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之谜:破解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册)
- ISBN:97875732062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20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73206206 ; 978-7-5732-0620-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国哲学研究者、儒学爱好者杨泽波教授认为孟子的性善就是良知。有学者将良知论比作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杨教授这部《性善之谜--破解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攻克这一难题,总结自己的《孟子》研究诸多成果的一部书。 书中精彩纷呈,但给我留下*深印象的是分析孔孟分歧。在先秦时期,多是"周孔"即周公与孔子并称。经过宋代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孔孟"并称。受这种说法的影响,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孔子和孟子视为一体,认为孟子是孔子的好学生,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孔子内讲仁,外讲学,是全面的,一部《论语》里面讲学习的很多。而孟子把仁推向良心,良心是我本有之,"求放心"是把丢失的良心找回来,转向了向内求索,《孟子》里几乎没有强调学习的内容。事实上,正是孔孟之间的分歧才引起了后来儒学各派的纷争。**个起来全面非议孟子心性之学的是荀子,但荀学长期未得到人们的重视。陆王学派直接孟子,向内转,不重外学;朱熹全面研究了孔子心性学说,加强外学。但朱熹那套道问学的说法过于支离,陆王遂直接师源孟子,大力弘扬心学,到明代反占上风。可见杨教授把后来"尊德性"和"道问学",心学与理学的分歧还原到孔孟那里,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的孟子研究有三个方面是发前人之未发,而后人很难改易的:一是提出"伦理心境"的概念,对良心进行哲学诠释;二是创立三分法,打破以往理性、感性二分法,创立欲性、仁性、智性三分法,进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三是以价值选择关系为核心,还原义利之辨的真精神。 与此相应,本书收入三十七篇文章,分为四类编排。"部之一: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收录十章文章,呈现**个方面的成果。"部之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和"部之三:还原义利之辩的真精神"分别收录八篇文章,呈现第二个方面和三个方面的成果。"部之四:余论"也收录十篇文章,呈现我对他人孟子研究的评论。《真幸运,我找到了那个神奇的"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有一定综括性,收录进来以代结语。
目录
序言 .............................................................. 3
部之一: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 ....................... 8
一、孔子心性之学的结构 .............................. 9
二、论良心 .......................................................... 20
三、论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 ............................ 34
四、新“人禽之辨” ......................................... 43
五、仁体与时空 ................................................... 52
六、经验抑或先验:儒家生生伦理学的自我辩护 ....... 73
七、“积淀说”与“结晶说”之同异 ..................... 87
八、性善论的方法 ................................ 103
九、性善论的原则 .................................. 133
十、麦金太尔解决休谟伦理难题的贡献与困惑 ............ 147
部之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 ............................ 158
一、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其影响 .................... 159
二、“古之圣贤无独指心者” ............................ 168
三、仁性伦理与理性伦理的分野 ....................... 179
四、孟子达成的只是伦理之善 ........................... 192
五、做好“常人” ........................... 204
六、孟子经权思想新说 ............. 215
七、重提孔孟心性之学分歧的现时意义 ............... 237
八、从道德形上学的建构看孔孟的差异 ............... 247
部之三:还原义利之辩的真精神 .............................. 261
一、从义利之辨到理欲之争 ....................................... 262
二、孟子义利观的三重向度 ................................... 274
三、义利诠释中的“串项现象” ........................... 285
四、公与私:义利诠释中的沉疴痼疾 ................... 298
7
五、孟子之乐的层级性质及其意义 ................ 310
六、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 ............................ 318
七、王霸之辨正义 ................................................ 339
八、孟子气论难点辨疑 ........................................ 371
部之四:余论 ................................ ....................... 383
一、论牟宗三性善论研究 ................................ 384
二、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 ............. 405
三、“道德他律”还是“道德无力” ........................ 422
四、理性如何保证道德成为可能? ....................... 435
五、道德代宗教——重提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 445
六、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 ........................ 458
七、《孟子》的误读 .......................................... 474
八、腐败还是苛求? ............... 484
九、《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 ......................... 498
十、孟子思想的探微与思考 .................... 513
结语:真幸运,我找到了那个神奇的“三” ............ 525
附录:作者发表的关于孟子的其他文章存目 .........534
节选
五、仁体与时空 案:本文是在创作《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过程中完成的,刊发于《国际孔孟学刊》第2辑(2019),严格说不属于孟子研究系列。将其收录进来,是因为它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这就是仁和时空的关系问题。历史上很少有人将仁与时空联系起来。而根据我的解读,这种情况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因为仁由两个要件组成,一是伦理心境,二是生长倾向,无论伦理心境还是生长倾向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以仁始终处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夹角之中。因为时间和空间是变化的,处于这两个夹角之中的仁自然也是变化的,所以仁是一个不断流动发展的过程,绝非僵死不变之物。这种新的理解不仅打破了空头讲仁,将仁视为不变实体的陈旧作法,更有助于检讨西方哲学本体观念的缺陷,在本体论研究上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路向。 仁又称"仁体",是儒家道德哲学的根基,但历史上很少有人将仁与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好像这个道德根本与时空无关,完全不受其影响似的。我则认为,如果打破传统,对仁体进行新的理论解读,就会看到仁体含有丰富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一、仁与时空的关系未能进入儒家主流视野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复周礼。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使他明白了,人们明明知道礼而不去做,是因为缺少行礼的内在基础。为此,他付出极大精力创立了仁的学说,将行礼的基础置于内在的仁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3.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后,仁便成了儒家的核心话题之一。孔子*重要的任务是发现仁,倡导仁,仁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尚未进入其视野。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其中并没有与时间性相关的论述。 这种情况到孟子出现了转变。孟子为解释仁是何物,来自何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良心的说法,创立了性善论,仁和良心由此成了同等的概念。为了说明性善的合理性,孟子提出了才的说法。才即草木之初,每个人生而有才。因为才是草木之初,所以它自然可以生长。这一说法与端具有同等的意义。端即端倪,意即头绪。人初生即有善端,顺其方向发展,扩而充之,即可成为圣贤,这同草木之初即有参天的潜能,充其发展,即可成为参天之木是一样的。孟子的这些说法说明,性善论并不是"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而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在孟子看来,人的良心本心*初只是仁义礼智之端,只有经过扩而充之,才能成为仁义礼智之完成;当然,心的善端也有不断完善的趋向,只要好好滋养,不去破坏砍伐,*终也可以达到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性善是一个过程。既然性善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离不开时间。性善论与时间有着天然的关联。 可惜的是,孟子这一思想没有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汉代儒学研究重于注疏,在义理上进展不大。宋明时期,儒学有了很大发展,再次复兴。无论是以伊川、朱子为代表的理学,还是以象山、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都有推进,将儒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他们都没有讨论过仁的时间性问题,好像仁与时间完全没有关联似的。其中,象山的看法*具代表性。关于良心,他有一个很有名的讲法,叫做"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人见墟墓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这悲哀钦敬之心是千古不磨不灭的。从哲学上分析,所谓"不磨不灭"就是说良心没有时间性,不受时间的限制,时间对其没有意义。象山另一段论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莫不同也"。 千百世之上和之下,圣人的心是同的,理也是同的,时间对其并不构成任何影响。 空间性的情况略有不同。儒家历史上对于仁和空间的关系曾有所涉及。孟子在谈到圣人之异同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论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8.28) 禹、稷、颜回处事方法不同,但道理却一样。禹、稷生于清明之世,禹以为天下有被淹溺的,好像自己被淹溺一样;稷以为天下有挨饿的,好像自己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如此急迫。颜回生于动乱之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虽然他们的做法有所差异,但心却是相同的,都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如果互换位置,禹、稷、颜回的做法也将一致,不会有什么不同,这就叫做"易地则皆然"。孟子这个说法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圣人所处具体环境不同,面对问题亦有差异,但心是相同的,并无区别。孟子这一思想与其才的观念并不一致。按理说,既然善端是才,就说明善性是发展的,具有时间性,既然有时间性,当然就有空间性,因为具体事物的时间总是离不开空间的。可能是受到当时文化地域观念比较狭窄的影响,孟子没有将重点放在这里,而是强调良心相同的一面,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思想对后人有重大的影响。以象山为例,象山并不关注良心本心的空间差异性,明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在象山看来,不管哪个地方有圣人出现,心的具体表现都是相同的,没有原则性分别。这个说法表面上涉及仁与空间性的关系,但重点是强调圣人之心不受空间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种情况到宋明之后越来越严重。为了应对佛教、道教的挑战,宋儒积极努力为自己的学说寻找可靠的形上根据。濂溪的太极图说,横渠的气论,都是沿着这一方向走的,但其标志还应归于程颢"天理"概念的提出。"明道尝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程颢颇为自豪地这样讲,可见其对这一概念的重视。"天理"概念的提出,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碑石,不仅表明儒家形上意识已经十分清晰,而且寻得的结论也非常明确,这就是"天理"。朱子顺着这个路线进一步发展,大讲"天理",大讲"理一分殊",以确立儒家学理的终极根据,协调这个终极根据与具体万物的关系。三百年后,阳明在成德路线上与朱子的思路有异,但在坚守"天理"至上性这一点上却并无二致。宋明时期,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学形上系统已建构完成。 儒家建构自身形上系统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形上根据,其理论才有完整性,才有力量与佛教、道教抗衡。但以"天理"为核心的这套形上理论也隐含着弊端。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天居于*高层面,是一切事物的形上源头,而根据传统观念,天并不具有变化性。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说法*能表达这一思想。所谓"天不变"其实是说天不具有时间性,不受时间的限制。既然如此,作为其赋予之物的以仁为代表的道德根据,当然也就不变,不受时空的限制。这种思想后来渐渐成为一种定式,以至人们几乎完全忘记了仁还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这一回事。 在这个过程中王船山的地位较为特殊。基于对宋明理学的反思,船山从"生"的角度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指出:"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命日受则性日生矣"。 这里*值得关注之处,一是重新恢复了性字生的原义,二是强调了性是日生日成的。既然性日生日成,那么当然就有时间性。船山思想广受学界关注,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必须看到,船山所论直接针对的是性,而不是仁,尽管二者密切相关,但毕竟不能划等号。另外,船山"日生日成"这一说法的理论基础是气善论, 而从气的角度很难有力地说明仁之来源。由于这些缺陷,再加上明末清初特殊的思想背景,船山思想的火花闪耀了一下之后很快就熄灭了,未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近年来,仁学研究有了较大进步,不断有重要成果问世。 但这些新成果仍然没有能够对仁作出系统的理论说明,更没有将仁与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
泽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积十年之力专攻孟子,著有“孟子三书”(《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后致力于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著有《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五卷本)《解读》《焦点再议——牟宗三儒学思想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来从事儒家生生伦理学的建构工作,著有《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儒学谱系论》。另出版有《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
沉思录
¥18.4¥49.8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6.4¥68.0 -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16.0¥49.9 -
谈修养
¥6.0¥20.0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3.3¥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12.7¥39.8 -
传习录
¥11.6¥55.0 -
圣经的故事
¥15.7¥58.0 -
周易相学精粹
¥16.3¥42.9 -
第一哲学沉思录
¥16.8¥56.0 -
列宁全集4
¥4.4¥9.7 -
理想国
¥7.2¥26.8 -
西南联大哲学课
¥20.9¥58.0 -
中国哲学小史
¥20.9¥49.8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0.2¥33.0 -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实录)(精)
¥18.1¥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4.9¥49.8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2.0¥46.0 -
小窗幽记
¥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