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梗阻诊治及案例分析

肠梗阻诊治及案例分析

1星价 ¥252.6 (7.7折)
2星价¥252.6 定价¥3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535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12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030753564 ; 978-7-03-075356-4

内容简介

本书共13章,内容包括胃肠道的解剖与生理概要,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肠梗阻患者的营养支持、监测治疗、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典型与复杂病例介绍等。作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肠梗阻诊疗的临床研究经验,针对肠梗阻的特点和治疗中的实际问题,详细介绍了肠梗阻的特点,各种诊疗方法及技术,以及外科处理的其他问题,同时列举了40例典型与复杂病例,图文并茂,真实还原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十分珍贵。可供临床医学生、普外科医师、胃肠外科医师及进行肠梗阻诊疗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目录
**章 胃肠道的解剖与生理概要 1
**节 胃的解剖与生理 1
第二节 小肠的解剖与生理 9
第三节 大肠的解剖与生理 17
第四节 肠屏障功能 22
第二章 肠梗阻发生的原因 24
**节 先天性因素 26
第二节 手术 28
第三节 肿瘤 29
第四节 疝 30
第五节 肠堵塞 31
第六节 功能性肠梗阻 32
第七节 血运性肠梗阻 32
第八节 外伤性因素 33
第九节 肠扭转 34
第十节 炎性疾病 35
第十一节 放射损伤 36
第十二节 其他 36
第三章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 40
**节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40
第二节 水和电解质紊乱 41
第三节 酸碱失衡 55
第四节 营养不良 60
第五节 感染 62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66
第四章 肠梗阻的分类 73
**节 按梗阻原因分类 73
第二节 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 76
第三节 按梗阻部位分类 77
第四节 按梗阻程度分类 79
第五节 按病程发展快慢分类 80
第五章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83
**节 症状与体征 83
第二节 辅助检查 86
第六章 肠梗阻的诊断 104
**节 肠梗阻的临床诊断 106
第二节 肠梗阻的病因诊断 110
第七章 肠梗阻的治疗 112
**节 肠梗阻治疗的策略和计划 112
第二节 非手术治疗 115
第三节 手术治疗 132
第四节 中医中药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145
第八章 肠梗阻患者的营养支持 154
**节 营养对肠梗阻患者的重要性 154
第二节 营养物质的代谢与需要量 167
第三节 肠梗阻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179
第四节 营养支持治疗的发展历程与变迁 186
第五节 肠内营养 190
第六节 肠外营养 199
第九章 肠梗阻患者的监测治疗 227
**节 监测治疗在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227
第二节 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治疗 228
第三节 器官功能的监测治疗 234
第十章 肠梗阻并发症的防治 265
**节 复发梗阻 265
第二节 术后腹腔感染 267
第三节 肠瘘 270
第四节 胃肠道出血 278
第十一章 常见肠梗阻的诊治 281
**节 粘连性肠梗阻 281
第二节 肠扭转 288
第三节 肠套叠 299
第四节 腹部疝致肠梗阻 313
第五节 粪石性肠梗阻 329
第六节 血运障碍性肠梗阻 331
第七节 麻痹性肠梗阻 338
第八节 肿瘤性肠梗阻 342
第十二章 特殊类型肠梗阻的诊治 357
**节 结核性肠梗阻 357
第二节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363
第三节 恶性肠梗阻 366
第四节 放射性肠炎与肠梗阻 372
第五节 闭孔疝与肠梗阻 379
第六节 克罗恩病与肠梗阻 385
第十三章 典型与复杂病例介绍 394
附录 缩略词表 486
展开全部

节选

**章胃肠道的解剖与生理概要 **节胃的解剖与生理 一、胃的解剖 胃是消化管各部分中*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量约1500ml。胃除了具有容纳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的形态受性别、年龄、体位、体型和胃的充盈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 胃有两壁(前壁和后壁)、两弯(大弯和小弯)和两口(人口和出口)。胃的人口称贲门,连通食管腹部,较固定。贲门的左侧,食管末端左缘与胃底所形成的锐角称贲门切迹。出口称幽门,续十二指肠上部。由于幽门括约肌的存在,在幽门表面,有一缩窄的环形沟,幽门前静脉通常横过幽门前方,是手术中确定幽门的标志。胃前壁与肝的脏面、腹前壁等相贴,胃后壁构成网膜囊前壁的一部分。胃的上缘凹陷,称胃小弯,凹向右上方,有肝胃韧带附着,比较固定,其*低点弯度明显的折转处称角切迹。下缘隆凸,称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 通常将胃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4个部分。贲门部是指贲门附近区域,界限不明确。胃底为贲门平面以上,凸向左上方,临床有时称为胃穹窿,内含吞咽时进人的空气,约50ml,腹部X线片可见此气泡。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迹处的中间部分称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临床上也称“胃窦”,该部又借胃大弯处不明显的中间沟,分为左侧膨大的幽门窦和右侧呈管状的幽门管两部分;幽门窦通常位于胃的*低部,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其附近的胃小弯处;幽门管长2~3cm(图1-1)。 (二)胃的位置与毗邻 1.位置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下缘右侧,此即所谓的“幽门平面”。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呼吸及胃内容物的多少而变化。胃的贲门较为固定,其余部分移动性较大。直立位时,幽门可下降至第3腰椎平面,胃大弯可降至脐或脐平面以下;仰卧位时胃的位置上移(图1-2)。 2.毗邻胃的前壁右侧份邻接左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此部转移性大,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图1-3)。 3.韧带胃通过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联系。胃小弯及十二指肠**段与肝之间有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贲门及胃底、胃体后壁有胃膈韧带与膈肌相连,此韧带为一腹膜皱襞,其内常有胃后动、静脉通过。在肝胃韧带的后方胃小弯较高处有胃胰韧带,其内有胃左动、静脉及迷走神经后干的腹腔支。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有胃结肠韧带,属大网膜一部分。大网膜由前后两层腹膜构成,但二者已相互愈着,不易再分离。胃大弯上部与脾之间称胃脾韧带,其中有胃短动、静脉。 (1)肝胃韧带与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连接肝左叶下横沟和胃小弯,肝十二指肠韧带连接肝门与十二指肠,共同构成小网膜,为双层腹膜结构。肝十二指肠韧带中含胆总管、肝动脉和门静脉。 (2)胃结肠韧带:连接胃和横结肠,向下延伸为大网膜,为4层腹膜结构。大网膜后层与横结肠系膜的上层相连,在横结肠肝区与脾区处,二者之间相连较松,容易解剖分离;而在中间,两者相连较紧,解剖胃结肠韧带时,注意避免伤及横结肠系膜中的结肠中动脉。 (3)胃膈韧带:由胃大弯上部胃底连接膈肌,全胃切除术时,游离胃贲门及食管下段需切断此韧带。 (4)胃胰韧带:胃窦部后壁连接胰头颈部的腹膜皱襞,此外,胃小弯贲门处至胰腺的腹膜皱襞,其内有胃左静脉。在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可经胃左静脉至食管静脉、奇静脉流人上腔静脉,可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三)胃壁的结构 胃壁共分4层,自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临床上常将胃壁的4层一起称为全层,将肌层和浆膜层合称为浆肌层。 1.黏膜层即胃壁的*内层,它由表层上皮、黏膜、肌和肌间组织构成,厚0.5~0.7mm。黏膜肌由两束平滑肌纤维组成。表层上皮下面为腺体和固有膜,含有结缔组织基质、浆细胞、淋巴细胞、少数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神经和血管。用胃镜观察胃黏膜呈橘红色,并且有闪光。在空腹时,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其中在胃小弯处有4~5条沿胃纵轴排列的皱襞,称为胃道。当胃被食物充满后,皱襞即变为低平或全部消失。胃黏膜被许多纵横沟分成若干小块,称为胃区。每区有许多小窝,称为胃小凹,胃腺即开口于胃小凹的底部,胃约有300多万个胃小凹,一个胃小凹底部有3~5条胃腺共同开口。临床上,胃黏膜皱襞的改变,常表示有病变的发生。分泌胃液的腺体有3种,即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胃腺是胃黏膜上皮向结缔组织中深人凹陷而形成的。它由功能不同的细胞构成。胃小弯、幽门部的黏膜较平滑,神经分布丰富,是酸性食糜必经之路,易受机械损伤及胃酸消化酶的作用,所以易发生溃疡(图1-4)。 构成胃腺的细胞类型: (1)壁细胞: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主要在胃底和胃体;少量在幽门窦近侧。 (2)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 (3)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凝乳酶原,主要在胃底或胃体。 (4)内分泌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EC细胞释放5-羟色胺呈嗜银或嗜银染色。 (5)未分化细胞。 角切迹是胃窦体部交界处的解剖标志,其组织学分界与解剖学不一致,并因年龄而异。组织学分界常位于角切迹的近侧,随着年龄增长可高达贲门处,此处抗酸能力差,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幽门窦切除时胃小弯切除线应达贲门下,才能将分泌促胃液素的幽门窦黏膜完全切除。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组成,起缓冲作用。当胃扩张或蠕动时,黏膜可伴随这种活动而伸展或移位;此层含有较大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胃黏膜炎或黏膜癌时可经黏膜下层扩散。 3.肌层胃壁的肌层很发达,由3层平滑肌构成。外层为纵行肌,以大弯和小弯部分较发达;中层为环形肌,在贲门和幽门处变得很厚,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内层为斜行肌,由贲门左侧沿胃底向胃体方向进行,以下渐渐分散变薄,以至不见。在环形肌与纵行肌之间,含有肌层神经丛。胃的各种生理运动主要靠肌层来完成(图1-5)。 4.浆膜层胃壁的浆膜层是胃的外膜,实际上是腹膜覆盖在胃表面的部分;其覆盖主要是在胃的前上面和后下面,并在胃小弯和胃大弯处分别组成小网膜和大网膜。 (四)胃的血管 1.动脉 胃是胃肠道中血供*丰富的器官,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沿胃大、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再由弓上发出许多分支到胃前、后壁,在胃壁内进一步分支,吻合成网(图1-6)。 (1)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是腹腔干的*小分支,也是胃的*大动脉。向左上方经胃胰皱襞深面达贲门附近,转向前下,在肝胃韧带内循胃小弯右下行,终支多与胃右动脉吻合。胃左动脉向上发出食管支与贲门支,然后向下沿胃小弯在肝胃韧带中分支到胃前、后壁,在角切迹处与胃右动脉相吻合,形成胃小弯动脉弓,在行胃大部切除术时常在第1、2胃壁分支间切断胃小弯。 有15%~20%的肝左动脉可起自胃左动脉(临床称为“迷走肝左动脉”),与左迷走神经肝支一起,到达肝,偶尔这是肝左叶的唯一动脉血流。于根部结扎胃左动脉,可导致急性左肝坏死,手术时应注意。 (2)胃右动脉:起源自肝固有动脉,也可起于肝固有动脉左支、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行走至幽门上缘,转向左上,在肝胃韧带中沿胃小弯走行,从左向右,沿途分支至胃前、后壁,到角切迹处与胃左动脉吻合。 (3)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脾支,从脾门经脾胃韧带进入大网膜前叶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右行,有分支到胃前、后壁及大网膜,分布于胃体部大弯侧左下部,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胃大弯动脉弓。胃大部切除术常从其第1胃壁支与胃短动脉间在胃大弯侧切断胃壁。 (4)胃网膜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大网膜前叶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左行,沿途分支到胃前、后壁及大网膜,与胃网膜左动脉相吻合,分布至胃大弯左半部分。 (5)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一般有3~5支,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前、后壁。 (6)胃后动脉:系脾动脉分支,出现率约为72%,一般有1~2支,起于脾动脉或其上极支,上行于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经胃膈韧带至胃后壁,分布于胃体后壁的上部。 (7)左膈下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沿胃膈韧带,分布于胃底上部和贲门。胃大部切除术后左膈下动脉对残胃血供有一定作用。胃的动脉间有广泛吻合支,如结扎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这4条动脉中的任何3条,只要胃大弯、胃小弯动脉弓未受损,胃仍能得到良好血供。 2.静脉 胃的静脉与各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脉系统。远端脾肾静脉吻合术能有效地为胃食管静脉曲张减压,足以证明胃内广泛的静脉吻合网络。 (1)胃左静脉:又称胃冠状静脉,沿胃小弯左行,至贲门处转向右下,汇人肝门静脉或脾静脉。 (2)胃右静脉:沿胃小弯右行,注人肝门静脉,途中收纳幽门前静脉,幽门前静脉位于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进人门静脉,幽门前静脉是辨认幽门的标志。 (3)胃网膜右静脉:沿胃大弯右行,注人肠系膜上静脉。 (4)胃网膜左静脉:沿胃大弯左行,注人脾静脉。 (5)胃短静脉:来自胃底,经胃脾韧带注人脾静脉。 此外,多数人还有胃后静脉,由胃底后壁经胃膈韧带和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注人脾静脉。 (五)胃的淋巴及其引流 胃壁各层具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起始于胃黏膜的固有层。在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下层内交织成网,分别流人各胃周淋巴结,*后均纳人腹腔淋巴结而达胸导管。 1.胃的区域淋巴结淋巴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各种损伤和刺激常引起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其原因较多,包括细菌、病毒、毒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都可成为抗原或致敏原刺激淋巴组织引起反应。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不等,有时可达10cm。胃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结,根据它们距胃的距离,可分为3站16组(表1-1)。**站为胃旁淋巴结;第二站为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腹腔动脉旁、脾门、脾动脉旁;第三站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后、肠系膜上动脉旁、结肠中动脉旁、腹主动脉旁。胃淋巴管与胃动脉相平行,因此,胃周淋巴结分布与相应动脉有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