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学概要:基于浮针诊疗实践的探索

肌肉学概要:基于浮针诊疗实践的探索

1星价 ¥126.0 (7.5折)
2星价¥126.0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5354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117353540 ; 978-7-117-35354-0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总结了肌肉学的中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组织学以及中医针灸学中的肌肉学理论,并结合浮针的医学实践,在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作了系统说明,如患肌的病理特点,以及肌肉上下游病痛的诊断和大体治疗(如现代医学中的骨关节病,在很多实际患者的表现中,并非骨与关节的病变,而是肌肉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反映了作者二十余年的深入思考。本书对针灸学(尤其是浮针操作者)、康复学、疼痛学、骨伤科学从业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绪 论 肌肉学概述/ 1
**节 漫长探索:从针灸学到肌肉学/ 1
一、 从教材针灸到浮针/ 1
二、 从痛点到MTrP/ 5
三、 从MTrP 到患肌/ 8
四、 被无视的肌肉/10
第二节 肌肉学的定义和意义/12
第三节 肌肉研究简史/14
第 一章 肌肉的解剖/19
**节 肌肉的功能/22
第二节 肌肉的分类/23
第三节 肌肉的命名/28
一、 按照功能命名/29
二、 按照部位位置、形状等命名/29
第四节 肌肉的功能解剖/30
一、 附着处/31
二、 肌肉功能/31
三、 肌肉的病变症状/32
第 二章 肌肉的生理/33
**节 肌肉的物质基础/33
一、 肌细胞(肌纤维)/33
二、 肌性器官/36
第二节 肌肉的生理活动/37
一、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38
二、 肌肉收缩的运动神经控制/40
三、 神经递质/41
四、 从神经冲动到骨骼肌细胞收缩/43
第 三章 相关组织的组织学/46
**节 上皮组织/46
第二节 肌组织和肌性器官/48
第三节 神经组织/51
一、 神经元/52
二、 神经胶质细胞/53
三、 神经系统/54
第四节 结缔组织/56
一、 疏松结缔组织/58
二、 致密结缔组织/59
三、 脂肪组织/60
四、 网状组织/61
第 四章 生物化学/62
**节 碳、氨基酸、蛋白质/63
一、 碳元素/63
二、 氨基酸/63
三、 蛋白质 /64
第二节 糖类、脂类(生物膜)、维生素/65
一、 糖类/65
二、 脂质及生物膜/66
三、 维生素/67
第三节 酶/69
第四节 新陈代谢和三羧酸循环/70
一、 新陈代谢/71
二、 三羧酸循环/72
第五节 肌肉的能量代谢及产热/74
一、 极速供能:就近取材/75
二、 快速供能:磷酸肌酸 /76
三、 应急供能:糖酵解 /76
四、 长效供能:有氧呼吸/77
第 五章 肌肉相关器官/79
**节 骨骼/79
一、 骨骼的解剖/79
二、 骨的构造/79
三、 骨骼的功能/81
四、 骨骼与肌肉的关系/81
五、 肌肉学的观点/82
第二节 血管/83
一、 血管的解剖/83
二、 血管的组织学/84
三、 血管的功能/86
四、 血管与肌肉的关系/87
五、 肌肉学的观点/88
第三节 神经系统/88
一、 神经系统的解剖/88
二、 神经系统的组织学/90
三、 神经系统的功能/92
四、 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关系/92
五、 肌肉学的观点/94
第四节 心脏/98
一、 心脏的解剖/98
二、 心脏的组织学/99
三、 心脏的功能/99
四、 心脏与肌肉的关系/ 100
五、 肌肉学的观点/ 101
第五节 淋巴系统 / 102
一、 淋巴系统的解剖/ 102
二、 淋巴系统的组织学/ 104
三、 淋巴系统的功能/ 105
四、 淋巴系统与肌肉的关系/ 105
五、 肌肉学的观点/ 106
第六节 腺体/ 107
一、 腺体的解剖/ 107
二、 腺体的组织学/ 108
三、 腺体的功能/ 109
四、 腺体与肌肉的关系/ 109
五、 肌肉学的观点/ 109
第七节 筋膜/ 110
一、 筋膜的解剖/ 110
二、 筋膜的组织学/ 111
三、 筋膜的功能/ 112
四、 筋膜与肌肉的关系/ 113
五、 肌肉学的观点/ 114
第八节 乳房/ 114
一、 乳房的解剖/ 114
二、 乳房的组织学/ 116
三、 乳房的功能/ 116
四、 与肌肉的关系/ 116
五、 肌肉学的观点/ 116
第 六章 肌性器官/118
**节 鼻/ 118
第二节 舌/ 120
第三节 咽/ 122
第四节 气管、支气管 / 123
第五节 肺/ 124
第六节 胆囊/ 125
附: 肝脏/ 126
第七节 胃/ 128
第八节 小肠/ 129
第九节 大肠/ 130
第十节 输尿管/ 130
附: 肾/ 132
第十一节 膀胱 / 132
第十二节 前列腺/ 134
第十三节 子宫/ 135
第十四节 阴道/ 137
第 七章 患肌/139
**节 关于疼痛形成原因的几种观点/ 139
一、 粘连瘢痕说/ 139
二、 骨性退变致痛说/ 140
三、 神经病变学说/ 144
四、 炎症因子致痛说/ 147
五、 局部组织缺血致痛说(作者提出的学说)/ 148
第二节 疼痛与局部组织缺血/ 150
一、 神经细胞本身并不能产生疼痛感觉/ 150
二、 感觉神经末梢才能感受疼痛/ 151
三、 疼痛的本质/ 154
第三节 MTrP、患肌的由来/ 157
第四节 能量危机学说/ 161
第五节 患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165
一、 患肌的体征特点/ 166
二、 患肌发病规律/ 168
三、 关于疼痛扩散现象的几个专业名词/ 174
四、 患肌的临床表现/ 175
五、 患肌触摸方法/ 180
第六节 第二现场、患肌的分类/ 184
第七节 检查患肌的意义和方法/ 188
一、 对诊断意义重大/ 188
二、 对治疗重要/ 188
三、 对预后也重要/ 189
四、 对治疗过程中方案的调整也很重要/ 189
第 八章 主要肌肉介绍/191
**节 头颈部常用肌肉及功能/ 191
一、 枕额肌/ 191
二、 枕下肌群/ 192
三、 二腹肌/ 192
四、 胸锁乳突肌/ 192
五、 斜角肌/ 193
六、 斜方肌/ 194
七、 头颈夹肌/ 195
肌肉学正文 1.indd 27 2023/9/27 17:20:47
八、 肩胛提肌/ 196
第二节 上肢部常用肌肉及功能/ 197
一、 三角肌/ 197
二、 肱三头肌/ 197
三、 喙肱肌/ 198
四、 肱二头肌/ 199
五、 肱肌/ 199
六、 肱桡肌/ 200
七、 旋前圆肌/ 200
第三节 胸廓常用肌肉及功能/ 201
一、 胸大肌/ 201
二、 胸小肌/ 202
三、 前锯肌/ 202
四、 肋间肌/ 203
五、 膈肌 / 203
第四节 肩胛周围常用肌肉及功能/ 204
一、 菱形肌/ 204
二、 冈上肌/ 205
三、 冈下肌/ 205
四、 小圆肌/ 206
五、 大圆肌/ 206
六、 背阔肌/ 206
七、 肩胛下肌/ 207
第五节 腰腹部常用肌肉及功能/ 208
一、 竖脊肌/ 208
二、 腰方肌/ 209
三、 髂腰肌/ 209
四、 腹直肌/ 210
五、 腹斜肌/ 210
六、 腹横肌/ 211
第六节 髋关节周围常用肌肉及功能/ 212
一、 阔筋膜张肌 / 212
二、 臀大肌/ 212
三、 臀中肌/ 213
四、 臀小肌/ 214
五、 梨状肌/ 214
六、 股方肌/ 215
第七节 下肢部常用肌肉及功能/ 215
一、 股四头肌/ 215
二、 股内收肌群/ 216
三、 缝匠肌/ 217
四、 半腱肌、半膜肌/ 217
五、 股二头肌/ 218
六、 腘肌/ 219
七、 腓肠肌/ 220
八、 比目鱼肌/ 221
九、 跖肌/ 221
十、 胫骨后肌/ 222
十一、 胫骨前肌/ 222
十二、 腓骨肌/ 223
第 九章 肌肉前病痛/224
**节 强直性脊柱炎/ 229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231
第三节 哮喘/ 232
第四节 痛风 / 233
第五节  帕金森病/ 234
第六节 面瘫/ 235
第七节 肩关节周围炎/ 237
第 十章 肌肉本身病痛/240
**节 颈椎病/ 241
第二节 网球肘/ 243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244
第四节 慢性膝关节痛/ 247
第五节 踝关节扭伤/ 250
第六节 头痛/ 251
第七节 前列腺炎/ 254
第八节 漏尿/ 255
第九节 呃逆/ 257
第十节 失眠、抑郁/ 258
第十一节 慢性咳嗽/ 260
第十二节 习惯性便秘/ 262
第 十一章 肌肉后病痛/264
**节 头昏、眩晕/ 265
第二节 心慌、胸闷/ 267
第三节 局部麻木/ 269
第四节 局部水肿/ 271
第五节 乳腺增生/ 273
第六节 冷症/ 274
第七节 黄斑变性/ 277
第八节 糖尿病足/ 278
第九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80
第十节 骨性变化/ 282
第 十二章 国外常用外治法选介/285
一、 局部喷洒/ 285
二、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286
三、 非甾体抗炎药/ 287
四、 增生注射疗法/ 288
五、 干针治疗/ 288
第 十三章 肌肉病痛的复发因素/290
**节 机械性因素/ 291
第二节 感冒或受凉/ 293
第三节 血环境不良/ 294
一、 慢性炎症/ 295
二、 贫血/ 295
三、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295
四、 营养物质缺乏/ 296
第四节 睡眠欠安/ 296
第五节 营养不足/ 297
一、 影响营养的因素/ 297
二、 浮针临床中如何改善和加强营养/ 298
后 记 /29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符仲华,男,浮针疗法发明创始人,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南京大学生理与疼痛医学博士,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主任,中国浮针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疼痛学会(IASP)会员。原**军医大学中医系副教授、针灸教研室主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