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NP-云模型的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

基于ANP-云模型的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

1星价 ¥48.3 (7.1折)
2星价¥48.3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60358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90页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76603583 ; 978-7-5766-0358-3

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究中国高校创新力为研究主线,遵循“现状问题—核心概念界定和内涵分析—评价模型构建—评价实践与反馈”的思路,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新力评价体系。在界定本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学创新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本书的研究对象,确定了研究目标和内容;然后对中国大学创新力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并针对目前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其不足;继而设计云模型评价方法,选取985、部属211、省属211和普通院校共4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创新力评分,分析4所高校的创新力,指出影响高校创新力的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对如何提高中国大学创新力提出了建议和发展策略。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框架 1.2.3 技术路线图 1.3 基本概念界定及阐释 1.3.1 创新 1.3.2 创新力 1.3.3 大学创新力 1.3.4 大学评价体系 1.3.5 大学创新力评价体系 1.4 文献综述 1.4.1 创新力相关理论研究 1.4.2 创新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创新力提升策略的相关研究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创新理论 1.5.2 协同创新理论 1.5.3 系统科学理论 1.5.4 评价学理论 1.5.5 系统仿真理论 2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现状 2.2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的问题分析 2.2.1 主流评价体系的问题分析 2.2.2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问题分析 2.3 设计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2.3.1 大学自身需求 2.3.2 政府指导需求 2.3.3 社会发展需求 2.3.4 民族发展需求 2.4 建构以创新力导向的大学评价体系 3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的理论分析 3.1 中国大学创新力的特征 3.1.1 时代性 3.1.2 注重新、旧的对比 3.1.3 成果效益 3.2 中国大学创新力的构成 3.2.1 大学创新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3.2.2 大学创新力的关键组成因素 3.3 中国大学创新力的影响因素 3.3.1 资源投入 3.3.2 环境扶持 3.3.3 成果输出水平 3.3.4 收益回报 3.4 中国大学创新力建设的制度环境与组织维度 3.4.1 制度环境的维度 3.4.2 组织的维度 3.5 中国大学创新力存在的问题 3.5.1 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 3.5.2 原创性科研成果较少,影响力偏低 3.5.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服务社会能力不强 3.6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构成的核心要素 3.6.1 学术声誉 3.6.2 学科竞争力 3.6.3 师资力量 3.6.4 学生素质 3.6.5 财政资源 4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3.1 实现系统性原则 4.3.2 体现核心性原则 4.3.3 保证定性与定量的适度结合原则 4.3.4 平衡数量与质量间关系原则 4.3.5 过程性评价指标与结果性评价指标相结合原则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5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4.5.1 人才培养创新性 4.5.2 科学研究创新性 4.5.3 社会服务创新性 4.5.4 治理体系创新性 5 基于AN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和评价模型构建 5.1 ANP法的基本理论 5.1.1 ANP网络结构的构建 5.1.2 准则的权重确定 5.1.3 元素间判断矩阵的构建 5.1.4 超级矩阵的求解、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5.2 基于AN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2.1 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5.2.2 确定二、三级指标相对权重 5.2.3 确定各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 5.3 ANP指标体系的构建 5.3.1 指标含义说明 5.3.2 评价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5.4 基于ANP的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5.5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6 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6.1 云模型的基本理论 6.1.1 评价等级的云标尺设计 6.1.2 *底层的指标群数字特征值的计算 6.1.3 次底层(上层)指标与整体云数字特征值的确定 6.1.4 云相似度及隶属度的计算,得到准确的评价等级结果 6.2 基于云模型的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实践——以A大学为例 6.2.1 A大学创新力发展特点与现状 6.2.2 A大学创新力评价云模型构建 6.2.3 A大学创新力评价结果分析 6.3 基于云模型的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实践——以B大学为例 6.3.1 B大学创新力发展特点与现状 6.3.2 B大学创新力评价云模型构建 6.3.3 B大学创新力评价结果分析 6.4 基于云模型的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实践——以C大学为例 6.4.1 C大学创新力发展特点与现状 6.4.2 C大学创新力评价云模型构建 6.4.3 C大学创新力评价结果分析 6.5 基于云模型的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实践——以D大学为例 6.5.1 D大学创新力发展特点与现况 6.5.2 D大学创新力评价云模型构建 6.5.3 D大学创新力评价结果分析 7 提升中国大学创新力的策略 7.1 高校层面 7.1.1 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 7.1.2 加强高校价值使命建设 7.1.3 推动组织内部改革 7.1.4 合理化人才配置 7.1.5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7.2 政府层面 7.2.1 注重创新协同发展,服务产业技术发展 7.2.2 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确保创新资源与政策落地 7.3 社会层面 7.3.1 践行评价机制改革,助力大学高质量创新发展 7.3.2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明确大学创新力的影响要素及评价体系的设计内涵 8.1.2 分析主流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8.1.3 设计出较为完善的中国大学创新力评价体系 8.1.4 利用云模型构建我国大学创新力评价等级界定模型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部分 附录二 利用Super Decisions软件确定二、三级指标相对权重图示 附录三 大学创新力评价云模型代码 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