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1星价 ¥35.6 (7.9折)
2星价¥35.6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31857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23-07-01
  • 条形码:9787300318578 ; 978-7-300-31857-8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基础,以哲学的方式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期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依据,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求,建构一种新的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为依据,用实践新经验、科学新成果、哲学新思想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使学生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目录

目录 **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 六、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五、意识: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第三章 人对世界的改造和创造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四、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五、实践: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第四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生产力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六、社会的观念结构及其功能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 二、内容与形式:事物的构成要素与表现方式 三、本质与现象:事物的根本性质与外在表现 四、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五、必然与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 六、现实与可能:事物现存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六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五、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六、否定之否定: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四、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五、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六、个人的历史作用 第八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实践: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活动 四、非理性因素与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五、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九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二、价值的客观前提与主体性特征 三、人的价值:创造价值的价值 四、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五、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 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十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二、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四、时间:人的发展空间 五、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六、共产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阅读书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先达,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著有《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被肢解的马克思》《问题中的哲学》《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哲学与文化》等,近年来,著有《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伟大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修课》等。著作及论文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等。2015年《陈先达文集》(14卷)出版, 2016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杨耕,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 15 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国家级奖8项;先后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韬奋出版奖等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