重要数据 388 附录B 电力行业获得国家主要奖项的科技成果、建设项目与国家重点 实验室 392 索引 403 后记 420 参考文献 42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组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法人,至今已历经七届理事会。截至目前,共有1148个会员单位,设立17个专业分会,1个专业委员会,代管13个全国性专业协会,基本形成了功能齐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规范有序、覆盖全行业的服务网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